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 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

2023-05-18 13:04:0906:30 1.1万
所属专辑:新书播报
声音简介



《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作    者:(美)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  

译    者:阳曦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 品 方:读客文化
出版时间:2018-9-5
定    价:49元
ISBN :978-7-5594-1837-1


导读 

托拜厄斯·沃尔夫(Tobias Wolff1945—),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这男孩的一生》《北美殉道者花园》。


1949年,保罗·鲍尔斯出版了《遮蔽的天空》,这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甚至可以说最富想象力的小说之一。


故事主角波特·莫斯比和他的妻子姬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流亡者:这对夫妇在物质上丰裕富足,精神上却无所皈依,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或者说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无法让他们感觉安全,这是战争带来的浩劫造成的后果。为了逃避满目疮痍的欧洲村庄,他们决定在北非游荡,但这却是个错误的选择。在寂静空旷的沙漠和天空中,强烈的与世隔绝感摧毁了他们的自我认知(波特的护照被偷了,他感觉自己“死了一半”),也颠覆了他们对彼此关系的信念。


当然,怀疑是背叛的序曲。他们开始在所有方面背叛彼此,直至背叛成为一种本能。姬特抛弃了生命垂危的波特,转投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多快乐啊,”她想道,“不必负责任——不必为即将发生的事情作决定!”后来她成了阿拉伯商人贝尔卡西姆的小妾,在绝对的臣服中,姬特找到了“无须思考的满足,一种她很快就视为理所当然的状态,接着就像毒品一样,再也离不开它”。


贝尔卡西姆对她失去兴趣以后,姬特离开了他的家,去寻找另一个像他一样的男人。她觉得“只要和贝尔卡西姆有任何一点儿相似之处的造物都能像贝尔卡西姆一样令她愉悦”。只要有人能主宰她,姬特毫不在意对方的身份,因为她只能在被主宰中找到自己。法国殖民当局最终找到姬特的时候,她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文件,对自己的名字也毫无反应。


姬特的堕落是创伤所致,但最令人不安的是,她拒绝承担意识和责任的重负。“为什么不干脆放弃呢?”早在她成为贝尔卡西姆的禁脔之前,早在她仍在沙漠中游荡时,她就这样想过。“她正奋力抵触自身的存在。她所想做的不过是照常吃饭睡觉,然后顺从地迎接征兆的降临。”她能想到的最严厉的惩罚是什么?“他们会强迫她站在一面大镜子前,对她说:‘看啊!’……黑色的梦境将会被打碎,恐怖之光将会源源不断地照进来……”


有人说,《遮蔽的天空》像一场噩梦;这本书的字句太容易让我们迷失其中,因为它暗藏着一种非现实的恐惧。这部小说的力量恰恰在于,它迫使我们直面现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声音,告诉你拒绝责任、拒绝选择的劳苦将带来莫大的自由,哪怕正是那些选择造就了今日的你。渴求随波逐流的“无须思考的满足”并不新鲜,但要满足这种欲望,我们现代人有无数种方法: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极权主义宗教、毒品、权威崇拜、大众市场广告、电视成瘾、色情作品,如果你对这些东西有所疑虑,那么还有宿命论心理学和社会学孜孜不倦地告诉你,自由意志完全就是文化强加于你的幻觉。


这些东西毫不留情地侵蚀着个人的价值感,我们节节败退的抵抗是我们这个时代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出戏剧。《遮蔽的天空》以坚定不移的目光观察这样的挣扎,冷静而中立地描绘了走向投降的每一步。就像《太阳照常升起》和《火山下》一样,鲍尔斯的小说清晰记录了那个历史和精神上的关键时刻,使之成为每个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仿佛一块文字的琥珀。归根结底,那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属于我们的时刻。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1980年,那时候它已经出版了差不多三十年,但它独特的力量仍深深吸引着我。三十多年后展卷重读,我发现它的力量依然没有消失——事实上,它对我的影响甚至比过去更强。这或许应该部分归功于鲍尔斯对氛围的熟练控制。他的语言纯粹、直接、冷静而自信,在最寻常的生活与最奇异、最可怕或者最滑稽的场景中不动声色地从容游走,绝不透露作者对书中角色以及他们遭遇的超乎承受能力的事件有何看法。他的叙事如神话般不容置疑,于是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像接受神话一样,无须任何说明或解释。


