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岗图书馆语言艺术课第二季第二期

2022-09-07 22:43:0047:57 173
所属专辑:朗诵艺术
声音简介

大家好!时隔一年,又和大家见面,不过今年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上课,就是微信群的云课堂。但是我看不到大家,缺少了实时互动的过程,还是少了点上课的感觉。对于今年的课怎么讲,我和小文老师还有图书馆的领导反复地商量、研究,最后决定采用短视频结合文字、图片和课件的形式,力求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今年已经是我们第二季的课程了。我总说,图书馆的课是上得最舒服的。一个呢是因为,我们图书馆去年把小浪花剧场拿来用作我们上课的教室,能够让更多的市民走进我们的课堂。图书馆的领导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切方便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咱们图书馆没有对老师讲课的方式和内容作出丝毫的干涉。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就为老师按照艺术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授课提供了保障。说句心里话,我们平时上过的拧巴的课太多了。另外一个呢,我们的学员也让很我们感动。大家拿出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极大的辛苦。我们后期上课的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了,特别是到我们教室还要爬一个大坡。但是每堂课虽然不能说是座无虚席,但是每次也是坐到了最后一排。我们的毕业汇报演出,大家不辞辛苦认真排练,前期宣传、舞台布置、摄影摄像还有其他的保障性工作,都是大家自己出钱出力付出的。咱们图书馆还特意从上级单位借来专业的音响设备、请来专门的音响师。通过所有这些努力,最后呈现了一场令人感动的演出。我真地希望,大家期待了一年之后,我们能延续这种感动。让我们用对于语言艺术的热爱将我们聚合在一起,将这份感动一直延续下去。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进如今天的正题。上一讲,小文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和语言相关的基本功有哪些。之所以放在第一讲,是因为它是我们学习的先决条件,希望大家能按照小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勤练、苦练。今天这一讲,我们不讲具体问题,我们探讨一些观点性的、理念性的东西。我认为,这些内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它称作朗诵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什么是朗诵? 什么是好的朗诵? 究竟应该怎样朗诵? 我们在朗诵时存在哪些困惑?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是树立“朗诵观”的问题 是根本问题 是朗诵学习和创作的前提。不事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很难具备辨别优劣的能力。我们连什么是好的朗诵都不知道,何谈鉴赏能力?而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是我们学习的前提啊。先会听,才能张嘴啊! 不事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明确学习和创作的目的 不事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能为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学习和创作之路。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状是:缺乏艺术观点的建立、缺乏艺术理念的思考、缺乏实用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总结、缺乏创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乏实践性的活动,比如读啊、背诵啊、练啊、参加各种活动啊、录音啊、演出啊,但是我们有没有拿出一块时间,专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确立一些观点?如果这种观点和思考缺失了,那我们的学习和创作就相当于在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地航行。


当然,这些认识的形成和观点的确立,是要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不过,事先的思考,是一定不能缺失的。哪怕暂时没有结论,也要带着问题去探索。


所以,我们在学习之前,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仅仅提出疑问,也是有意义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进行深入的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是摆脱盲目学习、摆脱单纯模仿的必经之路。我们会感觉到,思考清楚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就逐渐清晰了。就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学习了很长时间的朗诵之后,还是在问:到底应该怎么朗诵?


进行深入的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是解决进步缓慢、走出迷茫的良方。我们在拆家里米面袋子封口的时候,有生活经验的人,一定是先找到线头,然后轻轻一抽,这个封口很容易就解开了。如果不去找这个线头,要想拆开这个封口,可就费劲儿了。进行深入的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就是找这个线头的过程。


有的同学,经过了很长时间学习和创作,水平已经很好了,但是发现,到一个节点之后,就很难突破,很难再进步。这就是遇到了学习的瓶颈,很难突破了。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就不要再单纯地、盲目地练了,你该停下来,思考一些事情了。这个时候,思考就要比实践更重要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已经很好了,大家都觉得我很好,我自己也觉得很好了。但是这个状态持续久了,问题也就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问问自己,我是真地好吗?还是自己意识不到自己不好,只是自认为很好,而且大家又不去指出我不好?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可能真地很好。但是很好……很好……久而久之,我是不是固化了?我是不是应该突破自己了?我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和理解朗诵艺术了,我是不是要做更多的不一样的尝试了?我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艺术境界有一个升华了?


