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73:孔子说,太有钱的人家养不出人才,贫瘠的土地才出人物

2021-05-27 21:40:1314:19 334
声音简介

第十三章子路第十三

原文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如何治国理政。孔子说:自己给百姓带个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别让他们闲着。

“先之”,《礼记》:“夫躬行者,政之始也。”又说:“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躬身亲自去做示范,是为政之始。你要想你的政策措施能得到最快推行,没有什么比自己先做到更有效的。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仿率”一贯道理,讲过多次了。今天重点讲讲后一个,“劳之”。

《国语》敬姜论劳逸:“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敬姜,中国历史著名贤母,齐侯的女儿,嫁到鲁国,季氏公父文伯的母亲,和孔子同时代人。有一天,公父文伯退朝回家,见敬姜在纺线,就说:像我季氏这样的人家,我妈妈还要亲自劳动纺线,是我不能孝敬母亲吗?

敬姜大怒:“小子!鲁国要亡国了吗?让你说出这样的话!过去圣王统治天下,选择贫瘠的土壤来让人民定居,让他们迎接大自然的挑战,发挥他们的才能,辛勤地劳作,君王才能长久地统治天下。人民辛劳,就会思考,寻找改善生活的好办法,才能建立良善的社会。如果生活太安逸,没有挑战,只会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心生邪念。所以,居住在肥沃土地的人民,劳动水平不高,没有才能,因为生活太容易了。而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民,没有不讲道义的,因为他们勤劳啊!”

两千五百年前一位中国母亲的话,说出了两千五百年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不朽巨著《历史研究》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文明产生于挑战,富饶的土地不能产生文明,只有贫瘠的土地能产生文明,因为挑战才能使人类进步。

我们今天看以色列的文明和创新精神,能成为中东最强大的国家,因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它既没石油也没水,啥也没有,只有勤劳、智慧和勇敢。如果地下全是石油,就没有强大的以色列了。那地下全是石油的国家,就像敬姜说的,劳动水平不高,没有才能。资源是财富,也是诅咒。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蓄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须从外地购买,便能自给自足。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所以,江淮以南,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沂水、泗水以北地区,适合种植五谷桑麻,饲养六畜,地少人多,屡次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喜好积蓄财物,所以秦、夏、梁、鲁地区勤于农业而重视劳力。三河地区以及宛、陈等地也是这样,再加上经商贸易。齐、赵地区的居民聪明灵巧,靠投机求财利。燕、代地区的居民能种田、畜牧,并且养蚕。

司马迁讲这个,今天我们也能看到,什么地方吃不上饭,什么地方出的富豪就多,比如广东潮阳。汤因比讲的文明产生于挑战,就和司马迁及敬姜说的一样。当然汤因比也说了,有一个限度,挑战太大也不行,太大,则人的全部财智和精力用上,也刚好够生存,发展不出更高文明,比如爱斯基摩人,北极圈生存挑战太大了。

敬姜接着教训她儿子:

天子穿着礼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悉农业生产,中午考察政务,交待百官要做的事务。京都县邑各级官员在牧、相的领导下,安排事务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着礼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详细记录天象;日落便督促嫔妃们,让她们清洁并准备好禘祭、郊祭的各种谷物及器皿,然后才休息。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白天完成他们所负责的日常政务,傍晚反复检查有关典章和法规,夜晚警告众官,告诫他们不要过度享乐,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与属僚商量处理政务,傍晚梳理一遍当天的事务,夜晚处理他的家事,然后才休息。贵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课,白天讲习所学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王后亲自编织冠冕上用来系瑱的黑色丝带,公侯的夫人还要编织系于颌下的帽带以及覆盖帽子的装饰品。卿的妻子做腰带,所有贵妇人都要亲自做祭祀服装。各种士人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给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这是先王的遗训啊。自上而下,谁敢挖空心思偷懒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担心丢弃了祖宗的基业。倘若懈怠懒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责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说: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

从天子,到嫔妃,到三公九卿百官士人全国人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一个也不能让他们闲着!

一个公司也一样,日子不能太安逸,钱太多你就把它都花掉,不要关心资产积蓄,要前进奋斗,所有人不能松懈。人一闲着,就出毛病,生是非,什么乱七八糟事儿都有。

子路问孔子政事,孔子就回答了他“先之”“劳之”这两条。

子路不满意,就这两条?这么简单?“请益”——益,是增加——老师能再多教我两条么?

