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第一讲(2)自度而后度众生

2016-12-16 08:00:0111:43 2.6万
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自度而后度众生

 
颜渊当然是跟着孔夫子学圣贤之道,看到卫国的国君胡作非为,“民其无如矣”,老百姓都没有办法,没有可归之处了,所以就对孔夫子说,“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救之,医门多疾”。你老人家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吗,一个国家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没有必要再待在那儿了,你应该到乱国去,到那些没把国家治理好的地方去效力!高明的医生,面前永远是病人多多。我愿意根据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到卫国去,帮助它解决政治问题。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可以把卫国的这些麻烦给解决了。
 
颜回的这个发心肯定是很好的,儒家的观念里,一个有理想的人,就是要去治国平天下嘛。然而,孔夫子这里却反对他去。为啥子反对他去呢?按理说颜回既然是按照他的教诲来办的,他不应该反对呀!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回答。
 
“譆!若殆往而刑耳!”就你啊?嘿嘿,你要是到卫国去,谨防挨上一刀!不但帮不了卫国的忙,反而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为什么啊?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者忧,忧而不救。”注意了!这个是一个大原则。孔夫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单列出来看。道不欲杂,在道家学说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宗旨,就是抱元守一。道术忌杂,我们学、我们修、我们为人处事,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在任何时候,只能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此时你在北京,同时你又在上海。所以“道术忌杂”是我们用心、做事的一个根本原则。
有的人是艺多人胆大。艺多了,你未必能精。你要专精,就必须要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投入。很多人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干这样明天干那样,结果一件事情都料理不好。这就犯了“道术太杂”的毛病。所以庄子的这一句,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为人做事,一定要抱元守一,不要去多想多为。
 
“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个道理中间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你一杂了就多,多了当然会扰,干扰你的心智,干扰你的判断。当你事情多了以后,你东边也在救火、西边也在救火;东边去踩、西边去压。如果超出你能力的半径,超出你的可控距离了,那么你心里面自然就会担忧、发愁。“忧而不救”当你从事上的麻烦变成心理的麻烦以后,谁又来救你呢?事情没干好,就是自己没有把自己料理好。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里,孔夫子开始谈至人,谈人家在道上有所得的人是怎样来处理这些事了。人家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要以道成就自己,让自己得道解脱,然后再去成就他人,按佛家来说,就是自度而后度众生。
 
这又是一个根本的原则。就像带兵打仗一样,总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求消灭敌人。不先保存自己,自己牺牲了,就谈不上消灭敌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原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考虑到的。在日常的修为当中,一定要先以道来成就自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能够“存诸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如果自己还没有本事,没有本钱,在道上没有啥心得体会,那么哪有资格到“暴人之所”,去伺候这个暴君呢?用成都的丑话来说,就是自己屁股流鲜血,却给他人医痔疮。这简直就是笑话!
 
 
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下面孔夫子继续教导这位心爱的弟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孔夫子问颜回,你知不知道“道德荡、智虑出”是因何而起的呢?德之所荡,一个有德的人,他内在的魅力自然会释放出来。不仅仅是内德会释放于外,而且是“智之所为出”,智慧同样也会表现出来。但是,道德是怎么释放出来的?智慧又是怎么样释放出来的?我们道德智慧的源泉到底在那里?“德之所以荡,智之所以出”,这个是我们修为过程中要认真留意的几句啊!
 
孔子谈到这里,并没有继续说下去,马上话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德行与智慧的麻烦来。“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我们看到这几句话,大家都千万要留心!德荡乎名,你的德行一出来就有了名气,有了名气,你这个德,也就有点麻烦了。
 
中国佛教发展到南北朝萧梁时,有一个僧人慧皎写了部《高僧传》。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的僧人写了个《名僧传》。但慧皎不用“名僧”这两个字,为啥呢?他说一个出家人,本来就是要舍去名利的。我们修行,要脱离生死苦海,要舍弃名利,怎能拘泥于名呢!真正有修行的人,应该是高僧,不应该称之为名僧。所以,慧皎就写了中国的第一部《高僧传》。那么他的这个本意,也还是出自《庄子》的“德荡乎名”。如果大家都成了名僧,大家的名气都大了,恰恰名人未必就是高人。
 
你看现在庙子头,这样职位,那样职位,今天坐飞机,明天当个CEO,煞有介事。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谈到了那个“旅行大师”,把某某某这样一个著名寺庙当企业来运作,经常坐起飞机去美国,去欧洲,带一批武僧到处表演,这些武僧些,能武打,但佛法修行的水平又如何呢?
 
