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张仲景 辨阳明病脉症并治 大承气汤的应用

2023-05-31 18:11:2516:25 1854
声音简介

65【原文】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得病两三日,脉弱,没有太阳症和柴胡症,烦躁不安,胃脘部胀硬。到了四五日,虽然能食,可用小承气汤,但只能少少给与小量以微和胃气,使病人得到小安。到了第六日,再给服小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日未解大便,小便少的,虽然不能食,也不可大剂攻下,因为仅是初头硬,后必溏薄,未完全燥硬,误用攻下,必解溏薄大便。必须小便利,粪便始完全燥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症实脉虚,小承气汤的权宜给药方法。

66【原文】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①,睛不和②,无表里证③,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②睛不和:眼珠转动不灵活。
③无表里证:没有典型的表症和里实症。也有认为无少阳半表半里症。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出现视物模糊不清,眼球转动不灵活,既无头痛畏寒等表症,又无谵语、腹满痛等里症,大便不易解出,体表有轻微发热的,这是燥热内结成实,而又真阴欲(涸he二声),应急下存阴,适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燥热灼zhuo烁shuo真阴,治当急下。
为阳明急下症之一,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症,也没有典型的里实症,仅是大便难,身微热,但突然发生目中不了了,而且眼球转动不灵活,这是燥热灼烁,真阴将竭的反映,因此,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否则就将燎原莫救。
正好天猫商城在双11做超惠活动预热期,购买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请点击下面小黄条先领取超级红包,最高会有1111金额优惠。接下来我们在看大承气汤还可以用在哪些症状。
67【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

【译文】
阳明燥实症,里热熏蒸而发热汗出很多的,治当用大承气汤急下。

【评析】
本条讲燥实迫津外泄的汗多,治应急下。

68【原文】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发汗以后,不仅病未除,反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是发汗伤津,燥热迅速内结成实,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发汗不解而腹满痛,治宜急下。
病在太阳,发汗则邪去正安。病在阳明,发汗则伤津而热邪更炽。今发汗而病不为解,则非表邪可知。汗伤津液,则肠中燥结更甚,气机窒塞不通,所以腹部胀而且痛,恐下缓则胀痛不除,故宜用大承气汤急下。

69【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即使有时略有轻减,也是微不足道,应当治宜下法,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阐述大承气汤症腹满的特征。
腹满有虚实之辨,虚寒腹满,由于脾虚不运而寒凝气滞,里阳时通时闭,其腹满常有缓解的时候。实热腹满,由于燥屎阻结,气滞不通,因而腹满无轻减之时,所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正是对阳明燥实腹满特征的描绘。这种腹满,必须治以攻下,所以宜用大承气汤。

70【原文】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①者,为顺也。负者②,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其脉不负:阳明属土,少阳属木,若木不克土,未见少阳之脉,而见阳明之脉,是为“其脉不负”。
②负者:木邪克土,而纯见少阳弦脉,为负、为逆。

【译文】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邪热下迫大肠,势必发生腹泻。若木不克土,而见实大滑数之脉,与阳明实热相符的,为顺症;若木邪克土,纯见少阳弦脉的,为逆症。现脉象滑而数,是阳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应当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参考脉象以断病势的顺与失,并决定治法。
三阳病各有主脉,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何经的病邪偏重,即反映出何经的脉象。本症阳明、少阳合病,邪热下迫大肠,所以发生下利。此时脉象若实大滑数,则阳明偏胜,不受木克,就为不负,为顺症;如见少阳弦脉,则表明木邪偏胜,木必克土,所以为负、为失。如脉见滑数,多为宿食之症,宿食可下,故宜大承气汤。

71【原文】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


【译文】
病人没有典型的表症和里症,发热已经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也可以用下法。假使用泻下法后,脉数没有改变,并且消谷善饥,这是邪不在胃而热合于血分。到六七日不大便的,有淤血内结,宜用抵当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阳明血分淤热的症治。

72【原文】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译文】
若攻下后脉数不解,而又腹泻不止的,为热邪下迫,势必会出现协热下利、解脓血便的变症。

【评析】
本条承接上条,说明下后可能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下后脉数不解,里热未除可知。下利不止,是中气因下而伤;淤血被热所蒸腐,故协热而便脓血。

73【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译文】
伤寒,发汗以后,皮肤与眼睛都发黄色,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里有寒湿未得解除的缘故。治疗这种发黄,不可以用下法,应当在寒湿的治法内去寻求。

【评析】
本条讲病人素有寒湿在内,脾胃的阳气早已不足,患伤寒而用汗法,外邪虽去,里阳更虚,因而寒湿愈甚,湿淤不化,则郁而发黄。这种发黄为阴黄,与湿热发黄的阳黄不同。阳黄的黄色鲜明,且必伴有其他热症;阴黄的黄色晦暗,由于阳微湿困,必伴有其他寒症,不难区别。既然与湿热发黄迥异,当然不可用清泄方法,所以,当于寒湿中求之。

74【原文】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主治宜用茵陈蒿汤。

【评析】
本条讲茵陈蒿汤症治。
本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湿热发黄的黄色鲜明,与寒湿发黄的黄色晦暗截然不同,特举出“如橘子色”来形容比喻,这样,就更有利于鉴别辨证。由于湿热郁滞,所以小便不利,腹部微满,病势偏重于里,故以茵陈蒿汤主治。

75【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译文】
伤寒,周身发黄,并伴有发热,用栀子柏皮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栀子柏皮汤证治。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76【原文】
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yao

赤小豆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若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症的,主治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评析】
本条讲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症治。
本条是外有寒邪,内有湿热,郁蕴不解的发黄症治。文中叙症甚简,从方剂的作用来理解,可以想见必有一系列的表症存在,如头痛、身痒、恶寒、无汗等;因病势偏重于表,所以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张仲景伤寒论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流传千古只为告诉您,珍惜健康,防微杜渐,别让小病酿成大患……

by:荞麦妈妈

伤寒论-张仲景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

by:狙公赋予

张仲景《伤寒论》

学习中医,若想提高临床诊病能力,若选一本书,必然是张仲景《伤寒论》

by:执象中医馆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著

中医经典《伤寒论》,东汉张仲景著。书中阐述了外感病治疗规律。

by:1581132紫安

每天学一点伤寒论|张仲景著

《伤寒论》是公元219年汉代张机(仲景)著。共十六卷。它总结了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by:小马哥XMG

张仲景《伤寒论》398条文助学

张仲景《伤寒论》是中医必背经典,明·赵开美影宋刻本,是公认最佳版本,其核心内容是398条文,值得中医学子反复诵读,体会伤寒学术精髓。本音频依据底本是北京中医药大...

by:执象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