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傅雷家书》六月十六日 朗读者 杨柳

2021-05-24 07:37:1909:38 55
所属专辑:傅雷家书
声音简介
六月十六日

此信应有三页,现仅存第二页。

你现在对杰老师的看法也很对。“做人”是另外一个问题,与教学无关。对谁也不能苛求。你能继续跟杰老师上课,我很赞成,千万不要驼子摔跤,两头不着。有个博学的老师指点,总比自己摸索好,尽管他有些见解与你不同。但你还年轻,musical literature [音乐文献]的接触真是太有限了,乐理与曲体的知识又是几乎等于零,更需要虚心一些,多听听年长的,尤其是一个scholarship [学术成就,学问修养]很高的人的意见。
有一点,你得时时刻刻记住:你对音乐的理解,十分之九是凭你的审美直觉;虽则靠了你的天赋与民族传统,这直觉大半是准确的,但究竟那是西洋的东西,除了直觉以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史的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要那些学识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所以便是以口味而论觉得格格不入的说法,也得采取保留态度,细细想一想,多辨别几时,再作断语。这不但对音乐为然,治一切学问都要有这个态度。所谓冷静、客观、谦虚,就是指这种实际的态度。
来信说学习主要靠mind [头脑], ear [听力],及敏感,老师的帮助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你的理解力强的缘故,一般弹琴的,十分之六七以上都是要靠老师的。这一点,你在波兰同学中想必也看得很清楚。但一个有才的人也有另外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以为是的走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用solid [扎扎实实]的学识来充实,用冷静与客观的批评精神,持续不断的检查自己。唯有真正能做到这一步,而且终身的做下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一扯到艺术,一扯到做学问,我的话就没有完,只怕我写得太多,你一下子来不及咂摸。
来信提到Chopin [萧邦]的Berceuse[《摇篮曲》]的表达,很有意思。以后能多写这一类的材料,最欢迎。
还要说两句有关学习的话,就是我老跟恩德说的:“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时时刻刻要承认自己是笨伯,不怕做笨功夫,那就不会期待太切,稍不进步就慌乱了。”对你,第一要紧是安排时间,多多腾出无谓的“消费时间”,我相信假如你在波兰能像在家一样,百事不打扰,每天都有七八小时在琴上,你的进步一定更快!
我译的莫扎特的论文,有些地方措辞不大妥当,望切勿“以辞害意”。尤其是说到“肉感”,实际应该这样了解:“使感官觉得愉快的。”原文是等于英文的sensual [感官上的]。


附:六月二十日聪信摘录(波17)
李先生给恩德指出的毛病,也正是我自己观察出来的我的毛病。但我的问题倒不在于弹古典作品的技巧,事实上我现在弹韩德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都没有困难;波兰的报纸评论还说我有很好的手指技巧。在这一方面,几个月来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主要是靠自己摸索;当然不是空想,而是根据教授们的各种意见,观察同学们的各种弹法,细细推敲出来的。我自己也想了很多练习出来,因为每个人的缺点不同。我屡次强调用脑,就是说要想出针对自己缺点对症下药的方法。
从弹琴的外表上说,也的确应该像来信所云,手的动作极少,非常自然、平稳、舒服,身体也不大摇。我现在弹古典的作品,身体可以完全不摇了;但是弹浪漫派的作品,有时受感情支配,不容易控制,这是要慢慢克服的。
一般而论,我的结论是古典作品结构严密,感情不像浪漫派作品那么激烈,因此容易做到放松、自然,因此我弹得好。浪漫派的东西感情强烈,常常由于心理的极度紧张,影响到肌肉的紧张,所以有时就感到困难。
另外,有一个技巧的主要问题,即耳朵的重要性。我发现凡是弹一个音符,必须在未弹以前就听到这个音符;就是说任何技巧的难关,必须在心中预先感到它应有的效果,这样肌肉的本能反应就能很快的适应。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音质,更是耳朵的问题。要求美的音质,自己心中先要有这种美的音质,才能弹出来。许多钢琴家方法极好,手极放松,但音质不见得动人;原因是音质完全是从先天禀性来的,其实和小提琴与歌唱没有什么分别。当然也不是单靠心的感受,同时要靠用脑子,头脑是控制与适应的总指挥。
耳朵的敏感,手的本能反应,再加上心的感受能力:这便是美的音质的来源。
经过我的观察,什托姆卡先生的方法也有缺点,而且所有的先生都不够客观,不够 “对症下药”。因此我的看法,最好是自己尽量观察,吸收对我有益的方法及意见。
我非常奇怪为什么国内许多人都不弹古典的协奏曲。贝多芬、莫扎特、巴赫都是最结实的技巧,上手倒也并不难得可怕,对音乐修养也非常重要,训练脑子和品味都好。我绝对反对老是弹柴可夫斯基和拉赫马尼诺夫。
爸爸来信所论艺术问题,都是我十二分同意的,我切身的体验,认为最主要的是脑的训练。不单在音乐理解上,就在最基本的手指练习上也是一样。感情人人都有,问题是怎么组织它,把它变做成形的东西。不是任何感情都能感动人,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感动人。
巴赫和贝多芬后期作品都有极深的哲学气息,神秘和玄学的气息。那是真正伟大心灵最深处的音乐,的确不是容易懂得的。
寄来莫扎特的论文给我启发不少。他的肉感,是我从前一直有的感觉,只是没找出原因而已。以前——直到现在,我有时还不喜欢他,就因为他肉感,对我的中国人气质,有时觉得他太“俗”一点。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书信摘编,时间跨度为1954年到1966年,话题不局限于生活琐事,还设计艺术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和责任,充满了...

by:薏麟有声

傅雷家书

书籍信息:初中生必读书目之一: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内容重点: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

by:若水君瞳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

by:一颗酸葡萄_

傅雷家书

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聪是他们的长子,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这本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信,当时傅聪之身一人去国外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时时牵挂着他,所...

by:墨尘洋

傅雷家书

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留学期间的往来家信

by:丹丹读书时间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作者:傅雷,朱梅馥,傅聪简介本书是傅敏先生对这部当代经典的最新修订,以傅雷夫妇为主线,傅聪信以附录形式收入。编排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

by:凝霜6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书中的一字一行,都体现着浸入骨髓的父爱,每个人都能体会,很多家庭的父亲都是如此,只是普通人写不出来,读着读着,自己...

by:嫣然回眸AA

傅雷家书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

by:暮省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