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明朝文人不好混,写小说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写没了

2023-07-14 10:25:3719:36 4.8万
声音简介
前言:

前一讲开浩提到元杂剧的剧本跟小说有点像,这元杂剧作者为了票房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琢磨怎么写出百姓喜欢的剧情。你看,这文学形式的发展跟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百姓喜欢的文学形式,就会成为该时代最流行的文学形式。

 

最近有不少听官问开浩,开浩,当初你讲四大名著,讲的那么详细,讲文学你也不说了,你这文学史都快分析过半了,唐诗、宋词、元曲都讲了,怎么就不见你分析小说呢?别急,这讲不就安排上了嘛!本讲我们就来好好唠唠,这小说到底是怎么来的?四大名著横空出世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小说又是怎样在百姓中流行起来的呢?

 

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小说是“闲”出来的

我们之前提到诗歌是源于人们田间劳作时喊得口号,是用来忘却劳苦的,那么小说是怎么来的呢?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作者,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里是这么说的,小说一开始就是人们在聚会时,讲的故事。这故事啊,就是来自祖祖辈辈嘴里的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有着千篇一律的开场白,在很久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这些神话传说,跟咱们以前听的祖父母讲的睡前故事有点像)。

 

但这些神话传说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那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创作环境,小说的作者更像是莫得感情的故事记录工具只是故事的搬运工,把听到的故事写到了纸上。直到唐朝,小说才开始有了点起色,总算是有人正儿八经的动笔写小说了,开始有意识的创作了。

 

在唐朝,很多文人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前,都会邮寄自己准备好的作品集给当时有声望的名人,刷刷存在感,毕竟这些名人的认可,能让一个无名考生在考官面前多加点印象分。一开始呢,大家都会往作品集里疯狂的加自己写的诗,久而久之呢,看这些作品集的名人们都快审美疲劳了,这夸赞也越来越不走心了。后来有个考生灵机一动,看来我得放个大招,才能从一堆作品集中脱颖而出,抓住这些人的眼球啊,于是他就往自己的作品集里加了一些自己闲暇时创作的传奇小说。

 

果不其然,很对名人们的口味,有谁会拒绝有趣的故事呢!这小伙不仅刷脸成功,还引领了一波写小说狂潮,大家都开始往自己的作品集里塞些小说了。注意嗷,这会的小说是仅供权贵专阅,风格和内容也是针对权贵们感兴趣的写的。

 

更何况在唐朝,诗歌才是主流文学,没小说什么事。毕竟唐诗才是被官方盖章认证的主推文学。写一首好诗明天就能被皇帝约饭,写小说除了在考官面前刷个存在感,也没别的用处了。所以大多数人的创作热情,还是用在写诗上

 

后来,到了宋朝,小说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它成了一种在市井场所里的表演,参考鲁迅先生写的《门外文谈》中,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在宋朝,有个表演项目叫“说话”,它就是现在说书的最早形态,而且这说话根据表演内容,还被分为四种,有讲史的,有说经诨经的(脱口秀版本的佛经故事),有说小说的,也有合生的(说唱型的,可不是rap,而是说一段唱一段)。

 

而且这种说书的表演十分的受百姓喜爱,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一个说书人特写,那说书人表演时的模样刻画的那叫一个惟妙惟肖(各位听官听完后,可以拿着放大镜去找找)。说书这种表演,在宋元明清一度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曲。说了那么多,那么小说到底跟这说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话本小说来了(元末明初)

这得从说书人开始说起,说书人在上台表演前,也要先做好功课,该写的底稿也得先写好,后来这些底稿整理整理就成了话本小说,罗庸教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里也曾提到,白话小说的来源就是来自这些话本。

 

包括后来出现的章回体小说,其实多少也有点话本小说的影子,你看,在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种小说的时候,是不是一章读完的时候,结尾肯定有一句“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句话就是说书人为了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留住观众的钱包,在每期结束前必须强调的一句话,这正是小说的前身是表演艺术最好的佐证

 

这时候不管是话本的创作,还是话本小说,已经不再是文人自嗨型的文学创作了,每次文人在动笔前,身上都背着kpi,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百姓对于这类题材是否感兴趣。您可别小瞧了说书这种表演形式,它可是从宋朝开始,一直火到了现在。就单单以元朝为例,为什么我们前一讲说元杂剧的时候,大家听着听着,感觉跟小说有点像。

 

那是因为元杂剧和说书这两职业,在元朝娱乐业平分秋色,写元杂剧的偶尔也会兼职写写话本,写话本的也会写点杂剧赚点外快。比如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本人就是以写话本为生的,偶尔也会去隔壁戏剧院写点元杂剧赚外快。

