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圆桌讨论:创新推动5G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2-07-20 19:56:1371:41 90
声音简介

圆桌讨论:创新推动5G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所总工 刘光毅

  下面我们进入更有意思的环节,圆桌开放讨论。很荣幸邀请到了今天的演讲嘉宾以及其他的一些行业的一线专家,一起来跟我们探讨未来如何通过我们的创新来促进整个产业、整个生态健康和谐的发展。

  首先邀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标准部部长万蕾博士,美国高通公司技术副总裁John Smee,中兴通讯无线经营部总工程师朱伏生,英特尔有限公司吴耕先生,大唐移动副总工程师蔡月民先生,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高级总监孙程君,有请。

  我们在后续的讨论里看到,有些人说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让我们的设备更便宜,另外一方面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可能大家也有同样的话题,但是有另外一个话题我们需要考虑,5G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什么能把它叫做5G。另外从仪表厂商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也希望都能赚钱,这样其实对整个产业来说我们就有共同的话题,如何让整个产业都能赚钱,这样我们整个产业才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否则其实哪一个链条断了,这个生态链就断了。今天在这个方面和大家有一些探讨,现在我们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方面,如何把标准做得更有竞争力,第二是如何让我们在需要的时间点能够拿出产品来,满足我们5G商用的需求,第三是如何为我们的市场、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或者相对于4G来说不一样的业务体验。首先第一个问题问咱们在座的专家,朱伏生朱总,从你的角度,从标准上来说,从技术上来讲,相对4G来说,5G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创新和变化?

  朱伏生:我们之前谈论比较多的,5G从愿景上我们还是比较远大的,从具体的创新和标准上来说,最主要的创新来说,我们可能要考虑到支撑这些场景所需要的一些使能技术它本身的创新性和它的工程上可实现性以及最后能够被大家整个业界上下游产业链所能接受的程度上来谈这件事情。如果说一个技术确实很好,但是它整个的工程复杂度太大,不足以在现阶段来实现,可能也未必会成为一个合适的技术,未必能够成为标准。我们一直认为,从创新上来说,第一我们会筛选很多技术出来,然后会从工程实现的复杂度难度来做,然后再在具体的2020年的进度上来说能实现的,比如我们很早就甄选出了Massive MIMO这个技术,选了一个合适的规模的天线阵列,比如我们选的64通道,并且现在在4G上先行先试,5G技术现在网络上,一方面验证技术本身的先进性,第二它的先进性对4G有了很大提升之后,我们再往5G上延伸,可以很明确说,2020年我们以合适的规模、合适的工程计算量和复杂度来实现这个。

  主持人:总结一句,你的意思其实对于5G来说,不管是技术还是标准,我们一定要让它能够可实现得了。另外问问万总,您是我们标准里面非常资深的专家,从你的角度来说,你觉得5G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创新,能够让我们有一个更有竞争力的5G。

  万蕾:大家如果注意到,从今年巴展开始到现在,华为从CEO层面一直到标准还有产品各个层面,5G提出来的口号是让5G更有生命力。我想从两个角度分享,一个是从长期来说,给5G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如果5G在起点的时候定位非常低,就是和LTE的演进一样的话,它不是能够支撑得起长期比如说10年、20年、30年的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对5G的目标是,它将来应该是未来几十年之内,国计民生无处不在、处处可用的基础产业,有点像今天的国家电网、交通网络等等。回过来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有节奏,我们倒回来说,R15有哪些标准上的创新,我们创新要是有价值的创新,不是说为了跟LTE差异化而差异化。我这边从RAN和核心网这块分别能识别出几个,从RAN侧,所有的5G需求里,两个点,一个是同时满足用户体验的吞吐量和小区覆盖,小区边缘的吞吐量,这个实际上是非常有挑战的。今天蔡总给大家分享的他实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来3.5GHz,他通过Massive MIMO的引入,它的下行的吞吐量已经非常好了,覆盖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小区边缘的上行吞吐量实际上是比较挑战的。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考虑,我们在应用技术方面,要考虑一个运营商一般由多频段组合的,而不是单频段,是不是可以把低频的上行大覆盖和高频的大带宽组合起来。第二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时延问题,这个是端到端的时延,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新的信道编码引入,端到端来讲,最重要的特征是MEC,从架构上能够实现计算靠近边缘,才能够实现端到端的超低时延,毫秒级的时延。从核心网络架构来说,还是三剑客,口号叫更快、更轻、更灵活。更快刚才说到了MEC,更轻,能够使能一些轻载的切片,尤其面向一些垂直行业,可以快速的裁减功能。更灵活是今天晓云总介绍的,主要的使能是把核心网的功能模块化,这样对上线一个业务能够从原来的几个月支撑一个业务变成分钟级的就能上线一个新业务。

