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逆境当下,即是格物好时机

2023-07-19 13:29:3715:46 1.3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传习录
声音简介


学生问及“尊德性”和“道问学”是为一事否,先生道我们本自具足“仁义礼智信”的德性,一切“道问学”功夫,皆是来圆满我们的德性,故为一事;若离却德性空为“道问学”功夫,便为义袭之举。良知不分动静,动静间存养,亦是“道问学”功夫。大舜因为遇到瞽叟和象,周公因为遇到流言袭击,才锻炼出他们的人格。历事炼心,就是在遇到每个敌对和逆境的时候,去格除自己当下不正的心思,格正自己的良知,这也是不容错过的进步的好时机。邀请您一起来聆听这一集的精彩内容。


1.  看古人的学问,如何才能不失其主轴?

2.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


《传习录拾遗》

(五)

南逢吉曰:“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先生曰:‘此书于格致诚正,及尊德性而道问学处说得尚支离。盖当时亦就二君所见者将就调停说过。细详文义,然犹未免分为两事也。’尝见一友问云:‘朱子以存心致知为二事。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作一事如何?’先生曰‘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如要尊孝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孝;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存心便是致知,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曰:‘存心恐是静养意,与道问学不同。’曰:‘就是静中存养,还谓之学否?若亦谓之学,亦即是道问学矣。观者宜以此意求之。’

(六)

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拾遗》,我们看下文。

“南逢吉曰:‘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南逢吉就是南大吉的弟弟。他说,“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我曾经拿着《答徐成之书》来请问阳明先生。《答徐成之书》就是阳明先生跟弟子的对答内容。那么对于里面一部分有疑问,跟尊德性、道问学这方面有关来请问。“先生曰:‘此书于格致诚正,及尊德性而道问学处说得尚支离。’”说在这个《答徐成之书》里面,我对于格致诚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有尊德性跟道问学这样的问题,说得不是非常圆满。支离就是还没有很圆满,有点破碎。“盖当时亦就二君所见者将就调停说过。”说那时候这一篇里面就二君,二君是谁呢?就是朱子跟陆象山,朱子跟陆象山他们的学问有点出入。就这两个人所见的学问里面“将就调停说过”。将就就是大略,大略就弟子所问的加以说明,大略说说而已啦。“细详文义,然犹未免分为两事也。”那仔细去阅读里面的用字遣词未免分为两事,就是把尊德性跟道问学难免还有分为两事的嫌疑,用字遣词还不是很得当。

“尝见一友问云。”那么南逢吉就曾经看过另一个人问阳明先生:“朱子以存心致知为二事。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作一事如何?”这个人问先生说,朱子把存心跟致知说成是两件事。各位,像以前的人,我们说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大多数的人就是知跟行是两回事;先学学学,学很多知识叫作知,学懂了再去行叫作行,这是两个事。但是阳明先生一直认为知就是行,因为知跟行都是心内事,讲的不是外面的事情。那么朱子把在里面的这个存心跟致知,朱子的解释的就是去吸收很多知识,当然就变成两个事情了,这是何以见得呢?在《中庸集注》里面,就是朱子所注释的,他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说尊德性就是存心,因为德性是内的呀。“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所以我们要尊重、尊崇我们的德性。尊就是崇高,让德性越养越崇高,所以呢我们要存心呐,德性在心内。“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那你除了尊德性存心以外,还要道问学来致知,道问学就是到处去求学问。孝应该怎么尽,忠应该怎么尽等等道问学,把这个细目研究明白。“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这两者一个是尊德性,一个是道问学,在朱子来说是两个事,存心跟致知也是两个事;所以尊德性就是存心,道问学就是致知,我们知道朱子大略是这样解释的。“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作一事如何?”那么阳明先生,在您这边是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道问学就是尊德性的功夫,作一事,为什么呢?朱子是两个事啊,你怎么是一个事呢?

