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0:述而篇第七(六)

2021-04-06 12:01:0111:35 404
声音简介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学来的。

这话,必是有人恭维老师是天才,是“天纵之圣”,老师的自谦之词。

看上去也简单,不过《论语》每一句话,都“当熟玩之”,特别是你要知道,两千五百年来最有学问的人,都“熟玩”过,并且有无数讨论和智慧的机锋,要联系起来熟玩。

先说这“生而知之”。

前面也说过几次,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仁义的道理,生下来就知道,按那个去做,心里就安心。自己没守规矩,自己就不安心,不得劲,浑身难受,马上要调整过来。

学知利行,是学习到了,懂了,知道遵守道德礼义是对自己有利的,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要大胜,得靠德。对义利之辨,懂得义就是最大的利,于是他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

困知勉行,是被困了,被惩罚了,知道不守道德礼义要吃亏,最终害了自己,那他也勉强自己去遵守。

朱熹注解说,生而知之,是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用通过学习才知道。

尹氏注解说,孔子是生知之圣,他总是讲好学,并不是自谦或勉励他人。因为义理道德,是可以生而知之,但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你必须要去学习,才能知道,才能验证你生而知之的那些道理呀!用今天的话讲,道德文章不靠学,科学技术得靠学。

后来,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提出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所有的东西,你本来就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学多了,学歪了!

这个,特别深刻,特别普遍!

上文提到,孔子感叹说:“这大路上怎么没人走啊?难道人们出门不是从大门出来的吗?门前就是大路啊!路上怎么没人啊?”

就是说圣人之道,简易平常,即便是个傻子,他出门也自然在这路上走,怎么路上没人呢?

因为人们都学习翻窗户、翻墙去了,都学找小路去了。大路摆在那里太寻常,不够高科技,要去学点厉害的!

人们为什么“学坏”了呢?因为贪巧求速,不愿意按部就班,不愿意日积月累,老想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都去找弯道了,结果弯道超不了车,因为弯道大塞车。直路呢?直路上没车。用王阳明的话说,都走到“断蹊僻径”上去了。

陆九渊就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你本来就会,你不要去学那么多,你学不完。那不学,怎么会呢?陆九渊说:“我在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陆九渊没赶上什么大事,没能证明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王阳明赶上了,证明了,他剿土匪,平叛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便是心学的力量了。他说的不学,不是不学习,他比谁都勤奋,他是不要朱熹那个格物致知的学法,他和王阳明,都强调学习是为了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我总结两个永不离开:

一是永不离开常识,不断回归常识,常识即良知。

二是永不离开最终目的,始终为最终目的服务,而不是陷在“问题”里,这就是良能。

王阳明说,不断地致良知,就能遇之左右而逢其缘,怎么干都得劲。

陆九渊和朱熹,是学术对头,陆九渊批朱熹的学习法是支离破碎,朱熹则批陆九渊只是禅!根本不是儒。不立文字,又讲顿悟,那不是禅么?都去顿悟,学校也不用办了。

在我看来,朱熹的学习法,是普通人的学习法。陆九渊的学习法,是天才的学习法。心学的良知良能,本来就是指天才,而且认为人人都是天才,是后天学习蒙蔽了自己,要学会重新发现和擦亮自己的天才。

陆九渊更认为自己是了不得的天才了,他专门写了一首诗自诩: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好大气魄!可惜朱熹不知道,这首诗有原作,是另一个天才写的,而且真的是禅,唐代的智通禅师,原诗是:

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

陆九渊有没有读过智通这首诗,我不晓得。

回过头说孔子,孔子是不是天才呢?当然是天才了。他又天才,又勤奋,所以他成了至圣先师。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诲人不倦,但有四件事是从来不跟学生讲,也不跟别人讨论的:怪、力、乱、神。

“怪”,是怪异之事。什么木怪石怪,山精水怪,比如现在谁要说尼斯湖水怪,孔子是不会参加讨论的。或者20世纪80年代很火过一阵子特异功能,孔子也是不会提的。这叫“语常不语怪”。只讲日用常行,不讲怪异神迹。