好,再说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如果没有对这门艺术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就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没有个性的艺术不叫艺术,那是技术。技术和艺术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创作者的个性。可见,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成绩的同学,都要做这件事,那就是:进行深入的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已经开始做了,那就继续。如果没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从现在开始。去年我们说过,今年的课程我们会有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在强调基础知识和练习基本功的基础上,有所拔高。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需要思考什么问题呢?我们又应该确立什么观点呢?这些,不是我们这一讲能够完全解决的,我们今天做要做的就是在队伍前面立上一面旗子。只要是唤起大家的“事先建立朗诵观”的这个意识,就达到目的了。以后的每一讲,我们都会抛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但是今天总不能一点内容都没有是吧?那我就尝试着提出来几个问题,同时说说我的理解。但是我要强调,所有我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是结论、更不是定论。不作为学术答案,只用来提供一个角度,引起大家更多层面的思考。这些是我极为有限的学术水平之下的片面认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艺无定法,观点的多角度、风格的多样化、理解的多层面,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这是我今天最终要的观点,那就是朗诵学习和创作之前,一定要先建立朗诵观。或者,要有建立朗诵观的意识。如果你觉得朗诵观太空洞,那我们就把它具体化。我们以后所要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是构建我们的朗诵观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个问题:朗诵创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声音?气息?情感?技巧?还是?


我觉得是两个字——初心。那我们的初心又是什么呢?还是两个字——热爱!
我们经常地在走一条路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误入了歧途,从而离原本的目的地越来越远。也就是失去了我们的初心。我们要问问自己,先不说演员和播音员、主持人这些一线的从业人员,就我们这些朗诵爱好者而言,我们为什么要朗诵?答案一定是——喜欢!我们在朗诵一个作品的时候,是不是全然享受这个过程?我们在准备一场演出的时候,是不是对舞台充满着期待?这个过程是有着无限的快乐的!我们完全地沉浸在语言的魅力当中,沉浸在语言带给我们的快了当中。哪怕仅仅是在听一个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让我们有情感共鸣的。这是一个极佳的审美体验,所以我们才会喜欢做这件事。才会让我们着了魔似的整天叨叨叨,让我们在大街上不用自主地就朗上那么两句,同时还带比划的。有人曾经问我:你觉得怎样活才算幸福?我说:我的答案很简单——有一盏粗茶,有一餐简单的饭食,有一本书可读,我就觉得很幸福了。如果——如果我还能站在一个地方,为你们读一首诗,那就是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儿了。


读一首诗的过程,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就这么简单又浓烈、单纯又持久的爱。热爱、热爱、热爱,除此之外什么都不重要。除了热爱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我都把它们看做是杂念。


比如——功利心。没有出场费,这场演出要不要去演?演呐!没有课时费这堂课要不要去讲?讲啊!分享、毫无保留地分享,有没有课时费讲课的方式完全没有区别地对待。不一定要有报酬,喜欢这件事,有机会做就去做。


再比如——好胜心。我们一定要比别人好吗?一山更比一山高,能人背后有能人,更何况自己也许只是个小学生。我们不和别人比,只要自己有进取心就足够了。


再比如——虚荣心。别人说我声音好不好听重要吗?不重要!别人说我读得好不好,重要吗?不重要!别人怎么评价我?重要吗?不重要!当然,其他人中肯的批评和意见很重要。我参加一个活动,是被邀请作为嘉宾和指导老师呢,还是自己积极主动来的只作为一个参与者呢?重要吗?不重要!这场演出是在大舞台还是就是室外的一个小小空间?重要吗?不重要!虚荣心作怪的是哪些人?君不见某些个大腕儿和老师牛哄哄,其实啥也不会腹中空,除了装相,全是虚荣!


再比如——心浮气躁。不系统学理论,不坚持练基本功,不做功课不分析文章,但是一有上台的机会拼了命要露脸,学朗诵只是为了显摆。显摆什么?有什么显摆的资本,没人告诉你其实很差很差吗?


