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雪里行军情更迫)

2021-04-29 17:00:00onedayshine03:55 9.7万
声音简介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2)

          1930年1月,彭德怀率红五军来到赣西,与黄公略新成立的新六军一起,对吉安进行包围。同年1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向广昌县城疾进。月底,与朱德部队会合,并占领宁都等县,继而向吉水一带活动。2月6日~9日红四军、五军、六军及赣西特委,在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决定,并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这首词作于这次联席会议之时或之后,也可以看做是《如梦令·元旦》的姊妹篇。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上阕写行军情景。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描写行军的场面。“漫天皆白”展现出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都是描写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写出了行军时内心的焦急,也表现出行军队伍的战斗精神。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写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山上向吉安望去,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写得既真实又形象。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十万工农下吉安,一个“下”字,更 是表现出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都纷纷赞美花木兰,请你从“诚信”的角度来谈谈木兰从军

诚信更应该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个角度来说 如果花木兰不替父从军,那么花父年迈,上战场,只能是多死一个人,于花家,战局,朝廷其实都没有实在意义 而木兰由始至终,都没有泄露自己的身份,她很机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又尽到一个士兵须尽得义务,她很勇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待战争胜利后,她又很淡泊名利,她“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所以,从大局来说,于诚信无伤大雅。

木兰从军什么意思木兰从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从军文言文阅读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古时候一名有勇有谋、敢于担当的民间女子,她骑马技术精深,女扮男装,转战十余年,屡建奇功。

木兰从军文言文阅读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古时候一名有勇有谋、敢于担当的民间女子,她骑马技术精深,女扮男装,转战十余年,屡建奇功。

木兰诗和木兰从军都描写了什么内容?

南北朝时,女子花木兰,因为感念父亲年迈,又无兄长,最终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因为军情紧急,木兰仓促但有条不紊的做好各项出征准备,终于踏上了征途,行军紧急,离家越远,思乡越切,在艰难的战争条件下,经过多年艰难的战争,很多士兵都牺牲了,木兰凭着英勇的武艺,立功归来,朝见天子(可汗),天子给他最高的奖励,但是木兰拒绝了,只求尽快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最终可汗应允,木兰得以回家,亲人都盛情接待,在回家后木兰回复了女儿身份,同伴都惊呆了——一起相处十几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郎,故事在回家团圆的欢快喜庆中结束! 一句话: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功归来,却赏辞官,千里还乡,恢复女儿身,火伴皆惊忙的故事

木兰从军的故事情节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从军记

1 恰逢 因为 2 木兰这个人,古代时候民间的一个女人 我看到木兰的事迹更加相信这句话。 3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4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 木兰诗是叙事诗 更多的是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那本文是议论性的,重点在说男人能做的女人同样可以做.所以不太一样吧

花木兰从军的故事谁知道

你好: 南北朝时期,突力子侵犯北魏边疆,地保持军帖命花弧应征入伍。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多病,弟弟花木力年幼无知,决意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开始全家都不同意,花木兰想尽方法来说服他们。花弧本是一个老英雄,看女儿一片忠孝之心,又有超群武艺,答应女儿穿上战袍,跨上战马,赶赴边关去报效祖国。在进发途中,魏军与敌兵交战,花木兰见番王突力子三人夹击魏军贺元帅,花木兰一马当先,解救了贺元帅,从而得到贺元帅的赏识。12年过去了,身经百战的花木兰,已晋升为将军。一天夜晚,花木兰巡营,忽听群鸟飞叫,料想定是敌兵前来偷营,禀告贺元帅并献计四面埋伏,智擒突力子。果然,敌军中计,首领突力子被擒。从此,边疆宁息,战事告休。贺元帅十分喜爱智勇双全、为国建立奇功的花将军,他一面奏明朝廷,为花将军升官晋爵,一面将爱女许配与花将军成婚。花木兰不爱官爵,更不敢与元帅女儿成婚,请求元帅借给千里马,回乡探亲。回到家乡,花木兰脱去战袍,换上女儿装。朝廷封花将军为尚书郎,贺元帅抬着礼物,领着众将,亲临花家来探访。元帅召见花将军——花木力,花弧唤花木力出来参拜。元帅举目一看,惊讶不是花将军。花弧没法,只好再唤花木兰出来。元帅一见,更是惊讶,责备花弧屡次隐瞒是何道理。花木兰仿效男子声音叫了一声“元帅”,这才使元帅和众将认出她就是花将军。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此,花木兰留在家园,孝敬父母,她的英雄故事,万世流芳。

文言文《木兰从军》?

不是《花木兰》吗?

木兰从军的故事真实吗?

和梁祝一样都是杜撰的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