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为啥你爸从来不给你认错?

2023-08-21 13:42:0922:54 5.9万
声音简介

前言


上节我们讲了老天爷到底是个啥?这节我们回归现实,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个东西,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中国的家庭。

 

中国家庭有啥可讲的呢?别急,开浩先问你三个问题,我们再来讲述,一是你的父亲有没有打过你?二你父亲有没有和你道过歉?三你父母是如何管理家庭的?

 

你看这三个问题下来,是不是脑海中已经想起了父母的样子,一个总在外面忙碌,严肃倔强的父亲,当然你要是女儿的话可能还好点,一个在家经常收拾着家里物品的母亲。

 

这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中国人的家庭情况,母亲总是一个柔和慈爱的形象,我们也经常会把慈爱用在母亲身上,正所谓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总是如山,威严且厚重,在我们心里从来不会把慈爱用在身强力壮的父亲身上,连小学生连线都知道慈爱的要和母亲连在一起,从来没有过慈父手中线的情况出现。

 

而这一点在西方就表现的有所不同,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方的父亲对待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能够耐心的蹲下,陪着孩子一起玩耍,我知道一个案例,有个熊孩子就羡慕西方家庭,于是就问他父亲,我们能不能以这样的方式相处,你对我好点……结果他父亲很和蔼可亲的一巴掌扇把和孩子打的转了三圈,“小兔崽子,做什么梦呢?赶紧去睡觉,以后少给我整这些没用的!”

 

于是小时候想和父亲拜把子的美梦就此破碎,只留下了一个疑问在脑海中一直回荡,都是当爹的,咋我爹就和电视里的爹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家庭和父系社会的形成


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懂一个事情,就是凭啥你爹是一家之主?开浩这一代人,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受到父亲的打骂,就想到过一个方法,就是和母亲联合在一起,把父亲踢出这个家庭,这样父亲就管不到自己了,但是把这个方法告诉母亲后,母亲却告诉孩子,家里的户主是父亲,我们没法踢出去,真的是让人一阵郁闷。丈夫虽然在生活里会让着妻子,但在户口本上,一般却还是户主是丈夫,而且大多数家庭,女人都会认为男人是主心骨。

 

家庭重视男人的现象,在中国已经是个传统了,上纲上线来说就是中国人普遍重男轻女,当然这个现象在现在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你知道吗?在远古时期的中国情况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的人们反而会觉得生女孩比生男孩儿好,人们纷纷会因为生了女孩子而高兴,为啥呢?在远古时期,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就是捕猎,人们也不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而是一个个的部落,抱团去面对大自然,当时男人们负责在外面打猎,女人们负责收集野菜和果子。正所谓,要想生活要想过得去,男女搭配得默契。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铁,手里的武器还是石头做的,拿来打个小兔纸还行,但是你要是真拿那玩意儿碰到个小脑斧,总得死上几个人才能拿下。所以真凭打猎去养活一家老小,很不现实。

 

那人们靠啥吃饱饭呢?就是凭借女人们摘得那些果子和野菜了。正所谓生产力决定了地位,当时女人们的收入稳定,收入多,所以在当时女人才是那个时期地位最高的人。同时一个部落,能否增加人口,也要看这个部落有多少女人,因此人们生了女孩就会很高兴,而生了男孩,则要冷淡许多,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喂了老虎,浪费了养他长大的粮食。可能那个时候的女人有时候也会这么想,要不是老娘还需要你们生孩子,巡逻领地,老娘早不管你们这些男人了。

 

而这种重女轻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农耕文明的开始,这时候中国人发现打猎和收集野果野菜已经跟不上人口的发展,人们吃不饱饭了啊,于是开始自己种植,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

 

这要稍微岔开一下话题说两句,为啥西方人父子关系就相对比较亲密呢?这是从远古协作方式传承过来的,大家每天拿着石斧去凿小兔子的脑瓜崩儿,男孩长大后,就也会拿着石斧和父亲去凿崩儿,你注意到没,父子是战友关系,天然就会好很多,中国人转入农耕文明后,就不一样了,总不能父子二人耕一片地吧?效率不高啊,多半是父亲耕父亲的,儿子耕儿子的,但是儿子耕的地,说到底还是从父亲哪分出来的,所以更像是儿子在给父亲打工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家庭中的话语权却逐渐开始向男人倾斜。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男人们提上裤子不认人了?并不是,而是生产方式改变了,我们前面刚提过,生产方式决定了地位,以前生活主要靠女人的劳动,繁衍靠女人对子女的照料,但是农耕开始后,人们生活的粮食,主要来源就变成了男人的耕种,这种方式不但稳定,而且危险系数并不很高,女人除了照顾子女外,因为天然的体力因素,在种地上基本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做后勤工作,比如说负责家庭的餐饮,日常的缝缝补补。而男人们呢,则成了种粮食的主要稳定输出,在这个时候,多一个男人就意味着多一份粮食,所以男人在部落中的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

