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朗诵-诗词四首(演播:何广林、姚迪、张静涛、燕文)

2020-07-28 16:02:5306:59 489
声音简介

我是一粒沙,却羡慕珍珠的光彩幻然;

我是一滴露,却向往苍穹下清晨永恒。

生如夏花,我在炽热的光阴里奔跑;

生如夏花,我在饱满的绿色里怒放。

夏日最后的回眸,犹记得天空的明亮,大地的温柔。


我是一滴露 在生命的延续里 我是晨的代言 是黎明孕育了我。

生命要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绚烂夺目,努力去盛开,可除了生命中的美丽,人生也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和不如意的结局,即使是悲伤如死亡,淡然的看待,就像秋叶般静美地接受所有的结局,最美的我已尽力去争取经历过了,那便没有遗憾了。

在沧海中,我是一粒沙。我,隐藏在茫茫人海中。我既没有柔美的身段,也没有亮丽的双眸,但我有进取的心,有似水的梦怀,有崇高的理想,我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水调歌头·游泳⑴
才饮长沙水⑵,又食武昌鱼⑶。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⑸。
子在川上曰⑹: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⑺,龟蛇静⑻,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⑼,天堑变通途⑽。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⑾,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馀(yú):字从食从余,余本意为“剩下的”,“食”和“余”联合起来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⑺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⑻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在词中实指龟山、蛇山。
⑼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⑽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⑾巫山云雨: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白话译文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创作背景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作品鉴赏-文字赏析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毛泽东稍加改动,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在词里各种景物,历史神话等融贯着社会主义的道理。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朱子奇,在2001年的《风吹浪打起宏图——重学〈水调歌头·游泳〉》中说”诗词的雄壮气势和乐观精神,这首词中显示的在风险里见豪情的内涵,都给我们以力量和新的启示。我们还向亚非国家的诗人、作家介绍,用毛主席的反帝革命思想和文艺主张去鼓励他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现代作家臧克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在《读〈水调歌头·游泳〉》中说道:“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他满怀信心地说:‘现在的社会主义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为了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他坚定地表示:‘还有许多战斗在舌头,还要努力作战’这些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正是这句涛的最好注脚。’”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译文对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标签: 情感写景抒怀高中古诗景色壮志
译文 注释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相关内容
历史角在中国的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经典诗词朗诵

经典唐诗宋词,名家名篇配乐朗诵让那些璨如星海的唐诗宋词装点我们的生活。

by:有声的野渡

爱党爱国经典诗词朗诵

主播找了网上经典的爱党爱国诗词进行朗读,对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by:皓月晨阳

经典古诗词朗诵

品绝美经典诗词感中华文化之美如果想让孩子快速提升记忆力,提升学习成绩可以联系v欣:1736645090

by:快速阅读一目十行

诗朗诵|经典诗词歌赋

书籍信息:喜马推荐,优质经典文学诗文内容重点:每天读三篇,惊喜看得见。主播介绍:喜马优质主播,攀登计划学员。推荐人群:所有有声爱好者,所有文学爱好者,每天更新,...

by:好在当下

苏东坡经典诗词朗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

by:善美_fr

经典古诗词古文朗诵

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言文,分享经典的古代诗词文章,那些流传千古的文章,和你一起分享,欢迎收听

by:西西弗的下午

中华经典古诗词朗诵

选取中小学课本古诗词、注释和翻译,进行有声化的朗读。

by:疯狂的尼克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