《遮蔽的天空》问世后,鲍尔斯又发表了一本短篇小说集。《脆弱的猎物》出版于1950年,它与《遮蔽的天空》一脉相承,甚至进入了更陌生、更令人不安的领域。这本书中的角色不再被动地接受自我的毁灭,他们似乎在主动寻求毁灭。在《遥远的插曲》中,一位可能是美国人的语言学教授来到一座偏远的撒哈拉小镇,他在这里举目无亲——只有一段模糊的记忆:大约十年前他曾到过这座小镇,并和镇上的咖啡馆主人有过几分交情。他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决定”要去这里。就像莫斯比夫妇在同一片土地上经历的一样,这位教授的遭遇也不太美妙。


咖啡馆主人已经死了。教授跟告诉他这个消息的侍者聊了几句,虽然对方明显有些看不起他。因为想把这位侍者留在身边,教授雇了他做中间人,打算从敌对的游牧部落手里买几个骆驼乳房做的盒子。教授和侍者在月夜里踏上了一段前往悬崖之巅的危险旅程,这样的一意孤行很容易让人想起波特·莫斯比的蠢行,不过教授的结局更加悲惨。他们发现了一具尸体,又遭到了野狗的攻击,但教授继续前行。他不相信那个侍者,也知道部落里的人非常危险。尽管内心充满疑虑和恐惧,他却发现自己无力回头。侍者在悬崖边缘抛弃了他,但教授仍不肯退缩,他独自一人沿着悬崖向下攀爬,进入下方的沙漠。部落里的人抓住了他,割掉他的舌头,又给他穿上一身压平的锡铁罐缀成的衣服,教他上下跳跃挥舞胳膊来取悦他们。充满好奇心的追寻者把自己变成了一件滑稽又无益地穿着自身文化渣滓的珍奇玩物。


这个故事精妙绝伦,如果说《遮蔽的天空》寓示了个人意志的衰落,《遥远的插曲》则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臣服乃至遗忘的渴求。这本选集中其他的故事同样令人不安,它们大多发生在摩洛哥和拉丁美洲。事实上,《脆弱的猎物》是意蕴最深远、行文最优美、余韵最悠长的文学作品之一。和《遮蔽的天空》一样,这本选集甫一问世便被推崇为大师之作。


从《脆弱的猎物》出版到1999年鲍尔斯去世,这三十五年里鲍尔斯共出版了约二十本书——包括短篇小说集、诗集、游记、译作、长篇小说和自传。这些作品的讲述角度多样,你可以从中看到各种身份的视角:男人,女人,欧洲人,阿拉伯人,牧师,疯子,商人,乞丐,动物,和灵魂——有时候几个不同的视角会出现在同一个故事里,严峻、诙谐、暴力和感官体验相映成趣,出人意料地交织成艺术的杰作。我们与波特和教授一起踏上悬崖边缘的旅程,不知向导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这样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很容易被他神秘莫测的意图与飘忽不定的情绪捕获。字迹和纸张渐渐隐去,他的作品如音乐般直接,在记忆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鲍尔斯宛如当代的抄写员,他为那些没有受过教育但有趣的人记事立传,并以自己和主角的名义出版发行。很少有小说家会做出这种举动。


简而言之,鲍尔斯以持续不断的杰出作品证明了自己,他不愧为最严肃、最实至名归的文学艺术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鲍尔斯的诸多杰作均已绝版——包括我刚才提到的那两部大师之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雀出版社和艾克出版社才重新出版了他的作品。这无疑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愿这套再版作品能让新一代的读者爱上鲍尔斯。


我觉得保罗·鲍尔斯不会在意名气的起起伏伏。我不认识他,但我熟悉他的作品,无论描写的是杀人犯、癔症者还是身披锡铁罐的教授,他的笔触总是那么冷静。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儿,就像在鲍尔斯眼前被卡车门夹断指尖的那位阿拉伯老人一样:“他盯着它看了一眼,默默抓了把随处可见的尘土,然后将断掉的指头拼回原来的位置,将尘土撒在上面,轻声说道,‘感谢安拉。’”