 

时间推移,慢慢的到了夏商时期,人们开始有了贫富差距,开始有了争斗,各部落之间的人们开始以武力来争夺能够生产粮食的土地,而在体力上天生占有优势的男人们,便成了战争中的参与者与主导者,部落的首领自然而然也就在男人之间相互传递,并且继承,所以在那个时代之后,男人靠征服世界去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也就意味着男人真正的开始在社会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周朝,周朝统治者发现,土地越来越大了,自己管不过来,于是搞出了一套在当时非常有效的统治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分封制,说直白一点就是,周天子总公司太大了,各个项目经理,拿着各自的项目,出去成立分公司,你们负责你们的分公司,每年跟我汇报就可以了。

 

上面摊派任务,到了每一个被分封的贵族手里,就形成了国中国,那么贵族也要往下摊派,自己那么多土地,自己也种不过来,于是中国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姓来确定要把自己的土地摊派给谁。

 

比如我姓许,我不姓开哈!那我的兄弟姐妹,因为都姓许,所以我们共同管理着这个国家。我的儿子也姓许,就能继承到我的土地,甚至以后还像我一样管理自己的国中国,因为贵族都是男性,我们刚才说了,男人是有武力的,也是主要生产力的承担者,那么自然而然也是这些财产的所有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户主,所以通过姓氏来认证权力和财产的归属的方法,就倾向于向男性靠拢,这种约定俗成的方法,也就是在这时候,部落慢慢的被分解,变成了一个个由男人以姓氏为关联的家族,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还是子女随父姓,父亲是户主的传承,是打这儿来的。




家庭关系的形成


过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曾算过一个账,如果八口之家一年内认真劳作,有个百亩田地,赶上天时很好,基本就饿不死了。孟子用八口之家这种家庭单位去表示民生,可以看出这种家庭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那时候一家八口这种人口数量,在当时也是属于普遍的家庭情况,大致也就是一对夫妻,底下6个孩子,一家八口人。有听官可能会惊讶,开浩你是不是说错了,6个孩子也太多了吧。这点可不是开浩说错了,我们现在可能一听6个孩子会吓一跳,但是你知道吗?从我们现在往前翻几十年,你问问你的爷爷奶奶他们那个年代,就会发现,6个孩子完全属于正常情况。

 

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好,生活物资也不是那么充足,有个感冒发烧啥的,就能要了一个孩子的命,所以多生几个,一是防止全没了,能有人给自己养老送终,二也是为了增添劳动力,而现在的独生子女,能够被父母宠着惯着,完全就是和谐社会的功劳啊。

 

所以在战国时期,八口之家也不足为奇。而到了商鞅变法,商鞅更是为了秦国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商鞅在法律中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性,就要交两倍的赋税,因此,很多男人在成年后,立刻脱离了原来的家庭,成立新的家庭。秦国这样做很容易理解,国家人口多了,经济和生产才好发展,同样这样的条例,让家庭为编制的社会关系得到快速的发展。

 

所以在当时《周易》中就出现了这么一句话: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就是说,一家人,女人管理内务,就是管住家里的事情,男人呢,负责在外打拼,管好外面的生意或者劳动,这样一个家庭才能稳定,而家庭都稳定了,天下也就稳定了。这也就是我们最早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这句话中,男女并没有说有不平等的地方,只是分工明确,甚至还先说了女人的事务,可见在当时社会并没有说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所以在明白家定才能国定的道理之后,我们的先贤也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那几家,便从家庭关系入手,寻找他们各自的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首当其冲的还是从我们的儒家,我们的孔老夫子开始说起,我们也说过,孔子呢继承了周朝的思想,在孔子和他弟子流传下来的《礼记》中有句话,被人们广为知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在《礼记》中提到了完美家庭的样子,归纳一下就是:做父亲的要慈爱,做儿子的要孝顺,做哥哥的要有好的榜样,做弟弟的也应该对哥哥尊敬,做丈夫的要做对的,符合道义的事情,做妻子的也应该能够听从好的建议。总之大家把握一个重点,那就是儒家试图让家里人别闹别扭,小的家庭和谐,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国家也就安定了。

