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前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

2023-05-18 05:49:01路上读书28:59 5.2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99 喜点
声音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物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Rudolfsheim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富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其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结婚。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至1900年他与S·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克尔一起《心理分析汇编》的编辑工作。 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08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期间,阿德勒发表了关于“好斗的冲动”的报告。 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 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 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2 年至 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 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 1934 年定居纽约。 1937 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名句关于童年?

原生家庭,是近几年心理学上一个很热门的词汇。 但在上个世纪,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就率先发现了原生家庭对人的行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由此,也引发了那句“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中说道,不管是自卑还是自信,本质上这都是一种“自卑”。 自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选择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自卑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自卑也造就了我们的性格。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阿德勒说。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着重分析人类潜在自卑,并鼓励人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以及最终超越自我。 自卑让你面对困境止步不前、自卑让你不再相信爱情、自卑甚至会让你产生厌世的念头。 说到底,自卑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朋友老钟就是这样一个“饱受”自卑伤害的人。 老钟的父母离异,十多岁老钟就出来闯荡社会。到现在,老钟三十岁了,依然一事无成。我们常常在一起劝告老钟,去找份正经事做。 老钟的父亲在老钟25岁的时候,就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理由是为了三千元钱。 老钟会在喝醉的时候告诉我们,他嫉妒我们每一个人的和谐家庭。他也痛恨那些结婚后对子女”不负责任“的父母。 老钟说,他早就放弃了一切;放弃了车子、放弃了房子、也放弃了对未来伴侣的幻想。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像老钟这样的人,依然有许多。他们常常害怕改变,并潜意识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小角色”。 但还有那样一类人,他们看起来自信满满,并对自己的未来前途规划的“一片光明”;他们极度自负,瞧不起那些“混吃等死”一类的人。按照阿德勒的说法,这类人其实也是自卑的。 在心理学中,将这两类人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 有一个故事让我对此印象深刻: 一群小朋友去动物园看狮子,看到狮子张牙舞爪的样子,很多小朋友都怕极了;但还有一些小朋友并不害怕,他们甚至作势要去“吓唬”狮子一顿。 但不管小朋友们是表现出害怕还是不害怕,他们本质上都会天生害怕狮子。只不过每个人对害怕所作出的反应不同。 除了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卑之外,自卑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呢?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针对人生三大课题:工作、社会协作与婚姻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分别从幼时记忆、家庭学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初看《自卑与超越》,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对超越自卑的方法进行阐述,但事实上这更是一部父母教育子女、我们“拯救”自己的心灵手册。 阿德勒说,生而自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被“教育”一遍。 自卑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我们不善于引导的话,那么自卑就必定会酿成“灾难”。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拆肢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旅哪世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缓告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消做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扰猜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拿李衡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中译本由台湾学者黄光国翻译。1986年作家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发行。约十六万字。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弗雷德是什么人?

弗雷德是黄金铁三角之一,是史莱姆学校的创始人,和小刚大师、柳二龙是铁党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基本理论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哪个版本翻译得最好?

我觉得徐姗的版本最好。我在亚马逊试读对比了曹晚红、曹光国、杨颖、杨蔚、李青霞(根本没法看)等版本。觉得还是徐姗的最好。她的风格和曹晚红的类似,但是语言组织更加精准。你也可以去亚马逊试读看看。

弗洛伊德的自卑情结

自己煅练自己·

求中英对照的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

可以上淘宝上找找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