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14. 犯罪是一种理性选择?

2023-08-22 11:44:0812:50 2.6万
声音简介

精华笔记 

罪是一种理性的职业选择?


喜马拉雅的听众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


今天我们要来聊聊犯罪这个话题。你是不是认为,对违法犯罪这种事情,应该是零容忍。如果是这样,听完这一节课,你的想法大概会改变。


首先,你可能会想,犯罪这件事情应该是法律专家来研究的,一个经济学家怎么来跟我谈这个问题?


事实上,用经济学研究犯罪的先河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加里•贝克尔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一次,他需要赶去学校对一个学生进行面试。他当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但他住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而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的市中心。于是他就开车过去。他开车到了之后,发现跟学生约好的时间就快到了,可是他找不到车位。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没有校园,那么车子就要停在哥大边上的马路。你想想要在纽约的市中心找停车位就很难。


由于时间紧迫,贝克尔不得不立刻决定,是继续找停车位,还是冒着被罚款的危险在大街上非法停车。于是,他计算了一下吃到罚单的可能性、罚金的数额,以及找到停车位后需要花费的停车费,觉得值得冒险在大街上停车。所以他就非法停车了,而且事后也没有吃到罚单。

当时,他在停车的一瞬间,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这不就是经过理性的计算、主动选择违法吗?”于是他就开始对犯罪的经济分析产生了兴趣。再后来,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犯罪与惩罚》,开创了犯罪经济学的先河。


所以,假设犯罪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这个罪犯是在最大化他的收益,犯罪就可以变成一个典型的经济学问题。那如果扩展开来,法官也是理性的,立法部门也是理性的,他们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又会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呢。这就是我们这一期要给大家分享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学的引入怎么可以让法律变得更有效率。


你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张三和李四打架,把李四的鼻子打破了,而你是这个案子的法官,你可以让张三交一笔罚款,或者把他拘留一段时间,你会选哪种惩罚方式?


通常,我们对法律的看法是维护正义,直白一点说,就是一种报复主义。在这种视角下,犯罪的惩罚力度应该和犯罪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不成比例的惩罚就是错误的。

但经济学家的分析不一样,他们的出发点是社会福利,也就是每个人的福利加总起来要最大化。犯罪之所以是一件坏事,是因为——第一,它会带来直接的损失,比如李四的鼻子被打破了;第二,他还会带来我们预防犯罪的成本,也就是我们要用纳税人的钱去雇用警察、法官、检察官、建造监狱、雇佣看守人员来预防犯罪。这两个层面加起来就构成了犯罪的社会成本,所以,从福利最大化的视角,经济学家认为,好的法律就要最小化犯罪给我们带来的社会成本。


有趣的是,犯罪造成的损失和预防犯罪的成本往往是反向变动的。也就是说,雇佣更多警察、大量采购警用装备虽然会更好地威慑潜在犯罪行为,降低犯罪造成的损失,但也同时会增大预防犯罪花费的成本。

所以,我们肯定就会存在一个犯罪率的最优解,而且这个解肯定不是0,因为要100%抓到所有的罪犯,这个成本可以说无限高。在达到了最优犯罪率的状态下,如果你增加警察的数量,那你会过度严厉;而如果你降低惩罚的力度,那你就姑息了不该姑息的犯罪。

就像一开始我们提到的违规停车的例子,被抓的可能性和抓到之后受到的惩罚力度,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犯罪的变量。除此之外,还有惩罚形式也是可选的,比如在张三的例子里,我们可以选择罚款,也可以选择拘留。

所以政府的立法和执法部门就好像有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有警察的数量、有定罪的门槛、有罚款、监禁甚至死刑等等不同的惩罚方式,供他组合。理论上讲,针对每一种犯罪和不同的犯罪群体,他都可以定制一套最优的工具,来使得犯罪率达到我们设想的最优解,也就是社会成本的最小化。


是不是觉得听上去太美好,但实际情况下可能不适用?还真不是,这套方法在实际中也真的在改变着法律的制定。


比如,针对张三打破李四鼻子这个例子,经济学家的建议就是,一定是采用罚款,而不是拘留。因为罚款一定可以达到跟拘留相对等的威慑程度,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这个罚款数额已经大到犯罪分子没有办法支付。但是从成本角度看,罚款比拘留划算多了,因为收罚款几乎不需要成本,而且收100块罚款和收1万块的成本也差不多。但拘留需要建造监狱、雇用警察,成本高昂。美国在90年代的数据是,在最安全的监狱,每年关押一个犯人的直接成本都高达4万美元。

