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5:公冶长篇第五(五)

2021-03-14 13:07:0211:59 586
声音简介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评论说,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为所惑。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清廉持家,忠心为国,是鲁国名臣。他的性格特点是非常小心谨慎,凡事有备无患。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他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他出使齐国,还要准备好万一出使期间对方有人去世,丧礼用的服装礼仪,可见他的有备无患思想,到了多么过分的地步。如果再深入,婚礼、婴儿百天宴的红包都得准备好!季文子说“过求无害”,孔子则认为过求有害。

我们都熟悉三思而后行的成语,认为是教导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想糊涂了。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发挥他的智慧,建功立业。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假装愚笨,什么也不干。他的智慧,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政治总是时好时坏,赶上昏君,就暗无天日,下一任国君有点良知,国家就好一点。孔子的价值观,是明哲保身,保全自己,以待天时,不建议你去跟黑暗势力死磕。

不过到了王阳明的时代,那昏君是昏到了奇葩的地步,王阳明并没有“愚不可及”,而是以他“致良知”的能量,我心光明,只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建下奇功,保全百姓。王阳明,就是其智不可及了。

王阳明文治武功独步天下,但他并未能入阁拜相,因为最高统治阶层并不接纳他,他形成了致良知、人人皆可为圣贤的学说。而良知,是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正是统治者的敌人。王阳明能以功勋名臣盖棺定论,也是他死得早,只活了57岁,若是活到70岁,继续做官,越做越大,和国君非冲突不可,他的思想也可能还会有惊人的突破。

心学两位大师都未得高寿,陆九渊也只活了54岁。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长寿是最大价值,因为思想是越老弥坚,越老越成熟,弟子越多,传播越广,影响越大。陆、王两位心学宗师都早逝,可惜了。

 

原文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史记》记载:“鲁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孔子周游四方,主张得不到施展,在陈国停留了很久,这时,鲁国国君派使臣来召冉求回国。冉求将要启程的时候,孔子说:“冉求要得到大用了。归与!归与!我也回家乡去吧!”“吾党之小子狂简”,“狂”,志向很大;“简”,略于事,经验不足,粗率简单。

我的弟子们志大才疏,但斐然成章,文采可观。“不知所以裁之”,就像一段布匹,已经织好了,就看怎么裁剪啊!这是孔子感受到自己的时代过去了,没有机会施展,决心投身教育事业,为自己道学之传,为后世计,继往圣而开来学,教万世而无穷。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兄弟俩,是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型人物”,是清高的原型。他们是孤竹国(在今天秦皇岛一带)国君的儿子,兄弟三人,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父亲喜欢小儿子,立叔齐为君。叔齐不接受,说应该是长子继位,我怎么能接受呢?逃了。伯夷说,我怎么能违背父亲的意志呢?也逃了。国人没办法,立了老二为君。

伯夷叔齐兄弟俩逃到一处,听说周文王很仁义,就一起去投奔周。到了周,正碰上文王逝世,武王兴师伐纣。两人上前叩马而谏,说以臣弑君,以暴易暴,大不义云云。武王的卫士要杀他们。姜子牙说,这是义士,把他俩拉开了。周朝建立,二人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一起饿死了。相互让国,不食周粟,这就是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伯夷叔齐这么清高,他们是不是愤世嫉俗,心中充满怨愤呢?孔子曾经说过:“怨乎?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们追求仁,实践了仁,得到了仁,有什么怨呢?

这里,又讨论伯夷叔齐怨不怨的问题:“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通常清介之人,疾恶太甚,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但伯夷叔齐并不是那样的人,孟子说,伯夷叔齐不立于恶人之朝,不跟恶人讲话,和别人站在一起,如果对方帽子不正,他还拿眼睛瞪着,好像要用眼光给人正衣冠一样。其清介如此,一点点“恶”都容不下。但是,他们不容的是那人身上的恶,而不是不容那人。他们所恶之人,如果对方的恶改正了,他们就完全接纳他,一点也不念旧恶。

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伯夷叔齐就是完完全全的对事不对人。他们好恶公平,度量宽广,所以人人都尊敬而悦服。就像姜子牙,伯夷叔齐那么不依不饶地拦着周武王,他也明白这是义人,不计较。那些被他们批评的人,之后再看他们完全不念旧恶的态度,也对他们没有怨恨之心。“怨是用希。”“希”,大音希声的希,很少的意思。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别人也很少怨恨他们。

程颐评论说:“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只有圣人才能理解圣人,伯夷叔齐之心,只有孔子才能体会到。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呢?人家找他要醋,他没有,拿邻居的来给别人。”“醯”(xī),就是醋。

微生高,著名的直肠子。他的著名故事,是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来,大雨来了,河水暴涨,他却信守承诺不离开,抱着桥柱被淹死了。大家都说他这个人太直。孔子则认为他是沽名钓誉,曲意取宠,要名不要命。这种似是而非、虚名无实之事,孔子颇为深恶痛绝。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曲意逢迎,那不叫直。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里的左丘明,是不是写《左传》那个左丘明,有人说是,有人说应该不是。孔子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左丘明的生卒年代是约公元前502年至约公元前422年。孔子去世的时候,左丘明才23岁。是不是同一个左丘明,也不晓得了。

“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花言巧语,以言语悦人;“令色”,是满脸堆笑,以谦卑讨好的脸色取悦于人;“足恭”,“足”,是过,过于恭敬。也有人说足恭是与巧言、令色并列,指肢体语言,一副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摆的样子,见了领导太激动、太爱戴,手足无措。如此夸张地巴结,孔子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人与人相交,恩怨亲疏自有个真心,好就相亲近,不好咱就疏远。如果明明心里对对方有怨,却深藏不露,假装和对方交好,那必是奸险之人,左丘明以之为耻,我也以之为耻。君子一举一动,都是真心实意,光明正大来,坦坦荡荡去,最耻于做那巧言令色、口蜜腹剑之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讲记-公冶长篇

原文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

by:道外无物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公冶长》篇。

by:君子吉

正文三台

《正文三台》是一档PhilChang发起的围绕文化、历史、社会的批判性聊天节目。

by:PHIL_CHANG

论语 公冶长第五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

by:林氏包子

功夫哲学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农门(正文完结)

快病死的村姑要嫁人了,对方还是个身强体壮的猎户,大家都在猜她能不能活过新婚夜。穿越到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一日三餐不济她认了,可她新的身体还是入土半截的短命鬼?更离...

by:秋意之音

中华母教~正文

古人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匹妇,怎能令天下兴亡呢?古人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女子之身,乃贤才诞生之所,是故母教...

by:麻焱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