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2020-09-20 08:00:0915:44 74
所属专辑:父母课堂
声音简介

我们小区里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回去,都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学。每次去超市买菜,看到的也大多数都是有些岁数的老人。

随着年轻人在城市安家,越来越多的老人也随着孩子的脚步来到这里,可融入这座城市,成了他们最大的障碍。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把母亲接过来我这边住过几天。到了我这边以后,我让她平时在家看看电视,或者出去走走也可以,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她去橘子洲和岳麓山。

母亲起初很高兴,但很快我就发现,每次我回家的时候,母亲就坐在沙发上发呆,到了晚上,她就早早地跑到床上去睡觉。有一次,她没有带门禁卡就下了楼,被关在门外关了好久,那个门禁系统她不会用,她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在门外等待。在这里,她感觉很压抑和孤独。母亲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她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真的很大,在农村老家她喜欢到处串门,她有自己的圈子,村子就那么大,家家户户都认识,到了哪家都有话聊。而在这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没有认识的人,遇到陌生人想要沟通几句,他们又一副十分警惕的样子,这种环境完全不适应。她说在这里就像坐牢一样,没有自由。没待几天,老太太就嚷着说担心家里种着的庄稼和养的鸡鸭,又坐上出城的车回老家。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是否适应这种大城市的生活?强行让他们离开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圈子,是不是太过于残忍?

 

最近在网络上,撒贝宁有一个视频刷屏,在视频里面,他提出一个观点: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很多杠精炸毛。他们说:老人们为你付出一辈子,就图老了之后能够享享福,你却说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这只是子女为自己不孝顺找的借口,这是借机疏远他们而已。

 

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撒贝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说,那时他和妹妹在北京打拼,事业有了些起色,就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好好孝顺。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妹妹事业都很忙,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少,父母之前在武汉见不到孩子,在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反而老人为了和子女在一起,牺牲很大。他们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老年合唱团,放弃了熟悉的环境,放弃了家乡的亲人朋友。以为可以天天和女儿相处,却没有想到,他们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四目相对,在这个大城市里面,他们感到深深的孤独。

他说自己很后悔把父母从武汉接到了北京。

 

是啊,我们人呐,很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中,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自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是最好的孝顺方式,可是父母是不是真的喜欢这种方式呢?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固定的圈子,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同样如此。

 

我们习惯了大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惯了和邻居的点头之交,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却是陌生无比。

 

没有熟悉的圈子,没有一起侃大山的姐妹,大城市各种高科技的东西,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其实,两代人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和成全。

 

既然父母觉得在自己的老家生活得很舒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他们这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呢?

 

并不是只有住在一起才叫孝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孝顺,只是成全了自己。

 

 

你听过“老漂族”这个词吗?很多人知道“北漂”、“沪漂”、“深漂”,却不知道什么叫“老漂”。而百度百科对他们的定义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这样的老漂族,有将近1800万人。今年这个数字要达到2000万人,而专程来城照顾晚辈的老人占比高达43%。广州社科院也曾经做过一项专题研究,调查那些老人愿意放弃熟悉环境去到大城市的原因,绝大部分老人的回答都和照顾儿孙有关。其实他们对于大城市的归属感并没有多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他们眼里还不如家乡住了多年的小平房。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唯一的牵绊,就是在这座城市工作的子女。

 

大城市和年轻人之间没有距离,他们本就属于这里,而老人的记忆里,只有他们日思夜想的故乡。

 

纪录片《中国的爷爷奶奶们,在大城市中挣扎着》里面,有个叫侯珍的奶奶,为了照顾外孙,从遥远的山东跑到了广州,一住就是5年。她的生活其实和保姆没什么两样,帮忙带孩子,照顾一家人的起居。

 

但这都不是最大的问题,侯珍操劳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老漂族”最怕的,其实是精神上的孤独。

 

女儿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她,放假也只想休息,而她宝贝的外孙,更是跟侯珍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偶尔还会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发生争吵。她在山东生活了一辈子,丈夫也留在了山东照顾双方的父母。孤身一人南下,身边熟识的朋友同事全在老家,除了女儿和外孙,她熟悉的事物全都留在了遥远的家乡。而她和家乡的联系,也只剩下了一条细细的电话线。

侯珍其实不怕照顾孩子辛苦,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她总感到一种在大城市里面刻入骨髓的孤独。

 

《人民视点》也曾经关注过这些“老漂族”:63岁的鲁婆婆,为了带孙子来到大城市,原本生活在农村,走到哪里都能跟人唠唠嗑,现在的生活只剩下围着儿孙转。想和老朋友见见面,都得看儿子儿媳的时间方不方便;50多岁的高玉萍,远赴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却因为太过劳累生了病,去医院看病才发现,她们根本就是这座城市的“编外人员”,连医保她们都无法报销。为了省钱,有些老人只能去小诊所看病。还有从老家跟到武汉的乐阿姨,为了女儿的事业发展,女儿走到哪儿他们就跟着搬到哪儿。两个老人一路从广州搬到东莞,又从东莞搬到武汉,随着搬家,失去了很多很多东西。