  主持人:John Smee,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关于创新?

  John Smee:是的,如果大家看一下5G,看一下不同的技术,我们已经提过了我们必须考虑RAN、网络侧还有外侧,我们要看一下拓扑图,小区怎么部署的,有更大的蜂窝、更大的小区,现在小区已经呈现了这种趋势,小区变得越来越密集,如果我们再展望一下5G,一个关键的能力在我们标准当中的能力就是创新,在创新当中我们要采取以下的方法,使这些新技术得到更好的使用,从回传的角度来讲。它应用在5G当中和在4G当中是不一样的,判断的使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刚才提到的3.5GHz,还有更低的频段,还有FDD一些低频段或者是毫米波。如果大家看一下不同的设计,都放在一起,形成标准,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如何确保在部署的时候确保它和4G和3G是兼容的,这样业界都可以结合起来来推动标准化的进程,而且也会确保运营商最初的部署和他们的拓扑演进路线图是一致的,他会支持新的使用案例,特别是室内覆盖的使用案例。另外还有一些车联网,不同的关于城市中的应用还有垂直行业应用的场景。我们应该采取一个长期的看法,来审视一下,网络应该如何逐渐分步的进行演进,2020年能做什么,2025年能做什么,每一年都会有新的类型出来,很多人提到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其实这些东西是层出不穷的,我们的能力会越来越多,能做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要分步骤来做。谈到5G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这种方式,确定最初最重要的,不忘初心,然后加上新的东西。

  吴耕:我非常同意John刚才所说的,对于5G来说,我们谈的不是说明年或者是一年半之后的事情,我们说的是打造坚定的技术,支持未来20年、30年的法所以5G也不是独立发生的,它和其他东西是一块发生的,和行业的演进还有另一轮的创新是紧密相连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进去的,因此采取长期的视角审视这个事情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们进入下一个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在整个中国的产业布局上走得比较领先的方面,中国我们在考虑3.5的布网。下午蔡博也提到了,你们有一些测试,从基站的角度来说,你觉得,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把比如我们3.5的组网方式能够走向覆盖,从基站的角度能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够支持它的走狗向这个目标?

  蔡月民:确实说覆盖是运营商包括用户最关心的组网的问题,一个是高频段,一个是高速率,实际上跟覆盖增强确实是比较矛盾的,也是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对5G覆盖能力的定位,我们希望5G网络能够跟4G共用一个基础架构,这对所有运营商来说都是首先要关心的问题。从基站上,从已经有的,包括大规模天线,包括一些增强覆盖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再从更深层的,首先是频段的选择,我们尽量选择低频段,刚才说的是3.5GHz,这是5G可能最先商用的一个频段。刚才总也提到,我们跟低频段再做些补充,低频段具体的使用方法可能会有各种方式,比如说包括运营商,除了3.5GHz,其实现在低频段也有一些没有充分利用的频段,比如有的运营商2.6GHz没有完全利用,我觉得2.6GHz未来也可以作为5G有,等等,这也是一种使用方式。但我觉得最基本的,首先我们要保证5G的主力频段,它能够提供基础覆盖和连续覆盖,这个是容量这种支撑的这个网络需要做成的。这个基础上,一个是低频段的补充,这里面应该是一些在个别点的补充,但是很难做到我对整个网络做一个普遍性的支撑,这样还是很难满足一些这方面的需求的。具体从实现上,刚才提到Massive MIMO技术,包括其他的增强覆盖的技术,肯定会利用,包括基站的系数降低,可能会有些限度,特别还有刚才提到的一些上行的问题,终端也有一些,包括终端的发射功率或者多天线的利用,也有一些可以做的地方。另外还有基站新的功能的引入,对一些特殊的信道,存在覆盖瓶颈的信道,我们需要考虑它特殊的覆盖方式做一些补偿,传统的从功率上或者重复发送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个补偿。从现在看,离我们最初我们期望的5G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所以我们现在做试验可能也是做试验里比较重要的需要研究的方向。