 

《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说史类的小说,在成为小说之前,它是罗贯中为说书人写的话本。从这本小说中,你就能看到一些市场痕迹。你要是一本正经的在那边说历史,百姓肯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于是罗贯中灵机一动,加入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去塑造人物形象,适当的为这些历史名人加加戏,剧情就显得张弛有度了,一段枯燥的三国史,在罗贯中笔下就成了,罗氏脑补小剧场。曹操成了一个狡诈的小人(反派形象),刘备就是个妥妥的正派形象,一个知人善用的智者,虽然和历史不太一样,但是并不影响它受欢迎的程度,因为受众是市井百姓,听说书就图个有趣,不会较真是否符合史实。此外小说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那就是教化作用,故事是假的,道理却是真的,在没有义务教育之前,人民群众只能用这种方式获得一点知识用故事来讲道理,就是说书人的另外一个作用了所以你看,唱戏的叫演员,说书的却还有一个称呼,叫先生,说书先生

 

戏剧性是有了,门票是卖出去了,但是罗老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影响力这么大,为了迎合市场写一本书结果把曹操黑惨了,因为还真有不少人把小说当正史去读,甚至我讲曹操,有人还在评论区说我太美化曹操了,哈哈哈,美化?不存在的,毕竟三国时期无论是文学还是政治,人家曹操就是第一的存在啊

 

话题说回来啊,小说家爱写,百姓爱听,按理说这段时期的小说发展的应该挺好,然而,却被印刷技术的不给力拖了后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个小故事,四大名著的作者之一——罗贯中先生,六十多岁了还在为自己书籍的出版四处奔波,出版社的大门都快被他踏烂了,都没有人愿意帮他出书。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出版社的人有眼无珠?其实是因为当时书籍印刷技术有限,导致印刷成本较高,书籍的定价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再加上市场经济不景气,寻常百姓也没个闲钱买书,出版行业十分的不景气啊。

 

这就跟我们现在5G技术还没上,自动驾驶当然无法实现的道理一样,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呢,有些时候技术的不匹配,会深深的影响市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按道理来说,到了明初,百废待兴,印刷业也跟着好起来了,那怎么小说在明初没出现井喷呢?小说还没出道就被雪藏了。这又是为啥呢?

 

因为明朝初期,流行“文字狱”,统治者不仅管的多,还十分的玻璃心。那会文人搞创作需谨言慎行,不然什么时候被请去喝茶,顺带送你个“文字狱”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高压氛围下,保命要紧啊,搞创作就大可不必了。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小说发展史真的是听的人窒息,怎么这么难啊!别着急,接下来转机来了。



被疯狂印刷出版的小说(明朝中后期)

到了明朝中后期,小说终于走出了寒冬期,除了得益于项技术的成熟,第一个技术正是印刷术,而第二个技术一会再说,印刷技术的成熟,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迅速在市场上席卷,走进百姓家里了。毕竟鲁迅先生说了,爱听故事是人类天性之一,明朝的百姓也一样,口袋里有点小钱了,不想出门听书,就可以在街上买本小说,捎回家看。

 

而小说家也可以通过写小说谋生了。这次也不用小说家本人去出版社推销自己的书了,往往都是书还没写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在来催稿子的路上了。听到这,可能会有听官要问了,开浩,那明朝中后期的统治者不管了吗?小说家可以放手搞创作了吗?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技术了:火器技术的成熟。唉,开浩,印刷业可以理解,那小说发展怎么和火器挂上钩了呢?火器有了,那么皇家统治必然更加牢靠,举起个锄头就造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明朝皇宫里的内部争斗越来越厉害了,因为不用担心老百姓们胡作非为了呀,于是皇帝和大臣们忙着互相夺权,很多时候无暇顾及百姓,因此百姓自己玩,小说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足够的释放。

 

虽说明朝中后期的国家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经济实力迅猛发展,那会的综合国力,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但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其实危机四伏的,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现实问题,比如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来自百姓阶级的“富人”(工商阶级迅速发展,赚钱渠道变多了)和“权贵”之间互相不顺眼;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够完善,根本跟不上国家的发展速度等。

 

而身处在百姓当中的小说家们,捕捉到了和平表象下的这些暗涌。他们在写作上,可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你不能让敏感的统治者闻到内味,谨言慎行,保命要紧,那我就换个年代写,打个时间上的擦边球不就好了嘛!学《水浒传》那样,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写的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故事。

