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为什么要成为作家?

2021-10-08 22:15:20有书06:35 3.5万
声音简介




我年轻时写过诗,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写。我对于诗只有一点很简单的想法。一个是希望能吸收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一个是最好要讲一点韵律。


诗的语言总要有一点音乐性,这样才便于记诵,不能和散文完全一样。


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


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


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我读了一些散文,觉得有点感伤主义。


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我的小说的背景是: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


因为我在这几个地方住过。我在家乡生活到十九岁,在昆明住了七年,上海住了一年多,以后一直住在北京,当中到张家口沙岭子劳动了四个年头。


我以这些不同地方为背景的小说,大都受了一些这些地方的影响,风土人情、语言——包括叙述语言,都有一点这些地方的特点。


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移花接木,把一个人的特点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这种情况是有的。


也偶尔"杂取种种人",把几个人的特点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但多以一个人为主。


当然不是照搬原型。把生活里的某个人原封不动地写到纸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


对于我所写的人,会有我的看法,我的角度,为了表达我的一点什么"意思",会有所夸大,有所削减,有所改变,会加入我的假设,我的想象,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主体意识。


但我的主体意识总还是和某一活人的影子相黏附的。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


重看我的作品时,我有一点奇怪的感觉: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呢?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选择的。


不像是木匠或医生,一个人拜师学木匠手艺,后来就当木匠;读了医科大学,毕业了就当医生。


木匠打家具,盖房子;医生给人看病。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


作家算干什么的呢?我干了这一行,最初只是对文学有一点爱好,爱读读文学作品,这种人多了去了!


后来学着写了一点作品,发表了,但是我很长时期并不意识到我是一个"作家"。


直到我得到社会承认,再说我不是作家,就显得矫情了。


这样我就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考虑:作家在社会分工里是干什么的?


我觉得作家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的那么一种人。




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那么,检查一下,我的作品所包涵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我自己觉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


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


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复杂。


但是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我的作品不是悲剧。


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汪曾祺的散文有何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有何特点

脊绪论殴侗蝗虫伊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中的汪曾祺是活泼有趣的人吗?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文人气质最浓……

汪曾祺是哪里人

江苏高邮人。。。。最近经常看到有问汪老的问题呢

有关汪曾祺(自己)的小故事

太多了,选一个吧。 1.汪曾祺小时候是个“惯宝宝”,家里人怕他长不大,按当地民俗,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和尚庙、道土观里都记了名枣汪曾祺的法名叫“海鳖”。1925年,汪曾祺人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这个幼稚园只有一个女教师,名叫王文英。王文英见汪曾祺小小年纪戴着妈妈的孝,十分心疼他,对汪曾祺,她是老师,也是母亲。56年以后,即1982年,汪曾祺回到故乡,特地去看望王老师,并献诗一首:“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诗后还有两行字:“敬呈文英老师,五小幼稚园第一班学生汪曾祺。” 2.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 四十年代的小说有哪些

《复仇》、《绿猫》、《落魄》、《鸡鸭名家》、《小学校的钟声》等。 《汪曾祺全集》的第一卷多为其早期作品。

汪曾祺孩子?

汪朗,江苏高邮人,1951年生于北京,是汪曾祺长子,是散文作家、美食家、资深媒体人。

汪曾祺的名人名言

1、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汪曾祺《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冬天》 3、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汪曾祺《文与画》 4、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惟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汪曾祺《岁朝清供》 5、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6、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曾祺《一辈古人》 7、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报》 8、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大淖记事》 9、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10、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 ——汪曾祺《邂逅》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

《汪曾祺读本》读后感汪曾祺写的书有许多,小说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其中《小学生汪曾祺读本》里的《我的家乡》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视线……《我的家乡》中汪曾祺写了他的家乡高邮。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汪曾祺的家乡是个水乡,家乡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叫高邮。运河里有着许多的大船;许多捕鱼的鱼鹰;许多造船修船情景;许多我在西堤上跟小朋友玩的趣事;还有许多那里的特产,例如:湖蟹、咸鸭蛋……我在看到用鱼鹰捕鱼这段描写的时候,不禁眼界大开,心里也在嘀咕着:竟然还有这种奇特捕鱼的方法。人们一般都是两条船,一条船有八只左右的鱼鹰排成阵形,捕鱼人把篙子一挥鱼鹰就纷纷跃进水里,叼着一条鳜鱼上来,捕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扣子,奖励它们一条小鱼,它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为人捕鱼。这种捕鱼的方法真奇特呀!汪曾祺把高邮的特产写得很有趣,字里行间还包含着深意呢!像这句: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只出咸鸭蛋似的!这句话写出了高邮不仅仅出咸鸭蛋,还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如:秦少游,散曲作家王磐,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顺便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我妈妈的家乡也在高邮,下次我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去汪爷爷写到的地方游览一下。

汪曾祺作品

汪曾祺的作品如下: 1、《受戒》: 汪曾祺作品以短篇小说闻名,这篇《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尽管由于题材、风格“另类”,在《受戒》问世的当年主流评论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读者的欢迎,发表后获得了《北京文学》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奖。 2、《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最值得看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学》,小说通过书写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之女巧云出于自然率真的人性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态。 在《北京文学》首发后,它迅速被《小说月报》、《新华月报》等杂志转载,并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汪曾祺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3、《逝水》: 《逝水》是汪曾祺散文集中的代表作品,不同于其他名人作者的散文集,汪曾祺的散文集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贴近作者本人生活与感悟的散文精品,文如其名,逝水,平淡似水,暖暖地浸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汪曾祺的文风优美而淡雅,用词讲究小小“熟悉”和“熟习”的使用,便“泄露”了汪老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底。 4、《异秉》: 汪曾祺小说中这篇《异秉》也非常有名,它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创作而在新时期又重新修改发表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简洁恬静的笔调描绘了苏北小镇的风十人情,世事云烟,刻画出王二等勤俭谦恭的凡俗人物矜持萎琐以至于自虐般的生存状态。虽然此作一如汪氏其它小说一样有着仿佛和谐温存的情致,亦含作家对人物生命形式的审视,是对苦涩人生的悲悯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