  主持人:从三星孙博士的角度,你觉得从终端上我们能给3.5GHz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改善上行的覆盖?

  孙程君:从终端角度来讲,三星作为终端厂商也跟很多运营商交流很多,从终端厂商来讲可以分两部分来讨论,第一部分对初期5G部署它的挑战是什么,其次是未来,5G还要持续很长时间,未来会有各种形态的终端,它的挑战是什么。首先从初期部署来讲,首先为了保证终端要提高上GBBS的速率,首先是天线数,在我们现在的终端里做得越来越薄,在手机里如何找到合适的空间安置4个、8个天线,是个很大的挑战。其次,刚才也提到5G引入新的频谱,比如3.5GHz,相对于4G的主流频段都要高出很多,在相对较高频谱下如何保证较大的覆盖也是比较大的挑战。UE的上行发射,如何保证这两个链路的覆盖,这是一个问题,其次,由于LTE频谱和NR频谱会产生干扰,这个干扰的规避也是个挑战。再一个是功耗,对于5G的终端,很多数据速率下如何保证功耗,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5G初期部署急需解决的问题。再有,比如未来的终端可能是多种形态,不同终端可能有包括传感器、无人机、可穿戴设备都会接入到网络中,不同终端设备对5G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传输速率、时延和功耗它都有不同的需求,这时候对手机差异化的设计是很大的挑战。刚才也提到未来5G的网络是多技术融合的网络,就像4G的时候中国移动非常清晰的知道手机要支持五模三频,在5G的时候会更为复杂,不论对终端厂商还是对芯片厂商都是极大的挑战。再有像毫米波技术,其实是5G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的创新性的技术,毫米波器件和手机设计相关的都是很大的挑战,这是我认为从5G初期部署和看5G发展一些终端设计方面的挑战。

  主持人:在5G标准化的过程中,在最初的时候大家并没有想那么多,但是随着标准化的进展,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对技术的倾向性,导致我们的标准有很多种选项,比如我们有LTE的演进,有人说它是5G的不也有人说NR是一部分,在未来又有可能不同运营商有不同选择。其实另一个方面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我们有很多选项,要标准化,另外一方面我们时间又非常有限,仅仅通过增加开会的频繁次数我想可能是不够的,在座的几位是标准化的专家,从你们的角度,你们觉得怎么样来平衡和解决好这个矛盾,让我们真的在标准上能有一个比较稳健的比较可靠的标准,在2018年的时候能够出来,首先请万总从你的角度,这个方面你觉得你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万蕾:这个问题很大,回顾一下去年,去年曾经有一度5G的标准有分裂的趋势,但是也很感谢各大厂商的共同努力,到了今年基本上大家达成共识,在3GPP做一套标准,而且在节奏上有共识。但是要真的保证5G的第一版本商用就能成功,基本上三点要考虑,第一点,公共的标准,第二,考虑尽可能的多region或者全球统一的频谱,现在确实发现不同的区域,像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它的场景和市场的需求,从标准和技术来讲,是可以做一套标准适配到不同的场景里的。第三个,考虑产业链的成熟度,产业链的成熟度有三个角度,一个是网络厂商这块,网络厂商和运营商部署的角度,第二个是终端芯片的,第三个是仪器仪表。网络的角度,我其实主要想强调两点,一个角度是站点的可获取性,因为运营商站点获取太难了,如何在复用站点或者能够可获得站点的前提下,我们真正能够保证5G的部署是有竞争力的。另外一个考虑到2、3、4G再叠加5G,这些都是挑战,但是很高兴今年大家跟运营商一起探讨的时候基本上逐渐在解决。终端侧,刚才孙总已经介绍了,天线的个数问题,频段的个数问题,不同的频段它的器件成熟度问题,对于毫米波是不是在可接受的性价比或者成本的角度上,真正能够让它终端芯片能够商用,其实这也是一个挑战。仪器仪表今天请到了几家仪器仪表的主要公司都介绍了,现在可以看到的是Massive MIMO的这个测试怎么来做,还有不同频段的测试,以及不同的多天线的能力。

