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校自己:仔细训练(下)

2022-08-01 10:26:4321:19 26
所属专辑:《爱在136.1》
声音简介

3.学懂问
       我们日常的提问,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问自己提出或关心的问题;二、问别人提出或关心的问题:三、问推敲的问题。
      问自己关心的事是好的,能保持理性思维,但要注意是否太过沉溺于思考而忽略了行动。
      其他两种提问的方向,却容易让自己不自觉地掉进提问的陷阱,制造混乱。
a.问别人提出 或关心的问题
      这通常指在受外在刺激或导引而条件反射下问的问题。
      如听到别人的提问,你便自动把所想所听转化,变成以为是自己的问题,甚至是自己关心的问题。譬如社会上充斥着由传媒衍生出来,方便炒作话题的媒体造词,如“剩女”“宅男”“高富帅”“白富美”炫富女” 等,你会因为这些用词的流行而被集体催眠,觉得也应该关心,于是突然感到这些用词也跟自己有关,不自觉地把它们植入自身,然后问:“那我算是剩女吗?怎么办?”“我是宅男吗?因为这样所以我找不到女朋友吗?”甚至得出结论:“怪不得那么讨厌,原来她是个炫富女!
      这类问题或立论其实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你受不住主流话题的影响,你被动地参与了讨论和关注,以致你以为这些问题跟你有关,你无形中被导引而添加思绪的杂乱,甚至不安。这种提问和思考方向并不必要,却容易令人增添乱想,制造多余的负面情绪和价值观。
b.问推敲的问题
      人类精密地发展了大脑皮层,拥有会理性思考的功能,而这功能能进化到可以脱离解决问题的目的,变成纯粹的思考,自动编制由思想自行衍生、运作和扩大的脑波程序。
       暂时据科学所知,只有人类才会靠思想创造另一个世界,这有利于发展创造性,造就发明,改善生活,提升愉快指数。但假如你无法从思想、构思甚至幻想中抽离,回归现实生活的话,可能容易提出不必要的疑问,制造混乱,因为这些疑问的本质是假设或推断,与事实并不相符。
       这些推敲的疑问有一个特性,就是自制矛盾,让自己陷入正负对错等对立面里,不小心便会卷入思辨的游戏中, 由于欠缺外在现实的客观对应,只在思维里不断生产和复制对立面,产生似是而非、真假不分的概念。你若深信了并因而否定了其他实况,你将容易走火入魔,变成思维的奴隶。
      我们要学懂分辨哪些是合理推敲的问题、哪些是无中生有的推敲问题,尽快决定是否还要消耗精力再想下去,避免制造不必要的认同或信任。
       举一些例子。
       我们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空闲的时候,不去做肢体运动,却沉醉于思考活动。譬如我们喜欢绕过实际处境,纯用逻辑来推论别人的话,然后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往往不过是在文字里兜圈,制造辩论所带来的快感。
       比方你带着挑战的心态去问别人或自己以下问题:
       问题1:你说要先自爱才有能力爱别人,但等到懂得自爱才爱别人是否太迟?
       问题2:你说能自爱就会满足,那是否够自爱就不需要恋爱?
       问题3:自爱是不是等于自私,只顾及爱自己?
      问题4:粗心不好,但要细心和清醒又会令人好累,这样做人是否很辛苦?
      问题5:为何我付出那么多,得不到回报?
      问题6:追求静心虽好,可是人要是真的不会发脾气,万事淡然处之,没了激情,活着还有意思吗?
     细心看这些问题,假如你有中等或以上的智商,应该可以发现,这些提问的立论点是建立在假逻辑推论上。问题不在概念的先后次序或矛盾里,对立性的提问是没意义的,虽然可以训练思考能力。
      请看谬误在哪里:
       问题1:自爱是爱别人的条件,但不是时差上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可以并且应是同步进行的,没有所谓太迟的问题。
      问题2:自爱和恋爱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满足,两者并不互相抵触。自爱同时可以需要恋爱,爱自己同时也可以需要被爱。就像吃饭可以带来满足,但不表示吃饭就不需要吃菜。
      问题3:自爱和自私是两码子事,前者是为更好地去爱自己而作为,它的质量若是良好的话,不应为自己或别人制造负面影响。自私却且只顾及自己,不理别人,可以制造负面影响,如占有或剥削。
       问题4:假如你因为怕做人辛苦或疲累,以此理由不愿意努力优化自己的话,这就是你的选择,问“是否很辛苦”这问题到底能带来什么建树呢?粗心的恶果也会令你很辛苦,细心和清醒也可能令你花一点精神和心力,问题不在是否辛苦,而在是否值得。
      问题5:谁说付出很多必须得到对等的回报呢?再说,你还没认真看清楚到底付出的东西是什么质量,是否真的对别人好,对事情管用。
      问题6:安静是一种追求中的心态,它不是常态,也不应全盘否定其他情绪出现的可能性。安静是修养的方向而已,并不是说人得到安静后便会停留在那里,不再有其他心态或情绪,如激情、脾气等。
      这些问题都是虚浮的问题,犯了逻辑上的谬误,把一件事情推向以偏概全的推论,极端化了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是为批评、挑战、攻击别人而取得个人快感的、通常都是刻意找错处、挑语病,或执着于字眼,无限上纲,抽离语境,达到令人难堪、自我得意的效果。这种费神的提问,没有带来正气,也坏了心术,制造更大的关系、权力和思想的混乱,实在没必要在这种角力中浪费生命。
       我们要训练检阅自己的问题的习惯,从多角度和角色提出反问和回答,找出自己的盲点,这是帮助自我了解的方法。这样做即使不能提升你的智慧,起码令你不太容易陷入迷信、盲目和一厢情愿的误点中,徒添混乱。
       譬如你沉溺于痛苦时会问:“为何我付出那么多,却得不到回报?”
       假如你有训练自己从多角度检查问题的话,便能帮助自己清晰和脱离苦海,你会反问自己: “其实我所做的真是适当吗? 付出的都是他真正需要的吗?”这时你便要进入细致和具体,看清楚你所谓的付出到底有什么价值,现在的结局是否合情合理。
      我们要学习聪明地、细致地问问题和反问问题, 从而检阅自己, 避免混乱。
      检阅的重点不在查看问题是否问得正误或好坏,而在看自己的立场、信念和原则是否容易崩溃,摇摆不定,对自己不清不楚,结果制造混乱的振频,影响自己和别人。
4.学懂想
      混乱的结果可以是我们看错、听错、说错、问错了,也可以是想错了。
      我们经常犯的一种思想谬误是错误立论,制造道理,说服自己和别人相信和认同,为的是支持和捍卫自己的意愿或欲望。例如:
       凡有缘的爱人才会走在一起,还没分开。
       我们已在一起十多年了。
      因此证明: 1,我们是还有爱的; 2.分开是错误的,违反天意。
      这是错误“三段论”的经典,经常出没在不想离开或舍不得放下的那一方的脑袋里。
     首先,有缘和不分开并没有必然关系,即使有,也没有必然的理由。
     在一起十多年并不能“证明”双方还有多少爱,更多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所以没分开,譬如最常见的是逃避、拖拉、懒情、贪图利益等等。因为不想烦,不想面对彼此的问题,不想放弃对方给自己物质或肉体的好处,因为懦弱,因为假慈悲等等,都可以把一段不应持续的虚弱感情关系一拖再拖。表面在一起,其实早已没有爱,只有责任、亲情、习惯,甚至互相折磨、被虐、虐他的病态瘾,让两个人分不开、不忍分,或者不能分。
      有些人甚至会有这样的歪念:“他如果爱我的话,他自会为我变好,正如世界本身会自我调节来顺应人类的存活,所以人类不用刻意调校自己来令世界变好,即使浪费地球资源也没关系的,地球自会调节自己,不用担心。”守在自私封闭和自我中心的世界里,你的立论和道理就是一切的价值观和道德,不管其他人的死活。这可怕不可怕?
     你要反问自己,这种立论是否真的成立。没有足够的理性性或智商检查自己的思维的话,请向比自己有更高智慧和理性客观的人请教,别逃避面对问题。
     我们应注意别堕进文字和思想的游戏里,应重视合情合理和节节省能源的交流方向。
      说到底,要知道和理解问题并不难,最难是能明白问题,看穿问题背后的盲点或心理压抑,坦然正视和处理,别再纠缠在语言游戏上,迷失自己,捣乱别人。

