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在三皇五帝的时候大道盛行,天下为公。选拔依据才能德行,施政讲究信用仁爱。全天下相爱互助,人们各尽其力,各受敬爱,物和力都尽其用而不私藏,天下安稳这就是大同。而现在世道与此相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夫子感叹唯有礼制才是使得一切更适宜的秩序,当与天地并存。


礼运第三十二

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乃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

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以奸谋闭而弗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于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


各位听众好。我们现在接着往下讲,现在讲礼运第三十二,我们看本文。


孔子为鲁司寇,孔子做到鲁国的大司寇,就是鲁国管法律管刑狱的最高的领导的人。与于蜡,这个蜡是在岁末的时候飨祭百神的一种祭祀,参与的一个蜡祭。既宾事毕,就是宾客之事的应对之礼已经完毕了。乃出游于观之上,这个观是宫门的最外门,说到了宫门的最外门上面来观赏。喟然而叹,非常很深地感叹。


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那么言偃就问孔子说为什么您这么地感叹呢?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说我感叹过去大道之行的时候,那个天下为公的时候,什么时候呢?就是三皇五帝的时候,与三代之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这个时代,吾未之逮也,我很可惜没有来得及看到那样的盛况,没有参与到。逮就是参与。“而有记焉”,到现在只能靠历史上的记载来凭吊、来追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下就是《礼运大同篇》的文章内涵。那时候,大道之行在三皇五帝的时候,三代之英的时候,它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它是大道在那个时代是流行的,天下是公家的,大家的,不是一个人的。


“选贤与能”,能够当官的都是非常贤、非常有能力的人,有德性的人才上得去的。那如何确保这个人能够上得去呢?那个帝王要是非常英明的,帝王就是在世的圣人,当时三皇五帝的时候是这样的,然后呢,以下就采用了很多的圣贤。他是圣人就看得懂圣贤嘛,拔升了很多很多的圣贤上来当官,大家都是天下为公的,一心为公的,没有私心的。


“讲信修睦”,那么所施行的仁政讲的是信用,他所推行的是相亲相爱之道,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这些天下的众生不只是会孝敬他的双亲,他也会以同样的心去孝敬别人的父母亲,去孝敬那些长者。不独子其子,他不只是会保护他自己的孩子,他会以同样的爱护的心去保护别人的小孩。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年长的人有所终,他可以得到很好地安养,因为年轻的都会敬长。壮有所用,壮年的人都可以得到才干上很好地发挥。


“矜寡孤疾皆有所养”,本来《礼运大同篇》里面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是一样意思啊,矜,是老了没有妻子叫做矜,那么没有先生的人叫做寡,那无父母的叫做孤。矜寡孤疾,包括生病的,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安养,社会有很好的一些救助。为什么?因为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自然政府的力量所不到的地方,然后民间的力量比政府所做的还要更多。


“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说有货财,最恨的就是那个货财还好好的,没有拿去让人好好地运用,没有发挥它的功能,而竟然让它在地上腐败了。好比说很好的器具,我们家自己在用,然后我们实际上是用不到,可是摆着,摆五年摆十年,然后最后我们就把它当做废物把它给清掉了,那个叫做货恶其弃于地。圣贤最痛恨的是地球上的一些货财,竟然没有得到人们好好地运用,你不用那让别人用那不是功德嘛。你不用然后就摆在你的府库里让它烂,只有你一个人才能用,把它埋在地下,圣贤最痛恨这个事。


意思就是说在那样的天下为公,大道之行的世代,这一家有东西,他自己用不到的话,他是会供出来给大家用的。如果自己家里有好几匹马,然后忽然有一个行人走过,他就说这匹马你先去骑吧。然后那个人骑了好多天就把它骑回来又还给他。他们会是这样的。不必藏于己,这些货财不必藏在自己的府库里面,不必藏在自己的家里啊。任何人要用都很开心地就像自己的小孩要用一样,很开心地拿出来给他们用,用完的人自己会拿回来还。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说要出力的时候,圣贤最厌恶的是叫别人出力自己不出力。不出于身也,他自己不出力他专门叫别人出力的。不必为己,不必事事为自己的利益来想的,你只要为众多人的利益来想,你永远都不会吃亏的。这个社会上每个人做事都会想到公众的利益的话,你怎么会吃亏呢?你没有吃亏的机会啊,那我们现在的人是很相反啊,凡事都为自己的利益,出力的时候尽量推给别人,好处的时候尽量给自己,有货财尽量藏起来,你看是不是跟天下为公完全相反。


“是以奸谋闭而弗兴”。所以有了这样宽阔的天下为公的心量,天下一家嘛,所以那些不好的谋略不好的心思它就不会兴起,没有机会兴起的嘛。“盗窃乱贼不作”,没有人偷盗,没有人抢匪,都没有啊,它不会发生的。


