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2018-11-03 18:01:56秋语荷塘14:07 2502
声音简介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竞渡(dù):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③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

 

④渚(zhǔ):水中间的小洲。

 

⑤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⑥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⑦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⑧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

 

⑨衔(xián)得:夺得。

 

⑩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1]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门记载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有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渡的热烈气氛,本篇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

 

  上片写竞渡。比赛开始,“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从柳阴深处的小洲边飞驶而出。“飞出”二字用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竞发的实况,这时各条船上的鼓手都奋力击鼓,鼓声犹如春雷轰鸣。龙舟冲破浩渺烟波,向前飞驶,再从远处转回。“直破烟波远远回”句中的“直破”二字写出了船的凌厉前进的气势。下片写夺标。一条龙舟首先到达终点,“欢声震地”,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锦标,是高竿上悬挂的给予竞渡优胜者的赏物。“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饶有情趣。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出自唐代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百尺 一作:百丈)

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

龙衔宝盖:车上张着华美的伞状车盖,支柱上端雕作龙形,如衔车盖于口。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张有圆形伞盖,用以遮阳避雨。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以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政和中知福州。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喜道家玄秘之书,自称紫玄翁。建炎四年卒,年八十七。《宋史翼》有传。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词存集中,凡五十三首。

 


黄裳指什么人

黄裳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的一个武林高手。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描写,《九阴真经》是北宋年间的黄裳所著。

黄仙裳传文言文翻译

  是《今世说.黄仙裳》吗?   原文: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以事系狱,贫甚。黄售负廓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银哪释,两人同出白门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差凳。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矣。”   译文:   黄仙裳早年参加童子试,被州太守陈澹仙所赏识,后来陈澹仙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很贫困。黄卖掉了自己靠近城墙的土地,得到了一百两银子,把所有钱都给了陈澹仙,还和他一起在监牢里住。陈后来被释放,两人同时离开南京。陈死后,黄赶赴桐乡吊唁他。到的时候,正好是陈的忌日,大哭哀号,把过路人都感动了。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打交道的时候,绝对不拿私事找他帮忙。后来田雪龛被罢了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把身上所带的钱的一半给了他。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虚搏旅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黄仙裳是一个怎样的人

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黄陂木兰草原木兰从军表演时间?

黄陂木兰草原为当地知名的大草原,该草原的木兰从军表演时间一般为每天上午八点到十点

花木兰是黄陂人吗?

根据文学作品中的记载,花木兰是武汉黄陂人。但中国史书上没有确载,我们所想出的花木兰都是中国文学作品得知的,她是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其真实性不详。 扩展资料: 花木兰武汉黄陂人,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关于花木兰,具体是哪儿的人一直争论不休。而多个地方都拥有木兰祠,所以不能依据市场来判定花木兰到底是哪里的人,事实上又没有确切的记载。只能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来判断。

木兰诗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渲染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传说和来历 ?

木兰传说   “木兰传说”主要有9个情节:木兰出世、少年木兰、替父从军、塞外征战、立功凯旋、皇上封赏、辞官回乡、悲剧情爱、终老故里。   据传,黄陂木兰湖是她练箭之地,双龙镇是她出生的地方,木兰山是凯旋之处,山下至今还建有木兰庙。   “木兰传说”突出了“忠孝”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中最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怀”。 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史诗《木兰辞》,其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是体现男女平等、妇女的典范。

黄仙裳助人 文言文翻译

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黄仙裳助人》译文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黄仙裳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因受陈澹仙赏识,铭记于心,不仅物质上帮助他,而且在精神上支持他。与田雪龛是君子之交。田雪龛为官时,不谋私利; 田雪龛免职后,则慷慨赠送一半银子。

黄锦裳的介绍

黄锦裳,女,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国内地演员。代表作品有《情满珠江》、《外来媳妇本地郎》等。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