那天我这儿来了一个河北沧州的,也参加过河北的禅修夏令营。这位朋友三十多岁,学武功,也学道术,也还很有成就的样子,能水上飘。据他说到东湖去的话,他可以在水面上从东岸跑到西岸,不会沉下去。另外,他的龟息术也小有所成,能够五花大绑地在坑里活埋五、六个小时,没事儿!而且有脱逃术,同样五花大绑,脚镣手铐带上,他可以在十秒之内脱逃。但收徒弟的费用就不低了,一万元一人,学一年,保证你能学会其中的一两样技能。他有这样的本事,都还想到成都来访高人。我给他讲了几位“高人”,他听了后说算了,不学了。
 
当然我说的那些人,用的是术,不是道上的东西。我们再来看,德和智,是我们生活当中离不得的。德和智的修养,当然就是道上的东西了。但道上的东西,它又有所忌讳!德,因名而消失;智,因争而愈出!所以说“名也者,相轧也”,有了名之后,麻烦也就跟着来了,比如在名次、排位上相争,等等。有些人啥子事都要争第一,千千万万的人,你要踏下去好多?踩下去那么多人,累不死你啊!
 
“知也者,争之器也”,我们的智慧,很多人也是用在对矛盾的驾驭上,用在争斗上。而且通过争斗,积累经验教训,这方面的智慧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叫“智因争而愈出”。如果智和德牵扯上名、利以后,这个德和智也就不善了,就是恶了。所以“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我们看《老子》里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庄子》里,他把老子的话更进一层了,把名和智也看成了凶器!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原本是很不错的,然而一旦有了名,出了名,就糟糕了。有些本来很憨厚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可爱,结果一变聪明之后,也糟糕了。为什么呢?因为开启智慧了,掌握了世间的争斗之智、谋略之智,用于互相砍杀,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所以说名和智,的确是凶器啊!
 
“非所以尽行也”,这些都不是究竞之道。我们知道在老庄的学说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弃圣绝智,这里也离不开这个原则。弃圣,就是要把孔夫子讲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等等,抛弃不用;弃智,智慧也不能用,因为用智就有机心,有机心就与大道不合。大道是没有机心的,是自然的,而我们人心之动,往往是违反自然的,违反大道的。所以老庄学说的弃圣绝智的原则,在《庄子》中表现得非常之坚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爱智慧_ax

内容和声音都很好

justzrm

智和道德经里的智类似,不是先天智慧,而是后天的小智慧,人自以为的算计聪慧。不然也会理解不通

justzrm

这里的荡和出,应该是毁坏的意思吧?否则和下面就逻辑不通了

我练我养

希望以后有机会去龙江书院拜访冯老师和万万老师!

我练我养

两年前,因为听到人间世,有切身的体会。于是,就喜欢上禅说庄子系列。现在仔细看书,冯老师的水平真高!

猜你喜欢
黑魔之战 第一季 人间重世

重生在人间的一枚怪胎,她,究竟是不是人类?本想平凡度过一生的少年,却注定与那不平凡相遇,这究竟是幸运的曙光,还是毁灭的前兆?本该平静的世界下将暗流涌动,一切的不...

by:冰雪_七幽

人间世

人间仿佛一场大梦而情愫却是很微小的再深刻的最后都不过飞鸿踏雪泥

by:华语音乐

人间世

如斑驳的阳光,午后的秋雨,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找到心之归宿,潜移默化之中,驱除投资心态的魔障。唯有如此,方能得见彼岸花开!何故?只因深谙此道,所有从容!

by:宅云野鹤

人间第一兵法——《孙子兵法》

十三篇,只用了不足两千字,从战略原则(计篇)开篇经过战术布局到几种常用战法,即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严谨阐述与明晰开示

by:龙元富律师

人间劝善第一书《了凡四训》

先明“命理”亦即掌握“立命之学”,而后切实检行“改过之法”,竭尽所能践行“积善之方”,坚定不移地力行“谦德之效”,必能有望希圣希贤,乃至于成圣成贤矣

by:龙元富律师

人间词话讲疏

许文雨先生是我国著名文艺理理论批评家,是历史大家范文澜先生的高足,曾任蒋经国老师。他首次对《人间词话》进行梳理讲解,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by:如云美女

蒲剧 人间第一情·母亲的呼唤

蒲剧《人间第一情》,新编现代戏,又名《母亲的呼唤》。叙一位母亲,在获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为了让长期娇生惯养、放荡的儿子能自强自立,毅然作出赶子出门,并“约法三章”...

by:卿清赏戏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