  主持人:John,你觉得3G的标准化的工作,她说面临一些挑战,你同意吗?

  John Smee: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她列出了我们面前面临的一些挑战,实际上我们行业一直在合作,希望解决这些挑战,如果看5年前,我们5G的生态系统会怎么样,我们学术机构也近来了很多研究,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市场的运营商想要更快,不同的市场它的频谱虽然不同,但是已经颁发了,因为有商业上的意愿,他们想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有一个加快的挑战。在网络侧都面临挑战,我们应该合作,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哪些应该有线的领域,我们要保证3GPP完成它的工作,在R16也有更多的竞争。上周有些研究项被拖延了,从高通的角度而言,我们觉得5G会带来巨大的机会,我们并不想同时一下做很多的事情,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确定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每个月召开的会议上我们怎么更好的合作,来实现有序的进展。从这个项目,我们觉得应该进行共同合作,能够在每一个路径上都取得进展。从这个项目的管理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一些我们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也要保证未来能够取得进展。我们当然标准化加快速度也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个行业变得越大,更多的企业参与,现在我们有了商用方面更好的焦点,不仅仅是现在讨论一些一般性的想法,真正的开始合作,我们要在这个领域取得具体的进展,实现具体的目标,同样我们还可以有一个面向未来的路径。

  主持人:吴总,你觉得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怎么样能够让我们这个行业取得健康有力的增长?

  吴耕:考虑问题复杂性的话,我们在处理不同的问题,传统而言我们主要是看一些频谱效率、速率、容量,我们主要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通信,这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这次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要看这些性能方面的指标,要求是多方面的,很多新的终端的类型,可能还在不断的出现。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谈到了这些试验的重要性,今天很多企业介绍了,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有什么样的终端,有什么样的应用,可以推动5G的发展,这个实际上也是这个标准应该有线关注的领域,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业界的这些合作伙伴也要进行合作,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主持人:总结一下第一个议题讨论,从标准的角度来说,第一我们应该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使得整个标准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使得我们真正能够区分5G真的是一个5G,而不是一个4G。第三点,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大家也期望,我们这个标准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在近期在2020年这个时间段内,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我们能够保证按期商用。第四点,我们要保持一种前向兼容性,这几点是目前来说我们看到的非常重要的点,能够有助于整个产业在这方面把5G的标准做得更加有竞争力,同时更加有助于我们全球产业的发展。

  第二个话题,5G的产业化,今天整个一天的时间各个公司都在介绍自己的5G的进展,今天我也想问问在座的专家,特别是朱总从你们中兴的角度,你觉得5G我们2020年能商用吗,挑战在什么地方,瓶颈在什么地方?

  朱伏生:5G在2020年肯定能商用,甚至是提前商用。5G我们这边是留了足够的时间在2020年部署,咱们不是说只是建一个管道、建一个通道,我们要是一个整个的生态,从芯片、终端、系统到网络以及应用整个全生态的,未来我们在做商用的时候,当时说得很清楚,我们应该找杀手级的应用在哪里,同样,可能在5G的时候不是我们去寻找,而是有一堆的应用在等着5G的出来。在这一块来说,5G如何健康的发展,可能从生态上进行一个完善的建设,这块来说,可能目前来看我们需要从整个网络的建设运营特别是应用这块推广,更大的发挥运营商主导的作用,一方面是像我们今天在座的芯片厂商、终端唱厂商、设备厂商、运营商,咱们从管道侧建好之后,同时我们联合那些垂直行业的应用厂家,比如车联网相关的、物联网相关的、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相关的,所有的整合,根据他们行业的需求应用来更好的完成我们的设备。对我们整个网络整个空口设计实现来说都比较敏感,这块需要我们倒过来,我们如何去运营,如何去生产,最终是如何芯片设计,最终是技术上如何去实现,一整套的。按照您刚才的说法,在2020年商用,不是简单往这一建就是商用了,而是整个一个和谐的生态,然后我们来进行整个的应用和部署。只有整个生态都起来了,我想我们整个5G的商用也才算是交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