 

曾经有一篇叫《中国有近2000万父母,陪着孩子北漂》的文章看得人潸然泪下。

 

 

他们一辈子没有漂泊过,临老了却为了子女开始漂泊的生活;他们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临老了却还要在大城市继续带孩子;他们以为在老家很孤独,可是没想到在大城市感到更大的孤独。

 

在网上有一句话很戳心,人年纪越大就只有在熟悉的环境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那对他们特别重要。

 

我们也是带着父母在身边,有时候却觉得对他们很残忍,年纪大了还需要过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其实,父母在乎的从来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能够在他们孩子的身边。

 

他们来这里,并不是因为这里是北上广,而是这座城市有自己的孩子在。

 

为了这一份陪伴,他们放弃了很多很多,也默默无闻付出了很多,到底值得吗?

 

可是爱就是不论值不值。

 

很多子女觉得自己在对他们尽孝,这是自己的功劳,可是他们不知道,在这一份不对等的爱中,明明是父母付出更多。

 

或许我们根本从未真正走进过父母的内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根本不了解。

 

如果可以,就让他们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吧。

 

如果他们喜欢大城市,就让他们来大城市,如果他们喜欢农村老家,就让他们继续呆着吧。

 

不要用自己所谓的“孝顺”,不要用所谓的“需要带孩子”,继续捆绑他们的生活。

 

即使身为父母,也应该有资格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过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很多时候就是不必追。

 

父母和子女,始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陪伴你一程,但不会陪伴你一生,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成全。

 

父母应该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星辰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就像《上海的金枝玉叶》里的谢家四小姐。她被下放郊区农场,丈夫入狱,为了能够照顾孩子,她经常晚上十二点到家陪孩子,次日清晨四五点钟又启程赶回农场。她的艰难和对孩子的付出,超出我们的想象。可是到她老了的时候,却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不希望他们打搅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经常用铝锅做戚风蛋糕。即使90多岁,洁净向阳的窗台上,依然摆着她最喜欢的白色百合花。

 

就像国产纪录片《三日为期》里的老许。老了之后,他就骑着摩托车,游历国内的各种名山大川,他说外孙只抱过两次,不想自己的生活和子女捆绑在一起。

 

他们刷新了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在退休后背上行囊,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他们表示,不喜欢老年人这个称呼,觉得暮气沉沉,还造了一个新词描述老了也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花甲青年。

 

你看,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年轻人如此,老年人同样如此。

 

所以,生命对生命的最好敬意,不是捆绑在一起,而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爱的成全。

 

我们终将会走上另一条不同路,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的陪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缘分。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独自修行。

 

启学之家,让我们因为爱和梦想,一起前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不要随便亲我》

本期故事《不要随便亲我》.本期绘本选自情商课堂-学会爱自己.主人公莱娜深受亲戚朋友的喜欢.每次他们见了莱娜都要亲亲抱抱,莱娜觉得不想被随便亲吻的时候,想出了有趣...

by:红黄蓝蓉蓉老师

《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亲爱的小朋友们:晚上好[愛心]今日故事《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本期故事选自情商课堂-学会爱自己.主人公莱娜在上学途中遇见了可疑又可怕陌生人,故事中莱娜和她的...

by:红黄蓝蓉蓉老师

《不要随便说伤人的话》

本期故事《不要随便说伤人的话》.选自情商课堂-情绪管理,故事反映了存在于儿童之间的微歧视,与本书中提到的让人感觉“哎呦好疼”的情形,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简短的表...

by:红黄蓝蓉蓉老师

幼儿性教育不要随便摸我10册

0-3-5-6岁幼儿园儿童早教启蒙安全性教育绘本。《幼儿自我保护·性教育启蒙绘本》是由《不可以随便亲我》《长大我也要娶你》《妈妈的乳房》《我们懂得身体》《蝌蚪变...

by:一一小主2016

自我保护/学会爱自己/不要随便

学会爱自己系列绘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接纳自己,遇到侵犯时该如何反抗,遇到不公平对待时该如何表达和处理。

by:柳青_Jan

你是个年轻人,请你好好生活|你还年轻,请不要随便“丧”!

好好活着,用深度思考应对复杂的世界一本拥有文学质感的励志书你是个年轻人,请不要随便“丧”!不要谈“佛系”,那只是沉沦的借口;不要学“葛优躺”,躺着躺着可能就瘫了...

by:洁懿读书汇

为什么为什么

本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by: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