总结
      检阅和调校自己的混乱,从学懂看,学懂说,学懂问,学懂想开始,目的是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知道问题在哪里,方便针对性地调校和改善,同时也能优化沟通和表达能力,它是一种良性交流,不应沦为自我满足的思想自读。
      检阅和调校自己能令我们更好地和另一个生命互动,学习照顾和关爱他们,让我们从中学习成长,这是自我修养和尊重生命的方式。通过检阅和调校自己,我们能同时看清楚对方,也看清楚自己,带着良好的意愿去交流,为彼此的生命带来新发现、新角度和新态度,互相交换稳定的共振频,优化彼此的生命,让大家活得更好。这就是爱。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训练公式课程:训练对方自己

训练公式课程分享:阐述如何训练对方、自己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拥有卓越的训练能力,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指令做事。这并不是控制,而是训练的一种,比如下属不思考、伴侣经常...

by:大洪老师

爱自己-21天冥想训练营

21天正念冥想更爱自己一点活出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by:幸福行动家贺芳

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 | 古典老师

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特邀导师:古典新精英做自己2015-08-11古典老师受“十点读书会”邀请,面向全国小伙伴儿发起#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

by:八度易飞

自己写自己

《张宁:自己写自己》林立果选妃的闹剧。本书评细介绍了当年选美的一幕幕为人知的画面,再现了张宁与林立果之间发生的一切,对我们了解那一特殊的年代会有启示。

by:呆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