元宵节习俗小儿歌

有关元宵节的故事习俗诗句有关春节的对联故事习俗诗句快快快
1个回答2024-01-20 16:47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有关元宵节的故事 习俗 诗句 有关春节的对联 故事 习俗 诗句 快快快
1个回答2024-01-24 02:11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元宵节的习俗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7:25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习俗?
1个回答2023-09-20 12:20
是元宵。放花灯。
元宵节的故事和习俗
1个回答2024-02-14 20:50
挂花灯:此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唤仿闷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和弯间向大斗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等。
元宵节习俗。
1个回答2024-02-24 10:21

元宵节,是春节的延伸,又被称为上元节、灯节、小正月或元夕节等等。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习俗。

所以,全国各地元宵节的习俗,也各不相同。我是养花绿植,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丰手慎富多彩,喜庆热闹的文化传统。下面我精心整理了5个元宵节的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1、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这一天,最多、最突出的传统习俗就是离不开灯。看看吧!有挂灯、打灯、观灯、赏灯等等传统习俗,还有非常热闹的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放烟火毕局敬,一年一度的节日高潮都来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区,在元宵节前,大街上、村子里,还有小区中,到处都挂满了红红火火的灯笼,分为漂亮美观。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观灯赏灯,已经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红灯高挂,灯火辉煌,灯光璀璨,街头巷尾,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群众流连忘返。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深受人民群众爱戴。这一活动,始于西汉,盛于隋唐,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不断传承和创新,流传至今。

2、耍龙灯

耍龙灯,也是地方特色项目,很多地方保留着正月十五元宵节耍龙灯的传统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简单的说,就是舞龙灯,或者叫龙舞。耍龙灯起源很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元宵节期间,各地都提前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龙,到了元宵之夜,巨龙腾飞,上下飞舞,人山人海,载歌载舞,欢天喜地 ,庆祝节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正月十五,耍龙灯,在中国很多地方盛行,舞龙表演非常精彩,寓意龙现呈祥,吉祥幸福。

3、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始于魏晋,盛于唐。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舞狮子,又叫“狮子舞”、“太平乐”、“舞狮”或者“狮灯”等等。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是狮子温驯,主要是抖毛、打滚等温和的动作;武狮则是狮子凶猛,多是腾跃、蹬高、滚彩球等,激烈动作。通常,由三人组成,一人当狮头,一人当狮身,另一个人,是引狮人,三人配合,随着鼓点,腾挪翻飞,活灵活现。

每逢年过节期间或者重大喜庆活动,都有舞狮表演,以示欢迎和庆贺。舞狮寓意吉祥如意、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性文体活动。

通常,踩高跷爱好者要提前开始踩街,提前亮相,让人民群众提前观摩参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踩高跷人员开始上街表演,要连续活动好几天才告结束。

当然,在一些庙会上,踩高跷与舞龙舞狮等等民间技艺活动,相互协调,相互表演,为人民奉献精彩的艺术表演,形成浓重的节日氛围。

踩高跷活动,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特色艺术,属中国腊陆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5、划旱船

划旱船,活泼热闹,形式喜人,整个划旱船小组,密切配合,边歌边舞,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

划旱船也叫跑旱船,但旱船不是真正的船,多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形成旱船。实际上,也就是在平地上,通过模仿划船的动作,进行表演。

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把套系在腰间,就像坐于船上一样。手里拿着桨,做着划船行进的动作。

跑旱船,有时还有一男子扮成丑角,充当船客,配合表演。是一面跑,一面唱,边歌边舞,前后行进,特别有趣。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划旱船了,在民间很多地方流传。

元宵节过完,年就过完了,因此人们特别珍惜这个节日,上面我整理了一些元宵节的习俗,如果您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处留言讨论。

元宵节的习俗
1个回答2024-03-04 16:31

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首个重要的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元宵节和古代印度的“新年”有关,印度人在过年时有“燃灯”祈福的习俗。后来这种习俗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了中国。在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信奉佛教,因此每至正月十五,宫廷中都会“燃灯表佛”,这是元宵节点灯最初的雏形。后至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到了隋唐时期,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并且场面空前盛大。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6个习俗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习俗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习俗三: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习俗四: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习俗五: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喜庆欢愉,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习俗六: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种类繁多,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忌3个禁忌



1、忌沮丧哭闹、说脏话

在民间认为,元宵节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个欢闹值得庆祝的日子。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争吵,避免打骂孩子使孩子哭闹等行为。这天忌说脏话、骂人,祸从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经意的错话引来灾祸,那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不会沾染上霉气。

2、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元宵节这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出门赏灯会游玩,出门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丢失或被他人窃取。在老人眼中,元宵节当日财物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钱包”,那这一年的财运也就随之“丢”掉了。另外,尽量避免亲戚朋友在这天借钱,正月里借钱会将财运都“借”走,也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3、忌去晦气比较重的地方

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街上、家里都是大红灯笼,喜庆洋洋一片吉祥,相对应的一些地方会显得更加的冷清,传统民俗中这天忌讳去一些“晦气重”的地方,如一些无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最后,元宵节由来已久,在这个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各地都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有些民俗传统虽没有科学依据,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美好祝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元宵节的习俗
1个回答2024-03-15 14:43

元宵节是个“狂欢”的节日,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习俗被大家广泛延传,我们应该做好传承人,把这些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下面我整理了几个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习俗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习俗三: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习俗四: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习俗五: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喜庆欢愉,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如果说腊八是年味的开始,那么元宵就是年味的落幕。作为正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关于元宵节热闹场景的描述便数不胜数。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和美好。

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分别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15 02:58
肌肤也吐艳局部哈一个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个回答2024-02-27 04:04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汉族节日习俗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少数民族习俗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向左转|向右转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