编辑手记 

你还会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遮蔽的天空下我们多么脆弱,遮蔽的天空背后是浩瀚无垠的黑暗宇宙,而我们如此渺小。

                                                                 ——保罗·鲍尔斯


说来惭愧,这还是第一次写编辑手记。之前一直推脱,但就像格林所说: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某件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三次。所以,就有了这篇手记。


先说一下大概。《遮蔽的天空》从签约到出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从翻译到编辑完稿,用了一年多。而关于这本书本身,《遮蔽的天空》是一本内容庞杂的小说,讲述了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爱情、婚姻、旅行、死亡、存在价值、人生意义……旅行者会读出没有终点的旅行,存在主义者会读出迷失的自我,有情者会读出怅然若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反省自身: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过满月升起?你有多久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


随时都有可能破碎的天空

小说书名来源于鲍尔斯小时候听过的歌曲:《Down Among the Sheltering Palms》。翻译过来是,遮蔽的棕榈树下。讲的是热恋的情侣,相约日落之后到遮蔽的棕榈树下见面。遮天蔽日的棕榈树是他们的藏身之所。


因而,遮蔽的天空并不是指天空被遮蔽,而是天空像一个固体一样保护着我们。Sheltering本身也有庇护之意。遮蔽的天空,也是波特和姬特的藏身之所。


在第十三章,鲍尔斯就揭示了书名的含义。这一章里,波特和姬特骑车到沙漠看日落:


“你知道吗,这里的天空非常奇怪。仰望天空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它是某种固体,替我们挡住了后面的一些东西。”

姬特微微打了个冷战:“后面的一些东西?”

“是的。”

“可是那后面能有什么东西?”她的声音很小。

“什么都没有吧,我想。只有黑暗。绝对的黑夜。”


也因为此,封面选择了沙漠和日落作为主设计元素,以及冷暖色块的撞色,并用渐变的条纹色块表现日落时不同层次的色彩变化。


说回遮蔽的天空,其实遮蔽他们的天空并不坚固,反而极易破碎。小说里就多次提到,波特听到天空在重压之下破裂的声音。波特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同时他又恐惧虚无。天空是他坠入虚无前的最后一道屏障,“那是他最后的守护”,他害怕这片天空碎掉。然而在空旷浩渺的沙漠里,虚无来得更为直接有力。


相比波特,更恐惧虚无、更务实的“只要香槟,不要哲学”的姬特,在波特去世后,遮蔽她的天空也开始破碎。


曾经有个人对她说过,天空掩藏了背后的黑夜,遮蔽着天幕下的人们,挡住了苍穹之上的恐怖。她不眨眼地凝望着那宛如实质的虚无,极致的痛苦开始侵入她的身体。天空随时可能撕裂,裂缝两侧飞速向后退去,露出后面那张巨口。


自此,两个人都彻底地坠入虚无,成了空心人。


某种意义上,天空也代表着我们随时都可能崩溃的生活和精神。在这个纷杂多变的荒谬世界里,任何时候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我们是像波特和姬特那样活着,还是过着看似最安全最平凡的生活,遮蔽我们的天空随时都有可能破碎。生命的无常大抵如此。


触碰和恐惧虚无的空心人

李沧东的电影《燃烧》里,申惠美讲了一个非洲布希族(Bushmen,布希曼人)的小故事。


对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族来说,有两种饥饿: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


Little Hunger是生理上的饥饿,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Great Hunger是人生意义上的饥饿。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终日探寻这种问

题的人,才是真正的饥饿。


对Great Hunger来说,比幸福或者不幸福更重要的是意义。当你做的事情对你有意义时,快乐或者不快乐已经不重要了,意义超过了一切。


波特和姬特无疑是Great Hunger,但他们又有别于Great Hunger,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活着有什么意义,却又恐惧虚无。姬特年轻的时候,“以为人生会不断累积动量,它每一年都会变得更多,更深刻。你会不断学到新东西,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解,更接近真理”。现在他们都认识到人生并不是那么回事。但即便如此,对人生极为刻薄的波特也不想放弃生命。人生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习惯,就像吸烟,你总说要戒,但还是一如既往。他们只是活着。