所以,经济学家认为,除非犯罪太过严重,在没有榨干犯罪份子支付罚款能力之前,把他们关进监狱都太蠢了。

但是,罚款往往招来很大的批评声音,因为这样的话,“富人支付能力强,可以购买更多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样法律就好像是在为富人开脱,偏向富人,没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的有车族可能会为一次交通违章支付的200元罚款感到心疼,但是富人压根就不在乎200元的交通违章罚款。

这种指责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不少欧洲国家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叫“日付罚金制”的制度。什么叫日付罚金?也就是法官根据罪行先判决罚款多少天,再根据这个罪犯的经济能力确定他每天要罚多少钱。比如两个人的犯罪情节基本相同,都被判罚款30天,但如果一个人的经济能力是另一个的3倍,那他每天交的罚款也会是另一个人的3倍。


除了罚款形式,跟据最优惩罚的这个原则,关于惩罚力度的选择,根经济学家也提出,应该差别对待不同的群体。比如针对一些容易因为冲动鲁莽的犯罪人,通常来说就是年轻人,加重惩罚力度,不如增加抓捕的概率来得好。也就是说与其多建一些监狱,不如把这个钱用来多雇警察。

为什么?因为惩罚是发生在未来的,通常来讲,年轻人情绪容易冲动,他们对于未来的重视程度是大大小于当下的,也就是经济学术语里说的,未来的贴现值很低。所以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未来会受多重的惩罚,不太吓得倒他们,反而是增加警力,让他们更容易被抓到效果会更好。

一些有趣的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他们怎么做的?你想,现在很多国家的法律,对成年和未成年人的惩罚力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人到18岁之后,面临的惩罚严厉程度急剧上升。如果对这些人来说,严惩不贷有用的话,那他们18岁那一年相对于前一年,犯罪数量应该大大下降才对。但实际上研究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所以,经济学家建议,对于年轻人容易犯的罪行,还是多加强警力会比较有效。


好了,你看到了,把经济学引入法律,我们就会听到所谓“最优犯罪率”这种有些奇怪的说法。但一旦了解背后的逻辑,你就会知道,这是为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个目标,进行的一种权衡和选择。它背后会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制度设计,包括怎样立法、怎样合理设置警力等等。


那么,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从贝克尔停车的故事开始,讲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人怎么理性的选择犯罪,法律又应该怎么理性地去惩罚犯罪。相信你已经感受到,经济学的效率思维,很好地丰富了我们对于法律的理解,让我们不仅仅是停留在正义的层面简单地思考问题。

经济学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假定人们完全理性、找准他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再提出和求解最优策略。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制定法律,当然也可以用来改变别的东西,这一点在之后的课程中你会更多的感受到。好的,那我们下节课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诗情韵韵

最优犯罪率

ricardolee

笑死了,和陈志武讲金融一样,啥都归因于钱。虽然从分析来说,没错。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说,这不就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么。只要我有钱,我能赔,我能请律师,我就可以随便打人。PS:我也学经济,我也做过警察,我也用经济分析犯罪动机和行为。但是用经济学来套惩罚?过了

1x228599m3856

这一讲简直是狗屁不通,

非我莫属_WM

清朝乾隆的议罪银,经济手段要失灵

猜你喜欢
14. Numbers

颜色、服装、动物、身体、家庭、天气、零食、数字、形状、快餐、情绪、宠物等20个生活常见主题,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全书共包含230+英语认知词句。每个主题均由一个核...

by:北京阳光博客

14.心安即是归处

自己读的第十四本书,请大家多多支持!

by:平凡是真6666

14.Voyager 1's Eyes

哈勃空间望远镜、陆地卫星7号、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通过20种太空望远镜,带小读者...

by:北京阳光博客

14. 玛蒂娜学骑马

从1954年第一册《玛蒂娜在农场》于比利时出版,玛蒂娜这个自信、乐观、优雅、独立的女孩已经陪伴了全世界数不清的小读者69个年头,并广受大家喜爱。她的故事被...

by:北京阳光博客

14.On Top, Down Under

《GrammarToolkit》系列套书共24本,由美国陪你读书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出品,带孩子在欣赏绘本故事的同时学会语法知识。这套书分别讲述了情态动词、介词...

by:北京阳光博客

犯罪

因一起尘封旧案而结怨的模拟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两人联手侦破多起离奇疑案,共同追踪谜底真相。“绘色显影,画见人心”这一故事内核,在对画...

by:大威曹操

声音主播

5212万

简介:张军,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以及复旦大学校长奖,更是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获得者,以及美国比较经济学会最佳论文奖Bergson Prize获得者。曾受邀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