  主持人:问问蔡博士,作为一个基站厂家,从你的角度,你觉得5G的产业化目前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一种进展,离我们商用的目标特别是2020年商用的目标有多远,瓶颈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决?

  蔡月民:对我们的挑战是多个层面的,最底层的是硬件层的支持能力,比如高带宽、低时延的支持能力,这里面从芯片到器件到各种接口,整个都是能力提升。但这一块大家应该说问题大家看得比较清楚的,目标也比较清楚,这一块实际上并不是太担心的。从现在看,整个产业应该说还是目标比较明确的。第二个层面是软的层面,这提到的是整个网络这种架构,实际上它对产业整体设计的理念可能是有变化。大家现在谈论比较多的,包括虚拟化、云化,但真正心里是不太有底的,真正能做到商用,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能够具备这种大规模商用的可靠性、可管理,这种方面是有挑战的。第三个层面的挑战可能更看不太清楚,现在从这种发展,实际上整个产业链是重整的态势,从现在包括我们在座的,未来真正到商用的过程中是不是各个公司包括定位,包括他的商务模式,是不是跟现在4G还一样,其实有很多不确定性。从现在看产业链很多是底层在整合,包括天线、芯片,原来就是非常独立非常明确的,做芯片的,做射频的,做芯片的,分工非常明确,但现在发现很多需要整合到一个里面来,这个时候大家的关系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整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公司重新的定位,这个过程其实挑战性更大,真正商用的时候,可能整个产业链划分的模式也会有变化。这几个层面有挑战。如果说离商用有多远,刚才提到5G,一个是能不能商用,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商用的成功包含很多层面,如果说成功,相对于4G来说,实际上4G天时地利,从技术,从产品,从基站到终端,整个技术的支撑度,它的成熟度,还有业务的成熟度,确确实实是最佳的匹配,从网络一出来以后,立刻相应的业务就起来了。但5G这几个方面的匹配,刚才朱总也提到,这里面是不是能匹配得这么好。从硬件来看,现在挑战比较大的,成本上可能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在座的包括很多其他相关的行业共同努力,我觉得还是一个开放的心态才能把产业链重新的定位。希望5G不只是商用,还是商用成功。

  主持人:今天我想所有的芯片厂商都秀出了大家的roadmap,你觉得如何来加速slandalone预商用产品或者商用产品的节奏,你觉得有什么办法?

  吴耕:只要有市场我们就会做。

  主持人:John,你觉得我们有没有办法加快slandalone的市场化,特别从终端的角度来讲,我们是不是能有更快的路线图?

  John Smee:我觉得从高通的角度而言,我们在这方面非常积极,包括原型机的设计还有芯片组的设计,我们非常关注这个市场的机遇,如果达到一定的量,我们就会找解决方案。不管从芯片还是天线的角度来说,我们都会雄心勃勃的来推进有关路线图。

  主持人:你觉得对于5G的商用我们需要什么样形态的终端?

  孙程君:我们终端做得很好,从终端角度来讲,刚才非常同意蔡博的观点,商用不是把基站建那,从终端厂商来讲,5G有很大的挑战但是有很大的机会,未来有几十亿的连接,这些连接都是终端。包括可穿戴设备、无人机、自行车都是,作为终端厂商,终端厂商需要提前布局,把5G尽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汽车、医疗、交通、工业这些垂直行业当中,以驱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三星电子我们也需要跟各个垂直行业合作。

  主持人:或者说你想要什么样的5G终端?智能机、头盔还是手表还是什么?

