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

2021-04-10 08:34:3710:02 4427
声音简介
你好,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一课经济学》。我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以偏概全,而是要用全局思想来思考问题,这才是理解经济问题的正确方式。
如果你经常关注经济领域的一些新闻,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面对同样的一个经济问题,两位顶级的经济学家经常会对其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很显然,两个人中一定有一个是正确的,而另外一个是错误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很显然我们并不容易分辨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记得早年在阅读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的《经济学》时,前言中泰勒关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段表述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学习一些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以及技能,比这更重要的是能够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社会问题。这本《一课经济学》不仅能够教会你正确的思考经济问题的方法,同时向你剖析经济学中的谬论,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在经济学中存在如此多的谬论呢?这里边有两点重要的原因。其一,是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是综合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有天然的复杂性;其二,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逐私利的天性。所以很多人,特别是权贵阶层会因为利益而向大众掩盖真理,让本来已经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更具有迷惑性。接下来,让我们从一个著名的谬论开始讲起,拨开层层迷雾,来寻找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一条商业街上,一个小男孩用石头打碎了面包店的橱窗然后逃之夭夭。这时候,面包店的店主可发愁了——补上这扇窗户要250块钱啊。可这时候,围观的群众却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他们在私下嘀咕:你看,面包店老板花250块钱把窗户补上,对面的玻璃店才有生意啊,玻璃店的店主赚了钱自然会去消费,这样不就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吗?
根据这样的一个思路,经济学家A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破坏行为能够刺激经济活动,从而增加就业,激活市场活性。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谬论”。既然是“谬论”,那么自然会有经济学家B出来反驳这个观点。
经济学家B解释道,上述的分析并没有错,但问题是,面包店店主损失的250块钱可能原本是要去做一套西服的。可就是因为这个意外,虽然玻璃店老板赚了钱,可是面包店老板买西服的钱却没有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制衣店的生意也就没有了,怎么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呢?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会更复杂一点。比如,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遭受原子弹摧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得以复苏,这在当时的经济学界有一种主流的说法,说这是因为日本战后百废待兴,所以在被摧残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反过来促进了内需,最终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而事实上,日本战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美国的扶持,同时也更是因为日本在战后制定了符合日本国情的发展战略,最终迎头赶上。
再比如,在凯恩斯时代就出现了一种流传非常广泛的说法:在一个国家里,如果老年人不退休,不把自己的岗位让给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结论就是老年人的工作时间越长,那么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就会越大。
事实上,在机器刚刚开始代替手工作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顾虑,那就是机器的出现会让自己面临失业的窘境。还记得古装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边的情节吗?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手工作坊逐渐被机器纺织所替代,孙俪饰演的周莹最早引进了西方的纺织机器,希望提高陕西纺织工业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手工业者却担心机器让他们失业,把周莹千辛万苦买到的机器砸个稀碎。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个场景会觉得当时的手工业者是在无理取闹,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就是被像“破窗谬误”这样的理论蒙蔽了双眼。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破窗谬论”的正确解释。事实上,把打碎的玻璃看成是消耗品,的确可以促进经济的内循环,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需”。但是,这样的“内需”却是不健康的。如果面包店的玻璃没有被打破,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可能用赚的钱去玻璃店买更高级的玻璃,提高面包店的档次,这样会有更多顾客光顾面包店,这才是真正创造“内需”的方式。
这个关于“破窗谬论”的故事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一课经济学》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在探讨经济学问题的时候,“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要重要。在研究任何经济行为及经济预案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其短期效果,也要看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更要注重其次要结果;不仅要看其对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探讨经济问题一定要全面、客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分配我们社会中所拥有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经济学理论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第一版是在1946年出版的,而我们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一课经济学》再版于1976年。30年再版之时,作者把从首版到再版的这三十年中对经济谬论的感悟附在了本书的最末一个章节,名字叫做“30年后的这一课”。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这样说道:“30年前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那些经济谬论,我们到底学到了多少?如果拿这些话问那些政治人物,也就是那些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人,想必他们什么都没有学到。相反,在本书中曾经分析过的各种错误的经济干预政策,如今远比30年前更盛行。这一点不仅仅在美国是这样,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都是一样的。”这可能就是经济学的迷人之处。正如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人们,特别是权贵阶层追求私利的天性让经济学这门学科充满了迷惑性,但是作为经济中的个体,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到这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讲述完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首先,我们从“破窗谬论”这个例子讲起,让大家对该如何分析经济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其次,我们列举了两个现实生活中非常经典的“破窗谬论”——日本战后的经济繁荣是因为受到原子弹的摧毁,以及老年人的工作时间越长,年轻人的机会就会越少;最后,我们从正确的角度说明了该如何用正确的角度去解读“破窗谬论”。希望大家能够在听完这本书后,理解什么是“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读”这个世界,并能够让经济学为我们所用,避免陷入“经济学的陷阱”。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和脑图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一本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一课经济学

这个时代,信息繁杂、众说纷纭,要做个洞悉规律和趋势的明白人,掌握经济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课。美国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早在20世纪就发现,经济学中充斥着影...

by:灰太狼读书会

《一课经济学》

以浅显的文字取代高深的经济学术语与复杂的公司,为经济学入门提供迅捷和有效的方式

by:把酒言欢酒满天

经济学第一课

经济学是什么?怎么学经济学?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什么是有意义的学问?我们为什么会信任没见过面的厂商?教育也是一门经济课题?我们通过什么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什么有...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一课经济学:人人都能读懂的经济学

这个时代,信息繁杂、众说纷纭,要做个洞悉规律和趋势的明白人,掌握经济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课。美国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早在20世纪就发现,经济学中充斥着影响...

by:中信书院

一课经济学 合集

经济学思维全集今天我们来读一读,一本经济学非常实用的书,叫做经济学思维,是罗振宇特别推崇的一个作者李子扬先生写的。基本也是文章拼凑的一本书,作者说了边写作边思考...

by:经典财经书籍

一课经济学( 完结)

《一课经济学》由作者(美)黑兹利特著,蒲定东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全书包括三大部分2...

by:道法自然_Dy

一课经济学 精华版

《一课经济学》由作者:(美)黑兹利特著,蒲定东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全书包括三大部分26...

by:读书狼_既然

一课经济学(亨利•黑兹利特)

VVV: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全书三大部分26章,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涉及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问题,...

by:林芃芃

《一课经济学》晓书童解读

这是一本畅销了70年的经济学入门书籍,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亨利.黑兹利特。这本书从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问世,一直到现在70多年的时间中被再版了4...

by:晓书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