等等这些都是杂念!所以我说,把热爱留给朗诵,将杂念扔到一边。所有赞美和报酬,不是强求来的,而是怀着一颗初心孜孜不倦地追求之后自然而然的回报,而且不能把这种回报当成目标。这种回报只是一种副产品,这种副产品来了,你喜欢就接受;如果不来,没什么重要的。语言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感,还不够吗?




所以,只要单纯地爱,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不怕苦、忍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才能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只有刨除杂念,没有功利心、好胜心、虚荣心作怪,才能克服舞台或者话筒前的紧张感,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的文章,才能全然忘我地融入情境,才能让自己和作品融为一体。


说到这儿,我们来看,我们探讨的仅仅是朗诵吗?不是啊!曾经听过一个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朗诵就是人生。没错,对于朗诵的态度,就是对于生活和对于人生的态度。




好,我们接着来探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是朗诵?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有意思呢?各位,我们整天在学习在朗诵,但是我们是不是没有几个人认真地思考过,什么是朗诵呢?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呢?


我把朗诵下了一个定义——同样地,这不是一个学术性定义,而仅仅是我的理解。在说这个定义之前,我们先明晰几个词语的含义:什么是朗?什么是诵?什么是读?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又是什么?


这些字义,都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
朗:声音清晰响亮
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读:看着文字念出声来


朗读和朗诵两个词中,都有一个朗字,也就是都包含声音清晰响亮的意思。我们现在分别来分析一下这两个词。


读是指:看着文字念出声来。其实就是清晰、准确地把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让听者通过声音了解文字内容。


诵:同样是念,强调了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高低抑扬”强调了表现力,点出了朗诵具有艺术性的本质,相对于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具备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朗读和朗诵的本质区别在于:朗读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不一定具备表演性;朗诵则一定具有表演性。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给朗诵下一个定义了:
以有声语言为载体、借助其他辅助形式, 经典文学作品(本体)的艺术化呈现。


这里有四个关键词:有声语言、辅助形式、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化


现在,我们分别来理解一下这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有声语言
理解这个词之前,我们要先明确另外一个概念,也就是:语言
什么是语言?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包括:文字和有声语言(有声语言也叫口头语或口语)。由此可见,有声语言是朗诵的载体,也就是说朗诵是依托有声语言进行的创作。换句话说,朗诵以有声语言作为创作形式的。所以说,朗诵是声音的艺术。



第二个关键词:辅助形式
这些辅助形式,包括:
1.表演:眼神、表情、动作
2.场景:舞台(其他场所)、灯光、音响、舞美等
3.道具
4.配乐
这些我们分别都会在以后的课程中详细讲解。
当然,这些辅助形式,要根据朗诵的场合进行有条件地选择。



第三个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章?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要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更适合朗诵学习和创作。经典的文学作品,包括高质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好的文章要平实、不浮华,有内容、不空洞,写真情实感、不虚情假意。


这里要指出,说明性的文字、解说词等,属于解说的范畴。台词属于配音和表演的范畴。新闻稿件属于播音的范畴。这些类型的作品,在技巧和方法运用上,各有不同,不能划归朗诵的范畴。我有一个朗诵的微信群,每天雷打不动地集体读新闻稿件,一坚持就好几年。我想说,把读新闻稿件作为单项训练,这可能在锻炼咬字发音以及增强识读能力上有所帮助,但是对于学习朗诵而言,单纯地做这一件事,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还要强调的是,有些文字,内容很好,但是只适合阅读,不适合朗诵。也就是说,了解它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但作为朗诵练习材料是不适合的。
在这举一个例子,是我妈今天发的朋友圈:题目是《看完了,你就什么都想通了》我给大家读一段:不要和不讲理的人较劲,因为最后受伤的可能是你。因为你的十张嘴也说不过一张胡说的嘴。人老了想要快乐一定要记住,遇到烂人不计较,遇到破事不纠缠。


类似这样的文字,一下子就说到我们的心坎里了,点明了生活处事的道理。但是这是典型的适合看内容,不适合朗诵的文字,起码不是适合用来做朗诵练习的文章。这样的文字,我们没法融入太多技巧,作为练习材料,不具备典型性。所以说,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朗诵,也不是所有好文章都适合朗诵的。