“先生曰:‘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说天命给我在我身上的这个气,这个佛性,这个浩然之气就是性。“我得此性谓之德”,这性里面有什么呢?有仁义礼信,就是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要尊我这个德性,把仁义礼智、良知给显露出来,那么就需要道问学,问学就是为了要尊德性,所以说是一件事。“如要尊孝之德性。”譬如说孝的德性要把它给尊崇高起来,“便须学问个孝。”便需要去学要去问个孝啊,这个孝才能够崇高起来呀!“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说存着这个心:我要把弟或孝给尊崇起来,我就要去问呐,在问的过程就是为了要孝,为了弟嘛。“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那我在学问孝的时候希望孝的德性崇高嘛。“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这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为了这个目的我就要去问学,去问学其实就是为了这个孝这个弟啊,我在行、在问孝跟弟的时候就是为了尊崇德性啊。“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各位如果我们离开了心另外去做道问学,那这个跟心体是分开的。我在道问学的过程就是为了尊德性,就是为了孝,就是为了弟,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个道问学,“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这是两个事情。我在说,我在做,我在学的过程就是为了这个德性,所以尊德性而道问学。各位,这个是《中庸》里面的话。

“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说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是什么?我们从这一句话就可以感觉得到的,知不是知识,知不是说外面学很多,知就是知觉。在《传习录》的下卷里面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心是知觉,致知的知在王阳明《传习录》里面,王阳明的学派里面,一直都是知觉的知,内心一直是充满感觉的,喜怒哀乐未发还是有个感觉在呀。那你感觉清楚明白叫明觉,心非常敏锐、明觉的觉知,这个叫作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那这个知在哪呢?这个知在哪心就在哪,所以觉知处便是心,原非二物。所以,知跟心,它也不是两个东西,它是一个东西。明觉就是知跟心,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存心便是致知。”所以心跟知是一个东西,所以存心,你怎么知道你在存心呢?就是正在感觉,正在感觉就是致知。什么叫存心?什么叫致知?觉知自己的心体,就是我们说的黄庭。“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所以心跟明觉,心跟知,是一个事情,所以存心就是致知,是一个事情不是两个事情。你正在道问学跟尊德性是一个事情。这个问学如果不能够崇高德性,那问学要干嘛,对不对?不能够让你更光明磊落、更幸福的人生,那问学要干嘛?这是一个事情。为什么王阳明一定要把它说成是一个事情呢?就是说我们凡是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会失去目的,我们不会跟心体我们不会跟心性失联,这是他的目的。

下一段。

“曰:‘存心恐是静养意,与道问学不同。’”就是存心,这个学生就怀疑了,据我所知存心就是静养嘛,静静坐着然后感觉我自己叫作存心嘛,应该是静养的意思。道问学就是去问去学呀,怎么会一样呢?应该是不同。“先生曰:‘就是静中存养,还谓之学否?’”好,那我就这个你所谓的静中存养,“就是”那个“是”就是这个,我就这个你所谓的静中存养,这个静中存养还算不算是学呀?各位,学无分动静,学什么?学德性、学良知,良知有分动静吗?良知没有分动静。动的时候里面也存着良知,静也存着良知嘛。学还有分动静吗?还谓之学吗?就是我在静中存养叫作学吗?叫作学呀,因为学没有分动静呀。

“若亦谓之学,亦即是道问学矣。”如果静态中“静中存养“也叫作学,学什么?就是道问学。“‘观者宜以此意求之。’”所以,所有的这些正在观照自己的人,觉照自己的人,就是要看这些话,看这些道问学也好,看存心也好,看尊德性也好,我们在看这些古圣先贤的文章,再观照自己,就是要以这样的观念,以这样的看法,我们才不会错失这个学问的主轴啊。就是知跟行是一体的,我们尊德性跟道问学是一体的,存心跟致知是一个事,不是两个事,这样就不失它的主轴跟目标。

