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正文十九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2020-06-13 14:45:4917:13 461
声音简介

《学记》正文十九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今天,我们学习《学记》正文的第十九段“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首先朗读一遍这一段: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才能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比物丑类”是个成语,出处就在这里。意思是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郑玄注释说:“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孔颖达 :“古之学者,比方其事以丑类,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 朱熹说:“比物,齐其力也。凡大事、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这里的“颁”就是分类的意思。朱熹接着说:“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齐”是相同、等同的意思,这是对马两种分类的方法,一类是按马毛的颜色进行分类,另一类是按照马的力气进行分类。“比物”,齐同其马力。物,马之力。“丑类”原本是恶人、坏人或对敌人的蔑称,《左传》里有“丑类恶物”的成语。“丑”在这里是“比较”的意思。“类”是“同类”或“族类”。如果按照事物的某一性质对一系列事物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其异同,那么人们对这种性质的认识就深透,对具有同类性质事物的认识就能触类旁通,就会很容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鼓”这种乐器的声音不属于五声之例。音乐里的五声是宫、商、角、徵、羽,只听这五种声音,时间长了听众会打瞌睡或烦躁不安,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五声的音乐不和谐,没撞击心灵的鼓动感。用鼓声配合五声,音乐的境界全开,因为这样让人感觉和谐悦耳。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水不属于绘画颜料五色之中的,如果没有水这五种颜色就不能鲜明起来。“五色”是指青、黄、赤、黑、白五种绘画的颜料,其中“青”属于蓝色,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水”我们都知道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并不属于五色之中。但如果没有水的调和,这五种颜色就没有鲜明的效果,所以绘画的人首先要学会用水调色。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学习”不属于五种官职的职责,如果做这五种官职的人没有经过学习、没掌握到一定的知识,那么他是做不好这个官的。这里的“五官”是春秋战国时期五种重要的官职: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司徒掌管礼部,司马掌管兵部,司空掌管工部(各种工程与制造),司寇掌管司法,司土掌管监察,相当于后世称的御史大夫。有许多人把“五官”理解为人的五种器官,我觉得差得有点大了。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老师这个身分他可能不属于“五服”之亲,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就可能不懂得五服的伦常之礼,应该亲近的亲人可能就亲不起来。“五服”就是区别与死者远近关系的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的制作形式不同,服丧的时间期限也不同。五服之内的人都是有血缘关系或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或近亲属。现在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很多兄弟不亲,其他族人或亲属关系如果没有工作上的关系,就形同路人了。自己的有血缘关系的人或亲属都不能亲近,怎么能亲近其他人呢?当然也现在居住距离的问题,但最重要原因是利益破坏了这自然的亲情圈。由于利益争夺使兄弟姐妹之没有了亲情,因为无利可图使其他更远一些的亲人不再亲了。至于应不应该恢复这个自然的亲情圈,这是社会学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回归本段的思路。

本段首句点明“古之学者,比物丑类”,这是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讲教师教育的方法。学习应该“比物丑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比物丑类”。这种操作流程首先要求师生都要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的经验,才能列举得出具有同类性质的事物,所以古人非常重视“杂服”,也就是会做日常生活中的事,并且强调要“尽心至理”,意思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并且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有思考有总结,这样才总结出做事务的道理。比如说擦桌子,好多孩子不会擦,擦不干净,有的是因为没擦过,有的是没有用心擦过,分不出擦餐桌与擦书桌的区别来。所以化学教师讲生活中的化学“如何去污”的时候,许多学生举不出例子来,即使举出来,也说不到点子上。再则要学会联想,由此及彼地想象,这个当然也要培养。这两点是学习的基本功。第三就是学习的关键环节“独立思考”,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概括出事物的共性与差异,对事物才能认识得清晰透彻,才能达到“格物致知”的程度,然后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者正是运用“比物丑类”的方法,例举了“鼓之于五声”、“水之于五色”、“学之于五官”、“师之于五服”一步一步地引入正题,说明学习之于人生、教师之于亲情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合起来是教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化民成俗”。“学之于五官”侧重讲学生的学习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反过来讲,人的社会贡献和作用是拉动学习内需,树立理想的关键,有了学习的内需又有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力就形成了。“师之于五服”侧重讲老师传道的作用和意义。传什么道?人伦之道。《中庸》中说“天下之达道者五”,述圣子思把处理好五伦关系看作最重要的事,而“五服”关系又是“五伦”关系中的核心。如果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懂得亲情,不能亲其所亲,爱其所爱,又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何以施仁爱?仁爱不施,又何以化民成俗呢?反观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们费劲整出来许多新方法新理念,而教育的效果又怎么样呢?各种花样背后,学校老师还是靠压作业,家长拿着大把的钱去找辅导班。其主要原因情感基础没打好,品德缺乏营养,内需空洞,而一味地强调孩子学书本上的知识考高分,结果许多师生很乏力,许多家长也茫然。问题就在于一开始的路子就错了,并且在错误的道路上又误入歧途。千万不要忘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生活是孩子的最好学校。人生的两支点是家庭和社会生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382511dnxp

司徒不是礼部,宗伯才是礼部。司徒应该相当于户部和吏部。还在讲国学,你的水平也太低了吧?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昭明文选载十九首乐府诗,时文人创作,作者无考,多思妇离人咏叹之调,常发草树荣枯、时序流转、人生苦短之悲鸣。

by:我行其嘢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并被南朝萧统选入,编入文选的19首诗的统称。

by:梅之影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朗读,《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

by:偶尔有点小miku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

by:袁博_uc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其赞为“五言之冠冕”。

by:我爱垂耳兔2022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by:厅云

声音主播

1874397

简介:孙希锋,男,1968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现任威海环翠国际中学教师。曾任中国写作研讨会黑龙江分会会员,省级重点高中语文教师,曾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志愿者”称号。孙老师多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尤其是对“四书”等国学经典的精细探索,对先秦儒家学说既注重原本经义的探索,又有自己独到的现实见解。为更好的普及和传播国学知识,发挥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2019年3月日,开办“国学班列”进行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