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 第一~六章

2021-03-10 02:34:2215:00 180
声音简介
《論語》八佾篇 第三

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说:“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

注: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
八佾:佾,行列义。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是可忍也:此“忍”字有两解。一,容忍义。季孙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此乃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二,忍心义,季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此指斥季氏。本章与次章,皆责季氏与三家,非责鲁君,当从后解。且“孰不可忍”之“孰”指忍心为为之事,因有事则必及人,用人代事,可不拘泥作分别。

解析:
孔子重言礼,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忍心为僭越蔑礼之事,则是心之不仁,如此可以破坏人群一切相处之常道。故孔子之维护于礼,其心乃为人道计,不为为维护在上者之权位计(尽管客观上有此作用)


二、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译文:
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祭毕撤馔之时,也用天子之礼,命乐工唱《雍》之诗。孔子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敬而美。’ 这在三家堂上唱来,在意义上取雍诗中的哪一点呢?”

注释:
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以雍彻:雍,周颂篇名。御同撤。古礼祭已毕,撤祭馔,乐人歌诗娱神。雍之篇为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之诗,三家亦唱雍诗撤祭馔。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两句在雍诗中。相,傧相,助祭者。辟,训君。指诸侯。公者,二王之后于周封公,夏之后为杞,殷之后为宋。穆穆,美而敬之形容辞。周天了行祭礼,诸侯皆来助祭,杞宋二公亦与焉。天子则穆穆然,至美至敬。
奚取于三家之堂:堂,庙堂。雍诗所咏,于三家之庙堂无所取义。

解析:
此两章皆孔子深斥当时鲁三家僭礼不当。三家出鲁桓公后,于季氏家立桓公庙,遇祭,三家同此一庙。前章言季氏之庭,此章占三家之堂,皆指此一庙也。
  

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译文:
孔子说:“人心若没有了仁,如何运用礼呢?人心若没有了仁,如何对待乐呢?”

解析:
本章讲礼与乐本于内心之仁。

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如之何,犹今云“拿它怎么办”,言礼乐将不为之用也。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

礼乐表达在外,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道家后起,力反儒家之言礼。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实失于仁而为礼,则不仅薄而已,为伪为僭,无所不至,宜为乱之首。
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


四、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原?”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呀。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

注释:
林放:鲁人。或曰孔子弟子。
礼之本:礼之所由起,即礼之本原所在。
大哉问: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

解析:
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

易字有两解,一解,心情“平易、轻放”。如地有易险,行于平易之地,其心轻放,履险则否。人之居丧,其心宁戚毋易。另一解,“治地使平“曰易,把事情办妥之意,丧礼仪文周到而哀情不足,是亦不足观。故曰宁戚。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为礼单逐于末者,竞务虚文,灭实质;单逐于本者,放弃必要的仪式,其弊如后世之庄老。故孔子仍举两端以告,与彼宁此,则本之何在自见,而中之可贵亦见。抑且所告者,具体着实,可使林放自加体悟。事若偏指,义实圆通。语虽卑近,意自远到。即此可见圣人之教。


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的国家)虽有君(主),仍不如诸夏(中国)之无君(主)。”

注释:
亡,通无。古书无字多作亡。

解析:
本章有两解:
一说:夷狄亦有君,不像诸夏竞于僭篡,并君而无之。盖孔子所重在礼,礼者,人群社会相交相处所共遵。君臣尤是礼中大节,苟无君,其他更何足论。孔子专据无君一节而谓诸夏不如夷狄。

另一说:夷狄纵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君。盖君臣亦仅礼中之一端,社会可以无君,终不可以无礼。孔子撇开无君一节,谓夷狄终不如诸夏。

晋之南渡,北方五胡逞乱。其时学者门第鼎盛,蔑视王室,可谓有无君之意,但必严夷夏之防以自保,故多主后一说。
宋承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积弊,非唱尊王之义,则一统局面难保,而夷狄之侵凌可虞,故多主前一说。
清儒根据孔子《春秋》,于此两说作持平之采择,而亦主后说。

就《论语》原文推敲,依前说,上半句“之”字,近“尚”字义,此种用法颇少见;依后说,此之字,可仍作常用义释之。再就古今通义论之,可谓此社会即无君,亦不可以无道。既能有道,则有君无君可不论。《论语》言政治,必本人道之大,尊君亦所以尊道,断无视君位高出于道之意,故知后说为胜。


六、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叹息道:“唉! 竟然可以说泰山神还不及林放吗?”

注:
旅于泰山:旅,祭名。泰l山在鲁。古者天子得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则祭山川之在其境内者。季氏乃鲁之大夫,旅于泰山,不仅僭越于鲁侯,抑且僭越于周天子。
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家宰。
女弗能救与:女即汝,古通用。季氏所为非礼,为之家臣者,当设法救正。
呜呼:感叹辞。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诘问辞,难道之意。林放知问礼之本,如泰山之神亦能如林放,将不受此非礼之谄祭。

解析:
季孙氏祭于泰山,不仅僭越于鲁侯,抑且僭越于周天子。孔子问时为季氏家丞的弟子冉有,能不能不纠正补救这件事,冉有回答说自己无力做到。孔子叹息:“ 难道泰山神会不如林放吗?” 其意为:神为人所礼敬,亦必守道有礼,怎可以违道非礼之事谄媚之?如果真有泰山神,其神岂反不如作为人之林放那样问礼懂礼,而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

孔子平日不轻言鬼神,言及鬼神时,也总是本于人道,就人事常理作推断。是否有神,孔子未尝说他知道,但是如果真有神,这神在守礼明道方面必不如林放,是确信可知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by:绘怡

《论语---八佾篇第三》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八佾》篇。

by:君子吉

論語不泥 03 八佾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中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论语 八佾第三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八佾第三——論語章句集註

春耕園學校馬培路老師主講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

by:春耕园书院

《论语·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钟茂森博士融汇儒释道三家国学智慧,全方位地诠释,让人别开生面

by:沈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