“力”,是勇力。那时候人们常谈的是一个大力士,叫奡(ào),说他能陆地推舟,冲锋陷阵。这样的事,孔子避而不谈。历代大力士不少,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和奡经常相提并论的,还有后来秦国一大力士叫乌获,能扛千斤之鼎。他和奡连在一起,就是“荡舟扛鼎”的典故。还有比如我们读《水浒》,鲁智深力气大,嫌树上鸦雀叫声烦人,他徒手把树给拔了。这事你要去问孔子:“老师,人真能有那么大力气么?”他不跟你讨论。这叫“语德不语力”,立身处世靠德,不靠力气大。

“乱”,是悖乱、叛乱,或者乱伦之事。这叫“语治不语乱”,只讲正面教材,不讲反面教材,怕学生跟着学坏。

前面怪、力、乱,三条,“怪”是荒诞不经,骇人听闻,惑人心志;“力”是倚强凌弱,以众暴寡,血气之勇,不顾义理;“乱”是以下叛上,人伦大变;都是不合理,不合义之事,所以孔子不谈。

最后一条,是“语人不语神”,只讲人事,不讲神话。

儒家并不否定神,但也不肯定神,因为谁也没见过神。前面我说过,儒家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相当于是“如有神论”。祭神,如神在。头顶三尺有神明,假如他有,假如他在,按有神监督来要求自己,但是不谈论神,因为搞不清楚。

宰我曾经问孔子:“黄帝活了三百岁,黄帝是人还是神呢?他怎么能活三百岁?”

这个问题涉及黄帝,孔子不好正面回答,他说:“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前面孔子不是说吗:“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和典籍,勤奋学习而得罢了。”他不会像摩西那样,说十诫是神在西奈山上亲自传给他的。孔子不讲神。

孔子对自己的思想来源,说得很清楚,不是神授的,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梦见周公。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尧帝、舜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再到孔子,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不信神,甚至是不许信神的思想,实际上早于尧舜,而是要追溯到黄帝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zhuān xū)建立的一个政治传统,打了一场政治战役,叫“绝天地通”。

“绝天地通”,顾名思义,就是断绝天和地之间的沟通。谁在沟通天和地呢?是巫师们,他们自称自己能沟通天地,代天传话,发号施令。

绝天地通,是在颛顼打败南方九黎部落之后。北方的文化比较先进,而南方部落愚昧迷信落后,各种怪力乱神很多,巫师一煽动,就以为得了神力神助,就敢举旗造反。所以颛顼取得军事胜利后,专门派两位最得力的大臣,去发动一场“绝天地通”的政治运动,清除神教,禁止任何人代表神灵说话。

历朝政府对绝天地通都高度敏感和重视,因为无数叛乱都是怪力乱神鼓动,比如五斗米教黄巾军,比如洪杨之乱,洪秀全代天父天兄传言。所以清朝对白莲教等民间神教高压打击,都是绝天地通的思想根源和政治传统。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论语》里人人都会背的名句了。但真要懂得这意义,能按这样去做,并且做到,形成习惯意识,那就没几个人了。

朱熹注解说,三人同行,其中一个人是我,另两个人呢,一善一恶。对那个善的,我跟他学,对那个恶的,我对照自己,看看他身上那恶,我身上有没有,如果有,赶紧改掉。所以他们两位,都是我的老师。

这样看就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一定得看下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不看下一句,就会有误解,以为是三个人必有一个能做我老师,实际上是人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并不是指他比我强,才能成为我的老师。

尹氏注解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老子也有一句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好的人和行为,也是我们学习自省的案例资源,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我们天生是善于发现反面教材的,谁在人后不说人?我们总是在说别人坏话。如果养成一个习惯,把说别人的不是,都记下来,一条条对照自己,这毛病我有没有?这样不好的事我干过没有?然后一条条注意改正。那保证进步飞快!如尹氏言:“进善其有穷乎?”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 述而第七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论语讲记-述而篇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by:道外无物

《论语 · 述而第七》研习报告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by:MJ明静

論語不泥 07 述而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要...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第七连-抗日战争记述

作者丘东平通过对国民党某部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的记叙,表现了国民党抗日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同时也揭露了由于国民民党当局长期对日本实行妥协...

by:闻岩

第七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