 

儒家大多数典籍,都在阐述家庭关系的问题,总结一下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三个特点,结合之前我们讲过的,无非出于一个目的,家和万事兴嘛。

 

而在这一点上,一直与儒家争锋相对的法家,对于家庭关系的认识,却出奇的一致,法家有一句话,也表示了家庭对国的重要性,法家认为,臣子对待君主,就像儿子对待父亲,妻子对待丈夫一样,要互相尽到责任,否则天下就会大乱,虽然法家认可儒家,但是法家给家庭成员设计了职能,因此类比到国家,其核心是要求每个人按照法条来行事,国家也能一派祥和。

 

可以说儒家和法家都看到了家对于国的重要性,并且从都家入手,维持家的稳定,从而达到治理一国的效果,这样的想法在当时,是没啥问题的。

 

可是我们都知道,任何思想如果不加批判的传承,必然会导致矫枉过正,家庭和睦,国家稳定,这样的想法固然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但是你别忘了,这是封建地主阶级搞出来的思想,说到底,他们说这些首先考虑的是土地和生产力的关系,不全是为了你们人民幸福。

 

统治阶级发现了从家庭入手能很好的实现国泰民安,于是到了汉朝,汉武帝和董仲舒除了设计好君王天然的正确性外,也都有考虑到从小家入手,总结前人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创造出了一个三纲的管理体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告诉人们,臣子要听皇上的,儿子得听老子的,妻子得听丈夫的,试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让社会更有条理。要注意,因为是统治阶级设计的,所以并不怎么在意人际关系为了生产,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于是人和人的关系,就不再是分工合作,平等的状态,家庭的等级被悄然确定了,丈夫总是要高过儿子和妻子一头。

 

以前那种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互相为彼此负责的时代就此被董仲舒终结,臣,子,妻,变成了需要服从的阶级。

 

而到了宋朝时期,这种三纲的思想更是被演绎到了极致,宋朝的圣人朱熹甚至在《孟子》中批注道(开浩用大白话说):做为一个儿子的职责,就是孝顺父母,不去评价父母做的错误的地方。之所以发生了,臣子谋杀君主,儿子谋杀父亲,这样的事情,通常就是因为他们看见了君主,和父亲不好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长辈和君主的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想法真的让人很是无语,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是统治阶级,你肯定希望自己犯错被谅解,因为任何错误,都可能是让你下台的理由,朱熹这样的设计,你不得满心欢喜的举双手赞成嘛?这样统治阶级很赞成的方案,国家是因此安定团结了,却把我们中国家庭推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家庭里分化出了阶级,这样的变化一直影响我们至今。

 

回到开篇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在中国现在,依然还有很多的领导不会跟下属认错,父母不会跟子女认错,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统治者极端化阶级理念所导致的文化遗留问题。




总结


当然听到这里,开浩必须声明一下,我们没有批评的意思,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下中国父亲式的固执,这是有文化基础的,不要听完我的节目,跑到家里和年迈的父亲吵架,说你这个迂腐的老东西,你就是深受统治阶级理念的迫害之类的,而是你要看到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中国历史的深厚,文化的复杂,缔造了另外一层我们很容易忽视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父亲这个角色,在中国家庭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自古如此,从常识的角度来说,越是权力大的位置,相对应的责任和负担就越大,能者多劳嘛,所以才有那句“父爱如山”,所以父亲在家庭地位中非常重要,中国的父亲这么多年来,管着家里吃,管着家里喝,孩子人品不好,父亲会自责,家庭不够幸福,父亲会自责,他严肃的面容,并不是因为他摆谱,而是生活磨平了他的喜怒哀乐,所以那张扑克脸下,不是炫耀,而是他身上的责任,真的太重了,严肃的面孔,代表的是厚实的父爱,和中国男人沉重的含蓄。

 

在大家小书《中国文化六讲》中,何兹全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可以说是个人文化,国家,政治,社会,一切都建筑在有独立人格的自立的个人基础上。而中国文化则可以说是家族文化,个人组成家,家再组成社会,组成国家。由此可见,父亲,这个在家庭里高高在上的角色,又背负了多少其他角色无法理解的沉重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ERIC老郭

西方这个事 也是宣传的,与咱们本质差不多

大河updown

相见恨晚

1393692MBB

所以出生率越来越低女人不敢生娃了

茶里人生

听到了这才想起来评论

海鸥_e15

开浩,为什么我爸丶我妈赚的钱一样多?但是是我妈妈管着家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