 

明朝的小说家更机灵,不仅换了个年代,连主角都从人跨了个品种,以神魔鬼怪为主角。都这样了,你总不能“文字狱”我吧!所以像《西游记》这种的神魔类的小说题材,被写的比较多。

 

这类选题的小说的产生也不是毫无道理,明朝受道教、佛教的影响较深,百姓也对这种神啊,妖的比较感兴趣。毕竟消费者才是金主爸爸,销量好才是王道嘛。你看《西游记》的作者就十分机智,不仅把故事设定的朝代定在唐朝,还蹭了一拨玄奘的热度,毕竟唐僧的原型是玄奘,同样都是西天取经,但这西天之路走得是完全的不一样呀。

 

不仅选题变得多元化,明朝小说的尺度那也是一个绝。咱们在百讲文化专辑分析《金瓶梅》的时候有提到过,在明朝中后期,百姓对于《金瓶梅》这种艳情小说的尺度都见怪不怪了,因为这小书贩里的畅销书,十本里有七本这类大尺度的艳情小说。到了明朝大街上,你随便拉个路人,强行推销书,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和一本艳情小说,他可能假装选择了一下,手不由自主的伸向艳情小说。俗文化更符合市井百姓的取向。

 

小说家除了考虑保命,也得考虑小说的销量。小说写的自己满意没啥用,得金主爸爸们满意才能填饱肚子呀。而这群金主爸爸正是来自于市井百姓,太过文雅、深奥的雅文化到市民阶层可行不通啊,得接地气一点,通俗一点。

 

以明朝比较受欢迎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为例,它就跟我们现在喜欢看八点档的肥皂剧一样,没有需要你去考证的年代,故事的主角也没有什么原型,故事就是故事,抓住你爱吃瓜的心理,讲的是一件件满足你八卦心的风流趣事,呈现的是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男女之间的爱恨别离,反应的是世态炎凉,感受的是故事里的人情冷暖。文学价值有了,社会作用也有了。

 

你可以只把它当成一本小说,仅作为消遣娱乐;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可以拿着放大镜,去找小说家藏在这小说背后的密码(话里有话)。这个我们在前面讲四大名著可是反复说过了哦,小说,真是这么看的,而且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那可真是很中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密码的哟!



总结:

其实小说一直都存在,一开始它存在于人们聊天时说的神话传说,从口口相传到被记录在册;从仅供权贵阅到走进市井百姓。小说到了明朝中后期,才算是真正的满足了市场需求,雅、俗文化的融合,在明朝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文学形式发展到小说这,才算是真正的打破束缚,走进寻常人家。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明朝,才算真正出道,跟唐诗、宋词、元曲一起并肩站在了文学史的舞台。

 

小说的发展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般顺利,它一直都是非主流文学,也没有被百姓和文学家重视,直到明朝,它真正的打入百姓市场,成为百姓床前读物。文学到了小说这,已经不再是文人求取功名的工具,也不再是自嗨式的创作,它是因大众喜爱而生的文学形式。

 

本期节目到了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下期节目,我们会来唠唠清朝的小说在题材上又有怎样的突破?小说创作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清朝销量最好的小说都是什么类型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樱子_u1

哪黑曹操了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 那个时候写小说 不都是为了迎合百姓 曹操要真有民意基础 小说家也不能拨正反乱的丑化他吧 听了这么多期 这一期有失水准

浮在天上的白猫

越听越有味根本停不下来,完全符合我的心

疏影琳

又好听又涨知识。谢谢开浩及其团队。更喜欢文学部分,历史部分太简略,不过瘾

猜你喜欢
一口气读完明朝文人

畅聊中华封建史上最后的传奇--明朝文人当如何聊聊这些文人的一生也因最近在听《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好好听啊,也因此对明朝的人更更更加的感兴趣,开局一个碗,通关一...

by:佳宝呦吼

【明朝】明朝末路

新节目上线诗展冷历史第二季会员节目(点击左侧专辑名即可跳转到新专辑)重磅上线啦!新增4大板块,名人小传、古人生活、历史逸闻、世界小史!加入诗展粉丝群参...

by:詩展

明朝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

by:醉山恋

速看明朝

以史为鉴,可以思千载,视通万里,可以把握中国社会治乱兴替的内在规律,洞悉修齐治平的永恒智慧。

by:无痕先声

大明朝

明朝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从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征讨杀伐开始,到亡国皇帝崇祯上吊结束。其中的每个局都是这段漫长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官场游戏贯穿始终,无休无止。看不...

by:慕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