  孙程君: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非常特长的东西。

  主持人:你最想要什么样的终端?

  孙程君:都想要。

  主持人:朱总我想听听你的观点,中兴也在做终端,从你的角度说,你觉得5G的时候,什么样的终端应该是最流行的?

  朱伏生:我一直有个疑惑,我有几个手机,我随时都要带着几个手机确实挺累的,我一致认为有个事情,为什么手机不能做到可穿戴的方式。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在铁路和公安,你看他们拿的都是一个大大的对讲机,最多是把耳麦塞在肩膀这来。他那个手机还要做三防,即使是做液晶屏还是要做三防,一定要扔水里多少小时不出问题,几米高扔地上不坏。干吗要做这样的,你配个眼镜,把电池塞腰带上,有什么来了按一下,以各种方式来做,他那个耳麦还是戴在这的。为什么现在一定要用一个这种手机的形式,我有时候也在疑惑这个问题。还好现在比较好的有很多公司逐渐在说,现在手机要可拆卸可组装可穿戴,我就在想,我们对眼镜或者这种耳塞式的或者其他的方式,你把手机拆开,未来应该是这样的,不一定非要再回到原来的方式,就像电脑原来是个主机、显示器,后来好不容易把它合在一起了,比如现在AR,开车的时候把导航信息投在前挡风玻璃上,就有很多思路,费这么大劲,干吗不给司机戴个眼镜呢。

  主持人:你这个问题通过自动驾驶完全可以解决,不需要去看。想问问万总,如果让一个机器人整天跟着你,你能接受吗?

  万蕾:看多了大,如果随身带着,就跟手机那么大,而且能各种各样的变身,一会变成眼镜,一会变成头盔,我觉得可以接受。

  主持人:从产业发展角度,想听听蔡博士的观点,因为你在做一些基站方面的工作,你觉得现在我们在做的仪器仪表厂商,他们对整个产业的支持怎么样?

  蔡月民:我觉得应该说现在还是差距比较大的,其实今天下午各个专家也都说到,原来的3G、4G基本上是仪表等着厂家来用,实际上很多仪表最基础的功能其实是几十年都已经存在了,主要是信息处理的技术。但到5G发现,比如说频段、天线数还有测试方法,都发现跟原来有非常大的变化。当然这一个方面是这些仪表的可获得性,你想要的话可能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是测试的成本非常高,简单说大规模天线,我真要把一个完整的测试环境搭起来的话,至少上千万的费用,未来的毫米波其实也是有这样的问题。这方面整个测试的产业,未来可能不只是仪表,相关的服务也跟原来不一样。这一块基本上大家看到现在产业里,大家都可以配对合作,实际上这里可以是一个趋势,可能未来大家在这个产业链里的定位相互融合会越来越多,更开放式的,仪表不只是说开放好了等着你系统厂家或者终端厂家等着来用,仪表要参与到研发的过程中。现在还是这个阶段,不一定全面,我先说两点。

  主持人:John,我们知道高通的产品要支持不同的模式、不同的频段,你们在测试方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减少成本?

  John Smee:我们想要整合更多的技术进入到我们的产品路线图上,不管2G、3G、4G还是WIFI的整合,现在设备运行的频率越来越大,我们希望它们功耗更低更节能,因此看我们基站产品的路线图还有射频的集成电路的路线图,一些毫米波的模块或者slandalone的天线等等,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集成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和测试设备的厂商也密切合作,来确保我们有足够量的设备的支持实现相应的功能,我们也有一些互操作的测试,甚至是在研发的阶段或者在原型研究的阶段,我们就深入到其中,参与了一些试点。不管从设备侧还是从基础设施这一层,我们都要确保我们有非常精准的标准,确保我们路线图的方向是正确的。另外,现在我们看到测试的产品越来越集成,功能越来越整合,这些仪器仪表上他们日益的参与到测试当中来也是非常有益的,把我们的目标也是越扩越大。可能消费者没有意识到我们相应的目的,但是其实我们都是通过这些手段来保证推出产品的优质高效。