他们从不为物质所困扰。他们将时间都用在了在世界各地的漫无目的的旅行,去体验不同的异国文化。他们只是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去旅行,直至分不清哪个地方更像家乡。波特·莫斯比的名字本身也是漂泊的意象:Port是港口的意思,而Port Moresby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都和港口城市——莫尔兹比港。是1873年,第一个到此的英国约翰·莫尔兹比船长为纪念他的父亲而命名的。


他们成了现代文明的空心人。他们没有目的,不追寻着什么,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却毫无意义。正如开篇,波特从午睡后醒来,这个房间对他没有多大意义,他既没力气也不想去弄清自己在时空中所处的位置。然而过于触碰虚无的他们,遮蔽他们的那片天空注定要破碎,然后“整个世界的重量砸在他的身上”。


小说中,鲍尔斯打了一个绝妙的比喻。生病的波特躺在车斗里,感觉自己就像棒球手投掷出去的球:


有时候他感觉高热在自己体内横冲直撞,仿佛某种独立的存在,让他想起侧身扬手准备投掷的棒球选手,而他自己就是那个球。他被球手挥动着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被猛地掷向空中,最终消融在虚无之中。


虚无和真实的生活

小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即波特的死亡。


波特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死亡,坠入虚无则会是他最终的归宿,所以罹患伤寒其实是情节发展所需,也因此才有了他在死亡前的醒悟。


小说开头,坐在咖啡馆里最角落的他们,彷佛有无限的时间可供浪费。


此前,他们从不向对方吐露内心,波特在病危时却对姬特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为你活着。原来我不曾意识到这件事,现在我明白过来了!但现在,你要走了。”而姬特却不愿面对此,坚信“他从来没有为我活过”。


而波特死后,姬特想到了一年前他们关于死亡的讨论。波特说:


死亡永远在路上,但在它悄然降临夺去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你不会真正意识到这件事。我们憎恨的正是那可怕的精准。可是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才会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一件事都只会发生一个特定的次数,一个很少的次数,真的。你还会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个特定的下午,那个已经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没有它你便无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也许还有四五次,也许更少。你还会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也许二十次。然而我们却总觉得这些都是无穷的。


正如台湾学者宋国诚老师的评论没有对死亡之无限的体验,就不会对生命之有限的珍惜!


正因为感到虚无,才无比恐惧虚无,才无比渴望真实地活着,维系自己不至于被颠簸的世界分崩离析。也因为此,他们在这次旅行中,渴望恢复两人日渐疏远的感情,渴望去过没有第三者的二人生活,甚至因为意外被贴上“作家”标签后,波特开始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描摹当地的风土人情。


但可悲的是,他们忘了如何正常地活着,一直未能找到全情投入生活的办法。他们对彼此的试探,成了对彼此的伤害。他们孤悬在自身的价值以外,让他们成了无根之人,生活没了维系,随风漂泊,坚信自己只要在经历一次颠簸便会坠落。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部醒世寓言。它能让你直面生活中的虚无,同时也能更珍惜当下真实的生活。


所以,在想出一句既能概括这本书又能打动读者的话时,就有了这句: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最后,做编辑以来,深有感触的一点是,编辑的职责就是把一本值得推荐给读者的书让更多的人知道。《遮蔽的天空》值得推荐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遮蔽的天空》应该算是最不为国内读者了解的一部美国文学经典,出版近70年的时间里,只在内地出版过两次,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2006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是重现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名为《情陷撒哈拉》。但出版后,一直无人问津,很快绝版。如果这篇手记,能让你更多地了解这本书,甚至让你想读这本书,就是它最大的价值了。

精彩书摘 

1,他觉得自己不是游客,而是旅人。他会解释说,二者的区别部分在于时间。游客在外旅行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总是归心似箭,但旅人没有归途,此地和彼地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所以旅人的脚步总是很慢。他们可能花费数年时间,从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事实上,在待过的那么多地方里,他觉得很难说清到底哪里才最像家乡。


2,游客和旅人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前者会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本国的文化,后者则会将本国的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摒弃其中不喜欢的部分。战争就是这个工业时代里他想要忘记的一个方面。


3,“你知道吗,”波特开口了,他的声音听起来毫不真实,就像人们在长久的沉默之后发出来的那种嗓音,“这里的天空非常奇怪。仰望天空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它是某种固体,替我们挡住了后面的一些东西。”


姬特微微打了个冷战:“后面的一些东西?”