孔子一听,就知道他的毛病,总以为还有什么绝招。这世上哪有什么绝招,都是最简单的道理,千百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都告诉你了,你还要“请益”!孔子看了子路一眼,说了两个字:

“无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子路的性格,开始时都能锐意进取,但难免懈怠,不能善始善终,老想要“绝招”。子路啊,你就照我说的去做,不要倦怠就行!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要去季氏领地费(bì)邑做邑宰,临行向孔子问为政之要。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有司”,就是“有关部门”。什么事,要信任下属,让下属各具体负责部门去干,然后你考核他,这样就可以不劳而事毕。你别说他能力不行,不用他。领导嘛,总是能力比下属强些,常常自恃才能:我有那工夫交待他,我自己早干完了!那一件事可以,十件事,一百件事,你自然就干不过来,只能交给别人去干,干得不如你,你也得当“代理成本”,忍了。再者,如果你自以为本事大,什么事都好自己动手,则上下职责不清。那“有司”,也是一级领导,被你弄得啥也不是,他在他的下属面前也没权威,整个组织就乱了。《吕氏春秋》说,那会造成“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此亡国之风也”。管点事儿的,都很受困扰,因为本来他管的事,随时要被你亲自管,他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管。他的下属,也不服他,想越过他自己跟你对话,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此亡国之风,后果很严重。

“赦小过。”既然把事情交给别人管,就要接受代理成本,有些小的差失,就不要计较,要容忍别人犯点小错。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否定人:我本来一直认为他不错的,但是有一件小事,就让我看出他这个人!这是我们对人苛刻的毛病,假设每个人都应该百分百对得起我,一件小事惹我不爽,就把人给否了。你干吗不假设每个人都应该是“坏人”呢:“我本来一直以为他是坏人,但是有一件小事,让我发现他是好人!”这样好人就多了嘛。有朋友给我抱怨招聘找不到“好人”,我说这好办,我有一个办法,马上解决。问什么办法?就是降低期望值。咱们别都想吃现成的,期望值降低了,就都是好苗子了。咱们自己又有多“好”呢?不要对别人要求那么高!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甚至对自己,也不要太严,多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举贤才”,当然,还是要多招“好人”呀!那德才兼备的人,把他放到领导岗位上,工作不就好干了么。

仲弓听了,老师说得那么简单,前两条提不出问题,这第三条我要问问:我怎么知道谁是贤才,怎么去选拔呀?这个问题,就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上哪儿能招到好人呀!我们公司招不到人呀!还有好多老板,号称花80%的精力在找人,人才!人才!关键是找人!

听话听音,仲弓一提问,孔子就知道他的毛病,一句回答,就棒喝了:你只管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不知道的,难道人家会把他埋没么?

你恨不得天下之才都归你用,总觉得你还没把他们找到。你找到一个没有?你手下有一个没有?有的这一个,你把他用好没有?安排好没有?帮助他进步没有?我们总觉得要向外去找人,却不知道,所有的东西都要向内找,向自己找,你把向内的工作做好了,全天下的人才都会趋之若鹜地来,向内的工作做不好,在这儿的他也会离开。时间稍微长一点的公司,比如有十年历史的公司,数数曾经在这儿工作过的人,如果全留下给你挑,一定能挑出一个全明星队来,为什么没能留下呢?都是自己的问题。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三条结合起来,就是我手下就这些人,就用这些人。都是人才,如果还有不是的,是我没教好,没带好,没用好,要不惜代价投入去培养他们,不怕损失大胆去任用他们,要破格提拔去催化他们成长。

不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我劝诸公重抖擞,不惜代价育人才”。说美国用了全世界的人才,不是人家来抢的,都是那人自己去的。我们的所谓招聘,所谓人力资源,花那么多钱给猎头公司,无非是猴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公司没有人力资源工作,只有员工发展工作,眼光向内,则天下归心。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孔子学说

夏曾佑《孔子学说》,收录于钱基博编《国学必读》。

by:半閒堂

颜炳罡说孔子

孔子,一个备受世人推崇的名字,一个镌刻在国人心间的文化符号。生于乱世,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写下无数人生传奇的至圣先师,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跨越时空,...

by:山东教育电视台

李山说孔子

《李山说孔子》系列是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继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后的又一力作,初次推出于腾讯视频之微讲堂板块,点击量超过70万次。目前视频连续放送于微信公众号“桃...

by:桃李国学苑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圣人之魂,丧失殆尽。孔子之志,启迪智慧,兴我中华。

by:飞鸿惊雷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