  主持人:我记得我开始第一次和我们的测试仪表厂商讨论的时候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网络侧,大家有个很好的理念,开发即运营,其实对无线网络这侧也是类似的,特别对我们测试的仪器仪表来说,可能我们一开始就要一起来合作,并不是等到说话的标准产品开发出来了,更多是一开始就要坐在一起,怎么样制定共同的roadmap,来提升产业化的效率。如果我们相互间不能匹配彼此的需求,很可能我们彼此都错过了未来的市场机遇,这点也是在整个产业化方面我们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最后一个话题,探讨一下关于未来垂直行业的业务拓展的问题,很多人说5G是为垂直行业而生的,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同意这个观点,至少从标准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一直在为这个努力。在这方面,我们可能也需要大家精诚合作。万总之前很早的时候你们就有一个VIP项目,从这个项目的角度来说,你觉得目前W2F的VIP项目目前进展如何,有没有一些比较突破性的进展?

  万蕾:我们做垂直行业不只在W2F,W2F我们定位是辅助3GPP。有一些东西已经到3GPP去落地了,有一部分仍然在拓展,大家可能会忽略掉的是5G的SA6的变化,有一些必须要标准化,垂直行业毕竟是碎片化的,它的API都有语音、视频、数据还有控制,我们都用SA6标准化把API的平台统一了,这样可以共用一个平台,也方便我们通信网络支撑各种各样的行业。另外一个是一个grouping的概念,将来要考虑垂直行业,很多垂直行业是群组用户定制的一些业务类型,包括MEC、路由等等。W2F里面第一期的任务ready了,第二期是在可穿戴上,也欢迎大家来参加一起来努力。

  主持人:高通在这方面也挺拔有关经验的,你是5GAA的成员,从5GAA的角度来讲你觉得可以跟我们分享哪方面的经验,如何拓展垂直市场?

  John Smee:确实大家都认识到了一个挑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的挑战,把这个新的行业发掘出更多新的机会,5GAA已经看到很多汽车厂商和传感器的厂商认识到了这里面存在巨大的机会,我们都认识到的是无人驾驶其实不会说一年之内、两年之内就普及,它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会有更多的通信技术放在车里,另外有监管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规定,有些政府会有强制性的功能放在汽车上。另外车和车之间在网络上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解决。5GAA代表的是非常大的一个行业,是正在转型当中的一个行业,就像从事天然气引擎过渡到混合动力引擎是一样的,不同类型汽车机会非常大,也是最大的我们可以抓住的垂直行业之一。所有人也是要坐到一块来共享我们看到的机会,来讨论未来的趋势,不同的公司针对市场有自己不同的时间表的安排,我们也可以更多的探讨一下统一一下,特别是在解决某些大家共同面临的挑战方面,比如你的URLLC解决得怎么样,我的解决得怎么样,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像空口的设计,我知道我们空口的设计可以做得越来越好,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拓展我们的边缘,来确保能获得越来越好的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将会被纳入到整个价值链当中来,来加入5G的部署,而基础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展望未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有那么多可能转入的行业,我觉得我们真的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广更高一些。

  主持人:我们现在都在说端到端的网络切片,今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从你的角度来说,在5G时代,你觉得传统的方式会继续持续,还是从蜂窝的角度来说,我们努力的真的是一个端到端网络切片,通过建一张网络,通过不同的切片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方式能够成为一种现实?

  吴耕: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当我们讨论垂直行业的事宜后,实际上我们讨论的不是传统的垂直行业的知识,我们讨论的是如何水平化垂直行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传统我们只考虑我们如何建一个平台,用这个平台来支持垂直行业拓展他们的规模,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是过去在做的。实际上在这里的一个挑战是,我们如果只关注电信发展,它只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5GAA,比较特别的一点是,电信是一个万亿级的业务,汽车机会也很大,汽车这个行业和电信这个行业两个大行业如果结合起来,这点很重要,它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它也是一个共赢的机会。我们如何制定一个标准,是想搞电信的人来设计一个汽车,还是设计汽车的人来定义通信标准,这是大家需要坐下来谈的。网络切片可以使我们开始垂直行业的水平化,用切片来服务于不同行业的垂直需求。我们还有一点不应该忘记,在5G时代,我们实际上看的是一套新的端到端的定义,每一个切片其实都代表一个端到端,端到端和端到端之间的距离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端到端很长,有的端到端很短,这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将会发生的。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对于5G来说,你觉得什么业务是杀手级的业务?

