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2023-05-18 04:33:4503:27 1.5万
声音简介

珠玉会因蒙尘而难见其光亮,千里马也常常辱没于奴隶人之手。所以万物经历世间,便极易受俗尘影响。佛教中有“无垢”的说法,其意为不沾染俗气,内心洁净。如果相信众生原本无垢,那么再看向平凡,或许其鲜彩的光华只是被隐藏在黯淡的外衣之下,洗净便可重现。


苏轼也曾一时兴起,拿身体的污垢来比喻自己,从词中走近,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四十九岁的苏轼正在调任汝州的途中,这一年是他人生走向高峰的转折点,此时他已意识到自己将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苏轼来到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所感想,便玩笑似地写下这首《如梦令》词。词牌是唐庄宗创制的,原名《忆仙姿》,因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为《如梦令》。大概是因为唐庄宗创作的词最后句子是“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于是拿来把它作为词牌名。


说起来,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共存过?苏轼感叹,这两样东西在他身上都没有。他要告诉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因为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如梦令

宋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轼的这首《如梦令》是一时戏作,表面上写作者因受到擦背人重揩而不满,但可发现,身上的污垢与佛语中的无垢或可类比看待。作者强调自身是洁净的,没有污垢,但原本的洁净却仍要被人以重手除垢,这些比喻难免让人联想到他蒙冤被贬往黄州的情景。由此看向古今社会,蒙冤除垢的事从未断绝,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不被认可的洁净就是污垢,而并不合理的除垢也在所难免。


书说记忆,宁静修心。

感谢大家的收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如梦令

作者沈鱼藻,著有旧梦系列小说。主播很喜欢这部《旧梦令》只挑出其中的一篇《如梦令》,因个人喜爱录制,练习用,非商用,仅提供试听,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by:带刺的猫山王

如梦令

如梦令南宋·李清照常记①溪亭②日暮③,沉醉④不知归路,兴尽⑤晚回舟,误入藕花⑥深处。争渡⑦,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⑧。[1]作品注释词解①常记:常常记起。②溪亭...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如梦令

专辑名:如梦令歌手:音未所以/痴笑流派:Pop语言:国语类型:Single简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那卷帘的人却道海棠若依旧知道与否知道与否应绿肥红瘦...

by:华语音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每天坚持“走进经典名著,感受文化内涵,我阅读我快乐。我阅读我幸福”的读书/朗读活动,打卡第1天。大家觉得可好?

by:cdq5hj5snsttseh2gtui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

by:小巧小玲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by:小巧小玲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

by:小巧小玲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

by:小巧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