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上古史-春秋战国/春秋早中期宋国国君和戴氏、桓氏

2023-10-03 16:22:58游学中华08:20 5.3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99 喜点
声音简介

吕氏春秋是史书吗?

我认为不是。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左氏春秋>>和<<春秋>>是怎么回事?

2本不同的书呀

吕氏春秋为什么叫吕氏春秋?

“春秋”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因为编订者是吕不韦,所以叫《吕氏春秋》

历史上宋氏名人有哪些?

宋牼。先秦道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亦名宋鈃、宋荣、宋荣子。他和尹文合创此学派,故名。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

春秋左氏传的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吕氏春秋 左传 春秋 这3本 哪本比较好?

吕氏春秋吧,精彩些

什么是《吕氏春秋自知》?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自知》是一百六十篇中的一篇

《吕氏春秋》是什么?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撰写的。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据汉代人高诱《吕氏春秋序》说:“(秦)庄襄王以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立三年而薨,太子正立,是为秦始皇帝。尊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不韦乃集儒书,使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时人无能增损者,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其实吕不韦组织编写这部说理文集是为政治服务的,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制造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宣传。《察今》明确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说明必须“察今”不能泥古,立法必须顺应时变。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法令制度和客观形势的关系,就如同药物和疾病的关系一样。疾病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药物也应该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换。如果药物不变,一定会产生严重的恶果。同样道理,客观形势在变化,法令制度不变就一定会失去它的功用。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成药,也没有永远适用的法令制度。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道理,是有现实意义的。 《吕氏春秋》一书里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历史文献和遗闻轶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许多单篇说理文的集合之作。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层层深入地论说,条理清楚,富有形象性。比如,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小心,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马上在船上刻一个记号,并说:“这就是我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泊以后,就从船刻的记号那地方下水里去找剑。船走了剑不走,像这样找剑。不是糊涂吗?这则寓言讽刺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凝炼成“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再如,在江边上,看见一个人正拎起一个小孩往江里扔,路过的人问这是为什么?那个人回答说:“这孩子他爹擅长游泳。”他爹擅长游泳,他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文章用这样的寓言故事譬喻泥古者,是多么的荒唐幼稚而可笑啊。至于《荡兵》、《顺说》篇中这样的喻亦拾皆是。

楚氏春秋结局是什么!!!

呵呵,目前还没有结局

吕氏春秋二则

一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将那婴儿丢进江中。婴儿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水。” 二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