下一段,“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阳明先生说,舜,他有一个很坏很坏的爸爸,天天要害死他,又有一个很坏很坏的弟弟,联手要害死他,舜如果没有遇到这么不明理的爸爸,这么野蛮的爸爸,“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那么跟瞽瞍两个碰在一起的那种煎熬啊,那种不得已啊,那个心物无由格。各位,跟瞽瞍在一起会有什么物?比如说伤心,比如说难过,比如说愤怒。各位,你想想看,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你的父亲不要说要害死你,就是常常拿棍子打你,你就受不了了,对不对?心中是不是有很多怨恨?怨恨是不是个物啊?伤心是不是个物啊?你对他的敌对是不是个物啊?你对他的不信任是不是个物啊?所以舜如果没有遇到瞽瞍,面临到怨恨的时候他说不定就被打败,他面临到伤心、面临到敌对,说不定都被打败。“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各位,我们说格物格物啊,他碰到他的弟弟象,他的弟弟是同父异母的,因为他的后母常常迷惑他的父亲,所以造成这个现象,所以全家三个人都要害这个舜。那么舜如果没有这么样一个顽劣的弟弟的话,他的弟弟整天挑战他对不对?整天取笑他、辱骂他,那他的得失荣辱在他的心中也没有机会可以练习,没有机会可以格正它了。

“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那周公也是一样,周公因为武王过世之后他就辅佐成王,那时候成王年纪非常小,年纪很小天下未定啊。因为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武王伐纣之后也没多久啊!武王伐纣之后天下刚动乱刚整合,刚整合大家怀着异心,就是看着武王的面子,武王一驾崩之后成王还很小,那周公在想:他不能够退下来,他必须要摄政,他不摄政的话,那时候天下可能就要分崩离析了;所以他就摄政。他摄政,结果周公的兄弟们,就是管叔跟蔡叔,他们也想夺权,他们到处放流言说:周公想要夺天下。好啦,那就有很多流言在袭击他,还有很多地方可能会叛变,就有很多的忧惧。所以,周公如果不遇流言忧惧,那么这个“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你看周公如果不碰到这么样大的逆境,他的心物没有机会历事练心,没有机会检验,也没有机会练习呀,各位,对不对呀?你看舜也好,你看周公也好,没有碰到这么大的逆境,那他的人格无法淬炼、无法提升。这个浴火凤凰,凤凰必须遇到火投进去,它才有办法浴火凤凰,对不对?才有办法提升。

“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这个就是阳明先生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呐,所以“凡动心忍性“,你越碰到野蛮不讲理的人、不讲理的事,那是不是动心忍性?那真的是动心忍性。我们在建禅院的过程,也碰到很多动心忍性的事啊。各位,我们建中岭山禅院的时候啊,中间的路过不去啊,中间都是我的亲戚啊,但是就是不盖同意书啊,你没有办法挖一条路把卡车开过去。过不去,我们怎么盖你知道吗?我们去租流笼,什么叫流笼?就是钢索。钢索下面吊一个斗,那个斗可以载沙子可以载模板,就这样载上来,然后有滑轮把钢股一根一根绑着载上来。我们这一幢楼当时第一幢在盖的时候,全部都是流笼送上来的,整天还是要笑笑地愉快地工作,“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你看如果不碰到这个,那么你内心的那个怨、内心的敌对呀,你没有办法去练,对不对?所以就要动心忍性。“这正是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你要格物,你碰到敌对,那个敌对的物上来了你怎么格嘛,对不对?“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这是千万不能放过的。

“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如果你能够这样,在最逆境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处于夷狄处于患难的时候,古人说素其位而行嘛。素富贵,在富贵的时候富贵就是个物,这个物你怎么不被它迷走呢?素富贵行乎富贵,你不被它迷走。素贫贱行乎贫贱,那个“素”就是不被它迷走,贫贱的时候,行乎贫贱,不被贫贱所迷走。素夷狄行乎夷狄,我身处夷狄,那些都没有文明的地方,在那里我还是一样秉着我的良知,照样可以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患难了逃难了,在逃难的过程中,贪生怕死是不是个物啊?如果我们连这样子都有办法通过,都有办法格正自己的良知,“将无入不自得矣”,所以《中庸》讲这段的话: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怎么样无入不自得?要富贵,没问题,一样本着良知;要贫贱,没问题;要患难,统统没问题,反正我都本着良知,叫作无入而不自得。