  万蕾:URLLC。

  John Smee:eMBB,这个发展还处于很早期,我想在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带宽进一步增加,时延进一步降低。

  主持人:能说得更具体点吗?

  John Smee:3D的视频,VR、AR,我们要走出二维屏幕,更多迈向三维视角和更多虚拟化的视角。

  朱伏生:VR、AR。

  吴耕:基本上来讲,如果你把通信合乎计算能力越来越多的集成到一起的时候,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个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样终端就可以提供它物理限制之外的一些能力。这是很基本的一个问题。有一整套的应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最基本的是我刚才提到的。基本上我们看到云下沉,离网络边缘越来越近,这确实是个趋势,和终端更大的融合,终端变成一个很好的工具,数据速度更快,时延更低。

  蔡月民:我同意刚才吴先生说的本地化的业务,但是本地化的不一定是某一个业务,本地化的业务可能是杀手级的业务。

  主持人:或者你期待的是一个业务的改善,而不是一个新的业务。

  蔡月民:我觉得比较现实的,可能有点保守,你最初说的5G是为行业而生,但是我们生存初期还得靠eMBB。

  孙程君:我比较同意万总的观点,现在AI大数据非常火,要想把AI大数据做到极致是离不开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传输。

  主持人:在这方面其实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这样的,从国内各个行业来看,目前好像垂直行业比我们还着急5G,特别像我们之前参加过我们集团客户的一些研讨会,像国家电网、石油,他们都非常着急,说你们5G什么时候能够提供网络能力,我们现在就想要。在这块也许从国家的层面,如果能有一个自上向下的各个行业5G应用的规划,像刚才万总、John也提到,如果能把这些合作伙伴提早拉到一起探讨需求,运营商模式的成熟,我想这个时间节奏应该会更早一些。这个能给垂直行业带来新的能力,节约他们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他们自己的运营效率、生产效率,就像中国移动说的,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希望5G为未来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很好的基础。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游戏圆桌讨论

理性而热烈的观点碰撞

by:机核网GADIO

圆桌会

这里有开放式讨论,有吐槽有分享,说着说着:我们觉着平凡无奇的工作和生活其实也可以更精彩。

by:小道消息播客

小圆桌

福利1:点击此处打开→【好买研习社喜马入门群】请扫码进入哦福利2:点击此处V信分享打开→【新手课程】700期基金课90天畅听(拷贝链接,到V信打开)福利3:点...

by:好买研习社

圆桌说法

每期一个法律热点话题,专业领域嘉宾分享。法律知识盛宴,不容错过。

by:安清心

摩点圆桌会

摩点平台官方播客,带你发现更多新奇好物!在这个播客里,你会听到超多好玩的桌游,超多有趣的书籍,以及超多好玩的新奇玩具!想搞懂众筹?或者就是想知道现在年轻人在玩什...

by:摩点圆桌会

优儿圆桌会

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健康、聪明和品行优良,是每一个年轻父母的共同心愿。所以爸爸妈妈们从孩子咿呀学语那天起,就要了解科学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言行...

by:竹石文化

圆桌猎场

饭局,即为一张圆桌围成的猎场。饭局里的人互为彼此的猎物,都想通过伏猎、引诱、设陷、谄媚等手段成为捕获利益最多的猎人。每个人都逃避不了饭局,都在奋力挣脱饭局,又...

by:华语音乐

左右圆桌秀

三五知己,萍水相逢,开放麦的加持,让针锋相对,暖心软语,幽默风趣,丰富睿智成为你漫漫长夜的栖息地,聊天原来如此精彩。。。

by:XY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