还有一些低质量的心灵鸡汤啊,特别是我们微信群里常常转发的一些链接,以及文学、艺术价值较低的文字,是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做创作的。还有一些文字过于深奥、晦涩,意境过于朦胧的文字,很难让听众直接地理解意思,也不适合朗诵。


在朗诵文章的选择上,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选择适合的文章。我们在鼓励多尝试多种类型的作品的同时,更多时候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性别特点、性格特点、声音特点的文章。不同的朗诵场合,比如小沙龙和大舞台适合的文章类型是不同的;朗诵录音、网络朗诵和舞台表演适合的文章类型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文章。


那么,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在朗诵创作时,是不是要一字不变地忠于文章呢?不尽然。作家不是朗诵者,作者在进行文本创作的时候,有时尽管符合语法规范,但个别词句读起来并不十分顺口。这个时候就需要朗诵者对文章进行局部的修改,使之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更适合朗诵。或者有的文章用作舞台表演篇幅过长,我们就可以做适当删减。


举一个例子:作者潇雨默涵的文章《蒙古长调》第一个段落原文是这样的:“第一次听到长调,就激起我九曲回肠的震撼。那如泣的颤音,属于蒙古族的血液,属于高原上浩荡奔淌的河流“。


 而我们现在常见的版本是朗诵家左旗老师的改编版:第一次听到长调,就激起了我内心强烈的震撼。那如泣的颤音,属于蒙古族的血液,属于高原上浩荡奔淌的河流。


这一处改编就很绝妙。作者原文:第一次听到长调,就激起我九曲回肠的震撼。九曲回肠的意思是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我们不能断言作者此处词语使用不恰当,但是左旗老师改成“就激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撼”,这样一来,意思的展现和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给听众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更直接。从发音上来讲,“九曲回肠”一词,连续的以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为韵母的字,缺少了开口呼韵母的力量感。所以,适当的改编是可以更好地为朗诵创作服务的。


不过,改编是有还是要有一定的原则的。我认为,古诗词、古文和流传度比较广的经典文章,我们还是需要忠实于原文。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第四个关键词:艺术化
毫无疑问,朗诵是一门艺术。它具备并且不可或缺艺术价值,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朗诵。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美,要能给人带来审美体验。所以,好的朗诵一定要让人感受得到美,是令人愉悦或打动人心的。
这就要求朗诵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浓烈的审美情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美》一书中写道: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我想,爱好朗诵的人,一定是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的人。也一定是有着一颗善感的内心并且对生活充满热忱的人。




好了,今天我们用很大一个篇幅,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朗诵?
上面的探讨,只是我对朗诵的理解,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同时,我也列举了另外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既然说朗诵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声音是不是朗诵的主体呢?


2.有人说:朗诵就是说话。朗诵真地就等同于说话吗?


3.对于朗诵而言,普通话、声音、情感、技巧以及理解文本哪个更重要?


4.一个好的朗诵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5.朗诵到底有没有好坏的判定标准?


6.初学者应该从哪入手?


7.朗诵创作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什么?


8.你再学习中都有哪些疑惑?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慧心_ma

百听不厌受益匪浅

龙腾湾一姐

讲的好,声音好!

磨练琴房_余非欧

王栋老师讲得太好了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

发现身边好声音,感受语言的魅力。优选来自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的声音作品。

by:听懂管理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班学习内容

by:语众不同

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世界包罗万象

by:豫得宝

《语言艺术》

《语言的艺术》作者“戴尔·卡耐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在这...

by:天高一你好

佰博语言艺术

位于桂林恭城县。有意私聊。解说词练习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海岸线上,从印度洋中耸起的山脉,制造出了大量上升的热气流。在这里,一只黑鸢可以在空中持续滑翔好几...

by:悦声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公益课堂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是运用语言来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锻炼孩子在生活学习中自信大方的畅谈,更有助于全面开发儿童的语言组织和表现能力,丰富他...

by:子予艺术

语言艺术小课堂

本专辑从拼音的声母韵母开始入手,教会孩子左右的声韵母以及正确发音吐字,其中带有有趣的绕口令,必背古诗和口语表达写作内容,让孩子通过简单易学的方法,熟练掌握学科和...

by:Boobii波比儿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