各位,我们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就有一种体会啦。我最近在网络上,因为大家的要求,开始回答一些学员的问题,提问是千奇百怪。各位,我到现在为止,我记得已经回答了一千一百多题。人生有这么多的问题呀?夫妻的啦,小孩的啦,事业的啦,父母的啦,反正就是这些得得失失的问题。千万不要放弃这个机会,碰到这么敌对这么蛮横的太太,这么蛮横的先生,我有这么爱赌博的弟弟,我有这么爱赌博这么暴虐的爸爸。各位,这是不得已呀,这不得已不就是老天送来的礼物吗?不就是送来让你历心练性的一个大礼吗?“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王阳明把这个叫作好光阴呐。那个物啊,你碰到逆境心物就跑出来了,各位,对不对?心物是什么?比如说妒嫉啦,愤怒啦,生气啦,哀伤啦,自卑啦,忍无可忍才是物。忍无可忍我们要忍而无忍,才是格物致知啊。如何在那个时候还观照你的胸口的一团气毫无意义,而且是浩然,活泼泼地,竟然这样,那个愤怒竟然对你来讲毫发无伤,你就可以“无入而不自得“矣。所以,各位千万要把握时机,尤其什么呢?比如说失恋了,被抛弃了,被背叛了,先生外遇了,老婆外遇了,不都是机会吗?那个机会来的时候好好地动心忍性,好好地练一练格物致知。至于外在的事物怎么样处理比较好呢?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过,内在的心境该怎么格就怎么格正它。

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黄金颜玉

知觉处便是心 ,心即知觉 是一体的

5774531

生活中遇到很奇怪的人,处处酸自己,与自己作对,但这正是老天送来的礼物啊,在这个时候练习对方的敌对,但自己不敌对。想象逃难得场景,贪爱生的欲望出来,那个时候还格不格得正呢 才是真功夫呀

一粒小虾米

❤道问学和尊德性也是一码事,道问学的前提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心才去学习,学习总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尊德性得良知。如果分开,为了道问学而道问学,就是死读书,为了尊德性而尊德性,心中便养了个作德之贼,良知遮蔽更深。

听友132770476

有时候会想,在这个社会,如此良知,会不会活成笑话。然后看看周围,大道其实真的至简,每个人最终都活成了自己罪有应得的样子。最终都符合了天道。人呐,不敢活成这么良知,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攀比爱恶欲,格去之后,自然活成致良知的样子

一粒小虾米 回复 @听友132770476

去恶便是善

梦唤真诚

南逢吉曰: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先生曰:此书于格致诚正,及尊德性而道问学处说得尚支离。盖当时亦就二君所见者将就调停说过。细详文义,然犹未免分为两事也。尝见一友问云:朱子以存心致知为二事。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作一事如何? 先生曰: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如要尊孝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孝;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存心便是致知,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

猜你喜欢
生命即当下

人生最强烈的满足感,最深的喜悦感与圆满感不在遥远的将来,而在你当下呼吸与微笑的觉知当中。

by:如实正知当下

当下即是生活

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美好而坚韧!生活的哲学、做人的智慧,待人处事的方式。

by:西西萱

当下

每周日我们会组织各种沙龙,插花、抄经、生命之花灵性绘画、颂钵、梵音唱诵、舞动、冥想、昆达里尼等等;均为公益免费活动;只需本人带着一颗平静的心到场即可~如果你也时...

by:笑而不语的天空

当下

他被灵修界称为风骨禅师,大家说他传佛心印、直指人心、棒喝雷霆……事实是有无数生命被他疗愈或唤醒,他不谈玄虚,不落空亡,红尘驭道,任运逍遥……

by:三山老师

当下禅

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里赞叹着:“好美,好美!”那是圣严法师,当年他老人家70好几,也跟我们一样地跪拜他的专注和真诚让我动容后来他说是对他师傅的感恩...

by:S姐的成长笔记

《生命即当下》一行禅师

走路时,生命在脚下这一步;呼吸时,生命在当下这一秒!邀请您回到当下,找到平和与快乐。平和和快乐属于每时每刻,平和就是我们踏出的每一步。聆听一行禅师的《生命即当下...

by:兰兰_v9o

《当下即是生活》季羡林著

献给披星戴月,精进不休的友人。向新年新月的周末,微笑着大声说:“你好!”

by:听友241148732

逆境力

帮你人生逆袭,超越困境

by:yyy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