“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所以,他说外乎,就是所谓的门户,你的厅堂的那个叫做门,庭院外面的再有一个门叫做户。最外面的那个门都不用关的,没有坏人嘛,这个叫做大同。你想想看这些景象你会非常心生向往啊,现在的人不要说外户啦,整个窗户啊什么的都是铁门、铁栏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奇异的技巧、谋略到处都是,然后做的东西要非常的炫,非常的惊奇,非常的稀有,然后燃起你的欲望,吸引你的眼珠。


那古圣先贤并不是不懂这些,而是根本不愿意做。天下为公,怎么样能够让大家的心清平,能够把利益公诸给社会,能够不要燃起我们众生浮华的心,尚玄好奇的心,这样的世界是非常清平的世界。那即使是像上一分,谈了那么多的五刑,那么多的刑罚啦,还有四禁,还有十四禁等等,可是实际上是用不到,因为外户而不闭,这是在一个大同的景象世界,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就实现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谈到上古时代,我们动不动就以封建制度来批评,实际上你不懂封建,封建看起来是尊卑非常明显的,把百姓划分成很多阶级,可是实际上他们安于如此的。而且在上位者自己内心不觉得自己比较高,它只是划分出一个为百姓做事情的一个阶级而已。然后百姓也不以为自己比较低,但是他非常安于他所扮演的一个角色。


而我们现在以民主社会自居,我们的犯罪率比那时候不知道要高多少,我们现在的人心的败坏不知道比以前还腐坏多少。现在的贪官污吏不晓得比封建社会的时候还要堕落多少。我们到底有什么资格批评那个时代的人,我实在是想不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现在大道已经隐了,只是那个道由公转而为私了,已经隐起来了。天下为家,天下不是公有的了,天下是那个掌有的人有的。诸侯掌就是诸侯的,卿大夫背叛了诸侯,卿大夫就掌,就变家了,所以天下是私家的。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各人就只孝敬自己的双亲,别人的就不算啦,爱护自己的儿子别人的也不爱护了,各人都私心。


“货则为己,力则为人。”那有货财就尽量据为己有,要出钱出力的时候就尽量推给别人。


“大人世及以为常”,大人是指那一些诸侯,那一些卿大夫,达官贵人,他们就把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国家不断地世袭,他们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后就慢慢改成家天下了,就是公已经转成私了。


“城郭沟池以为固”,然后每一个诸侯,每一个卿大夫在他的领域里面就筑起了城墙,然后挖了很深很深的护城池,这个是公天下而转为家天下之后的景象。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那么再反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这些年代,就是所谓三皇五帝的这个时代。由此而选,他们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我们的中华子民的心目中,还是有屹立不摇的圣王的地位,是因为他们懂得治国,他们懂得公天下,他们因这个礼因这个公天下而出类拔萃。那个选是出类拔萃。因着什么呢?因着这个公天下的心,因着制的心。


“未有不谨于礼”,任何事情大大小小,从最大的制定有礼从最小的制定也有礼,一切都有礼制来规范、来约束跟教化。


“礼之所兴,与天地并。”这个礼啊,这个东西啊,它之所以诞生,它是与天地并降的。说天地降下来的时候礼已经降下来了。那礼是什么呢?礼就是一种次序,一种做事情应有的原则跟次序。那各位想想看,万事万物包含自然界的万物啊,它的诞生要不要依循一定的次序呢?它是需要的啊。我们盖一个房子要不要次序啊?总得先清清地基,把地基弄好,然后一楼然后二楼,然后慢慢盖,这个就是次序。礼讲的就是一种使事情更适切,更合宜的一种次序。说话也有次序,做事也有次序。说话颠三倒四你还听得懂嘛?你就听不懂了嘛。做事情要不要有次序?也要有次序,不能颠三倒四的嘛。所以礼是人类的行为言行举止的理所当然的次序,跟天地降万物的时候本就拥有大自然的次序是一样,所以说与天地并。


“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如果有一个帝王他不依着礼而取得尊位,在尊位上的时候做事情也不依着礼,那百姓就认为他是一种灾祸,当时的人是这样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赖建武2018

孔子总是以周文王及以前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为美好社会,后世如张讲师一样的儒家跟随者,更是以正确真实为前提去解析和理解孔子的言论。但是我有两个疑问,第一,假设那些传说中先王真的存在(除去周文王),那么同样是传说的,三皇五帝其实都是一个家族的,根本不是后世说的禅让,那么这样的传说又怎样看待?第二,如果真的如孔子说的那样美好,王是那样的贤明,选的大臣又是那样的大公无私,百姓又是那样的安分守己,心安理得接受等级差异,上下尊卑的待遇,那为什么后来发展成孔子当时那么多不满意的样子了?

回复@赖建武2018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