“是的。”


“可是那后面能有什么东西?”她的声音很小。


“什么都没有吧,我想。只有黑暗。绝对的黑夜。”


4,在这乡间漫步像是人生旅程的某种缩影。你从不曾花时间咀嚼所有细节,你总说改天再来,但其实谁都知道,每一天都是独特的,它总是一去不返,你根本不可能换个时间再回到这里。


5,她和波特都未曾经历过寻常的生活,他们都犯下了这个致命的错误,不经意间忽视了时间的存在。今年和明年没什么不同。该来的早晚会来。


6,姬特!这些年来我一直为你活着。原来我不曾意识到这件事,现在我明白过来了。但现在,你要走了。


7,尽管他们常有同样的反应,同样的感触,但最终却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他们看待生命的角度几乎截然相反。


8,有时候她觉得他是想说,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要让他找回曾经的爱,除非让她变得跟他一样,因为对波特来说,爱就意味着爱她——除此以外不作他想。


9,死亡永远在路上,但在它悄然降临夺去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你不会真正意识到这件事。我们憎恨的正是这可怕的精准。可是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才会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件事情都只会发生一个特定的次数,一个很少的次数,真的。你还会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个特定的下午,那个已经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没有它你便无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也许还有四五次。也许更少。你还会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也许二十次。然而我们却总觉得这些都是无穷的。


10,灵魂是身体最疲倦的部分。


11,二十岁以前,那时候我以为人生会不断累积动量,它每一年都会变得更多,更深刻。你会不断学到新东西,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解,更接近真理。


12,人生更像是吸一支烟。最初几口你觉得无比美妙,完全没想过有一天它会消耗殆尽。然后你开始将它视为理所当然。接着你突然发现它已经快烧完了。这时,你也尝到那苦涩的滋味。


13,人生是一种习惯,就像吸烟。你总说要戒,但还是一如既往。


14,你以为每个人承受的快乐数量和痛苦程度都是一样的?到最后都会算出来?你真这样想?即使出来的结果每个人都看似公平,那也只是因为最后的数字总和是零。


15,不是我们去达成结局,结局会找到我们。这不是一回事。


16,我觉得我们害怕的是同样的东西,害怕的理由也完全一样。我们都不曾找到全情投入生活的办法,我们孤悬在自身的价值之外,坚信自己只要再经历一次颠簸便会坠落。


17,她才是部分踏入死亡疆域的那个人,而他还将继续活着,成为她心底的隐痛,就像一扇打不开的门,一个永远错失的机会。


18,女人总是惦记着已经结束的事儿,不肯抬眼去看未来。我们这里的人常说,生命就像一道悬崖,往上爬的时候,你绝不能回头去看,不然就会恶心难受。


19,为了避免陷入必须思考相对价值的窘境,长期以来他一直拒绝承认存在的意义——这样更方便,更让人安心。


20,遮蔽的天空下我们多么脆弱,遮蔽的天空背后是浩瀚无垠的黑暗宇宙,而我们如此渺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遮蔽的天空

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生活。

by:而而读书

遮蔽的天空 (保罗•鲍尔斯)

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by:Joeykat

天空树

是否还记得何时开始会仰望着天空,看见云朵变化,追寻大自然的奇妙。或是夜晚看着星空,编织属于自己的星星故事?每个成人及儿童心中应该都有个小小孩,充满着无限想象...

by:圈圈宝贝DoReMi

天空树

关于《天空树》abouttheskytree是否还记得何时开始会仰望着天空,看见云朵变化,追寻大自然的奇妙。或是夜晚看着星空,编织属于自己的星星故...

by:华语音乐

遮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图景

遮蔽的真实: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生活图景,是一本通俗历史类图书。它通过《清明上河图》来讲述北宋王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如王安石变法,...

by:读喜欢的书给自己听

天空之镜

《天空之镜》,操盘手杨逸的股市搏杀,畏罪潜逃,澳洲奇遇,一段惊心动魄的异国恋曲……一系列富有阅读愉悦感的情节引爆眼球。直面人性的底线和灵魂的救赎,在天空之镜的澄...

by: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