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白话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2023-07-21 11:09:0513:58 2258
声音简介

画策,即谋划策略。作者将前代历史分为昊英之世、黄帝之世、神农之世,各个时期社会状态不同,统治制度也不同,但都取得了历史成就。究其原因,制度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商鞅指出要“制天下”一定要“先制其民”,治民之本在于法治。法治的执行在于确立“使法必行之法”。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决定了成就王道的途径是征战,因而要设立赏罚之法使民众拼死作战。而使赏罚之法成为“必行之法”的途径就是实行连坐制度,重刑之下,民众不敢违背军令而骁勇无敌。


译文如下:

 

过去昊英氏时代,允许民众伐木、捕杀野兽,那是因为当时民众少而树木、野兽多。黄帝之时,不允许捕杀幼小的野兽、不允许吃鸟蛋,官吏没有供自己使唤的奴仆,死了不能用棺材埋葬。昊英、黄帝做事不一样,却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神农之时,男人耕种而使人们有饭吃,女人织布让人们有衣裳穿,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天下安定,不动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神农死后,人们以强凌弱,以多欺少。因此黄帝制定了君臣和上下级之间的行为规范,父子、兄弟间的礼仪,夫妻之间的婚配原则。对内使用刑罚,对外使用军队,同样是因为时代变了。由此看来,神农并不比黄帝高明,可是他的名声却更尊贵,这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因此用战争消灭战争,即使发动战争也是可行的;用杀戮消除杀戮,虽然杀了人也是可行的;用刑罚消灭刑罚,虽然加重刑罚也是可行的。

 

过去能制服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能够战胜强敌的人,也一定是首先战胜他的民众的人。因此战胜民众的根本在于制服民众,就像冶炼工人对金属,制陶工人对泥土一样。根本不坚固,那么民众就像飞鸟和野兽,有谁能控制他们呢?治理民众的根本是法治。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法律来遏制民众,而名声和土地就都具备了。君主的名声尊贵、土地广阔,最后称王天下,是什么缘故呢?是总打胜仗的原因。君主的名望低微、土地面积少,甚至最后灭亡,又是什么原因呢?是总打败仗的原因。打仗不胜而称王天下,打仗失败而不灭亡的国家,自古至今也未曾有过。民众作战勇敢,打仗就会获胜;民众作战不勇敢,就会失败。能让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勇敢;不能使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不勇敢。圣明的君主看见只能通过战功称王天下,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都当兵。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这个国家的治理情况,民众被调动役使国家就强大。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调动役使了呢?那就是民众看待打仗,就像饿狼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调动役使了。一般来说,战争是民众讨厌的东西,能让民众乐于去打仗的君主就称王天下。强国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获胜就不要回来。”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没有地方逃,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军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活路。所以三军将士服从军令,听从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向后退。

 

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它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废弃不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实行的办法。国家虽有禁止邪恶、处罚盗贼的法令,但却没有使邪恶、盗贼一定能受到处罚的办法。做邪恶之事、偷盗的人要处死刑,可是犯奸、偷盗的现象却不断发生,这是由于做了坏事不一定能被处罚。就是处罚了却仍有邪恶、偷盗的事发生,这是因为刑法轻的原因。刑法轻,不能惩治他们。一定要惩治他们,受刑罚处治的人就多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只处罚不守法的人,而不奖赏守法的人,因此,不用刑罚民众也为善。不用刑罚民众也为善,是因为刑罚重。刑罚重,民众不敢触犯刑法,因此也就没有刑罚。民众没有谁敢做坏事,这时全国的民众都为善。因此,不奖赏守法的人而民众都为善。不可以奖赏善良的人,就像不能奖赏盗贼一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使像盗跖那样的人变得诚实可信,更何况像伯夷这样的人了!不会治理国家的人,即使是像伯夷一样的高洁之士也有犯法的嫌疑,更何况盗跖了!假如环境使人不能做坏事,即使是盗跖一样的人也可以信赖;假如环境能让人做坏事,即使是伯夷一样的高洁的人也有嫌疑。

 

国家或者是治理得更好,或者是治理得更乱。英明的君主在上位,他所选用的人一定贤能,那么法令便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法令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那么法度就能在下面实行,不贤之人就不敢做坏事,这就叫治上加治。不英明的君主处在上位,他所选用的一定都是不贤之人。国家就不会有严明的法令,不贤之人就敢做坏事,这就叫乱上加乱。军队或者是强上加强,或者是弱上加弱,民众本来想要打仗,又不能不去打仗,这就叫强上加强。民众本来不想打仗,又能不去打仗,这就叫弱上加弱。

 

英明的国君不会对臣子们滥施富贵。人们所说的富,不是粮食珠玉吗?人们所说的贵,不是爵位官职吗?废弃法律,以个人意志为主,给臣子爵位和俸禄,使臣子们富贵,就是滥施富贵。一般说来,君主的品德行为不高于别人,智慧也不超出别人,勇敢、力量也不超出别人。可是,民众即使有足够的智慧,也不敢谋求君主的地位;即使有勇敢和力量,也不敢弑杀君主;即使人数多,也不敢凌驾在君主之上;即使民众的人数达到亿万,悬重赏民众不敢争抢,实行刑罚民众也不敢怨恨,这是因为有法度。国家混乱的原因,是民众多考虑个人道义;军队的力量弱,是民众多追求私下的斗勇。那么,在实力削弱的国家获取爵位、俸禄的途径就有许多。使国家灭亡的风气,是民众看不起爵位,轻视俸禄。不劳动而有饭吃,不打仗而有荣誉,没有爵位依然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威风,这就叫做奸民。所说的“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不会有忠臣,慈爱的父亲身边不会有孝子”,君主和父亲都不用好言相劝,而用法律使他们互相监督,用命令让他们互相纠正。这样的话,臣民们就不能单独做坏事,也不能伙同别人一起做坏事。常人所说的富有,是进的多出的少。穿衣有限制,饮食有节制,那么支出的就少。妇女在家中尽力做事,男人在外面尽力做事,那么收入就多。

 

所说的国君的圣明,是指君主没有什么地方看不到,那么大臣就不敢做奸邪之事,民众就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君主坐在安适的床上,听着丝竹之声,天下就治理好了。所说的国君的圣明,它能使民众不能不去做事。所说的国君的强有力,是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天下人都被他制服,才能聚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强悍的人不敢暴乱,聪慧的人不敢做欺诈的事,并考虑如何被君主选用。全天下的人,没有谁敢不做君主所喜欢的事,不回避君主所讨厌的事。所说君主的强大,是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为自己所用。国君的理想能实现,天下的人都受益;他的理想如不能实现,天下的人也都欢喜。依靠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就会抛弃他;依靠自己,才能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是要得到自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首先能战胜自己。

 

圣明的人懂得社会发展的道理,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政策,打仗用必定勇敢的民众,下达民众一定能听从的命令。所以军队出发打仗便会无敌于天下,君主的命令下达天下便会服从。黄鹄起飞,一飞便是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备能飞行千里的翅膀。蛩蛩(qiong二声)巨丘这样的良马能日行千里,是因为它们具备能奔跑千里的本领。虎、豹、熊、罴(pi二声),凶猛而无敌于天下,是因为它们有一定能战胜其它野兽的能力。圣人能发现治理社会的有效制度,明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一样,又像利用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因此说,仁慈之人能够对人仁慈,而不能使人仁慈;有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而不能使别人有爱心。所以明白仁义不能治理好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通常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要有忠心,做儿子要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饥饿也不能苟且吃饭,就是死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的正常现象。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法律必定要明确,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备注:文本标红的位置是斜月读的有误的地方,特别更正备注,请听友们注意。谢谢对斜月的包容和支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且听潮音振祖衣

“虎、豹、熊、罴”的“罴”音同“皮”。

EuphieMa雨霏妈

“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翻译成“不会有”忠臣孝子是不是很怪?从后文看,“无”理解为“不需要”是不是更合适?因为法律让每个人都循规蹈矩,也就变相做了忠臣跟孝子该做的事。这是从仁义道德层面与法律层面做出的比较与取舍。

EuphieMa雨霏妈

这段文字里提到的“善”字,一是指善于,例如善治者,一是指守法/不违法(的人),例如不赏善,民善。唯独没有我们今天认为的做好事或者善良的意思。

EuphieMa雨霏妈

棺,是直接盛放尸体的容器。椁,是套在棺外面的容器,可以不止一层。这里的椁翻译成不能使用棺材埋葬就不合适了。

我没脾气_hl

朝18暮19

斜月轩轩主 回复 @我没脾气_hl

今晚不能按时更新,明天奉上

猜你喜欢
白话文商君书

商君书,农战,驭民五术。

by:不会写诗的诗人

商君书白话版

《商君书》在古代的时候也一直就是禁书,那么这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籍呢?要说这部书堪称是天下第一禁书,而他只能是皇帝才能够阅览,而尤其是天下的百姓们是绝对禁止的。...

by: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商君书(白话版)

《商君书》从君主独裁的角度,推行法治,注重农战,主张极刑厚赏,以富国强兵为急务,而以去智愚民为手段,自有其历史意义。但此书名为任法,实则明术,着眼点唯在于如何使...

by:谈笑翁

《商君书》白话文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治国之道了解一下?

by:歪嘴文说

《商君书》原典及白话文

《商君书》也称《商子》,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现存24篇,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

by:白泽入世

商君书

《商君书》原文朗读,白云出岫录制

by:白云出岫

商君书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by:故磊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