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上的安徽丰碑|2021年第七期

2021-07-08 16:01:2343:36 1047
声音简介


百年党史上的安徽丰碑


省委党史研究院/文


治理淮河


淮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干流流经皖北地区。历史上,淮河流域曾非常富庶,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疏于治理,洪涝灾害多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流域已经失去抵御洪灾的能力。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毛泽东连续4次对治淮作出批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中央人民政府迅速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立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淮河成为新中国治理的第一条大江大河。


20世纪5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掀起治淮的第一个高潮。一方面,加高培固淮北大堤,有效地保护了淮南、蚌埠城市圈堤,淮南煤电能源基地,津浦铁路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大别山区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山谷水库,将千百年来肆虐为害的洪水拦蓄起来,发挥防洪、灌溉、提供城市用水等功效;与此同时,在沿淮洼地兴建了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4处蓄洪区和姜家湖、唐垛湖、邱家湖等18处行洪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在淮北平原地区开挖了新汴河、茨淮新河,既减轻了淮河干流的行洪压力,又充分发挥其防旱、灌溉的经济效益。


1991年夏,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大水过后,安徽掀起治淮的第二个高潮。在国家安排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中,有14项涉及安徽。到2007年底,安徽基本完成所有项目。其中2006年建成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被称为“淮河上的三峡工程”,显示了巨大的抗洪减灾效益。


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其中涉及安徽的有18项23个单体工程。安徽治淮工程稳步推进。2016年12月,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这是一项以保障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结合农业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民生工程。到2023年工程竣工时,一条新运河将铺展在江淮大地上。


70多年来,安徽人民坚持不懈治理淮河,建设美好家园,取得重大成就。治淮工作由初期的“约束洪水”“控制洪水”逐步进入到“人水和谐”“人水共生”的新时代。


淠史杭工程


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最大的灌区工程,被誉为“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颗光辉耀眼的明珠”,并入选世界七大灌区名录。


工程地处皖西、皖中的江淮丘陵地区,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工程的总称,通过引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及龙河口五大水库的蓄水,灌溉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的1198万亩农田,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工程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历时14年。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淠史杭工程并未纳入国家计划,皖西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自筹石木材,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劈山填川,改造山河。正是凭着这种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在4亿个工日里,皖西人民完成了土石方6亿多立方米的施工任务。


工程渠道设计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打破传统5000分之一比降,创造性地采用20000分之一比降,建成了由4大渠首枢纽、13条干渠、19条分干渠、2.5万公里7级固定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等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而且沿高线布置渠道,灌区80%自流灌溉,节水节能,初步形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配置体系。当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淠史杭灌区后,欣然命笔:“排沙拆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岗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淠史杭灌区在发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地方了。


两淮能源基地建设


1949年1月,淮南矿区解放。3月,淮南煤矿全面复工,担负着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煤炭供应任务,特别是上海,生产生活用煤需求量很大,几乎天天来电急催淮南运送煤炭。到1957年底,淮南矿务局已有8对生产矿井,设计能力达630万吨,当年产煤492.9万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全省掀起了夺煤大战。两年间,淮南矿务局发展到10对矿井,年产原煤1614.5万吨,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成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在夺煤大战背景下,淮北矿区也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到1962年,共建成6处矿井,设计能力267万吨,当年产煤166.7万吨。


1963年至1965年,两淮矿区按照党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煤炭工业进行了调整。到1965年底,两淮矿区共有18处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107万吨,当年总产量1121万吨。同时,矿区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先后建成使用,职工住宅、学校、医院、商业网点陆续建成并日臻完善。两淮矿区作为新兴煤炭工业基地的雏形已经显现。


“文化大革命”对两淮煤炭生产建设造成严重冲击,但广大党员干部工人进行了有力抵制,尽可能地减少动乱所造成的损失。1976年,淮北矿务局首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淮矿区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197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两淮矿区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2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两淮煤炭开发规划。按照规划,到20世纪末,两淮统配煤矿年产煤5570万吨,地方煤矿年产煤1000万吨。为此,两淮矿区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开发建设热潮。


进入21世纪,围绕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电基地,淮南、淮北矿业集团组织编写了总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左右,新建矿井15对、设计生产能力5000万吨,全省原煤产量达到l亿吨;2020年前,新建矿井16对,设计生产能力6420万吨,全省原煤产量达到1.5亿吨。从此,两淮能源基地建设如火如荼。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两淮煤矿一直担负着苏浙沪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应职责,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华东地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华东“动力之乡”的美誉。


安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政府为主体、以去市场化和回归公益为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安徽先后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形成了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深受农民欢迎。2008年“新农合”覆盖全省,2012年底参合率100%。2016年“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广大群众成了“看病报销族”。


从2009年6月起,安徽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成了“5+1”医改模式,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各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全面开展了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供应机制、保障制度等综合改革。


在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中,针对医院药价虚高、“以药养医”的问题,安徽一方面建立药品统一招标采购平台,实行零差价销售,一方面淘汰大批非医专业人员,提高医疗机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2010年,安徽实现了基本药物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实行“零差率”销售,在全国率先实现“零差率”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经过改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针对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均衡,安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首创“县域医共体”建设新模式,由县级医院“牵手”乡村卫生部门组建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降低群众医疗负担,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2016年6月,安徽把“健康安徽”建设作为医改新追求,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构筑服务“健康安徽”的制度体系。8月,国家卫计委就“安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在北京举行专题发布会,推介安徽医改模式。至2017年,安徽基本完成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健康安徽”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流经皖浙两省,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201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全国首个跨省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的大幕由此拉开。经过2012年、2014年、2018年三轮试点,逐步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形成了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2015年、2018年,“新安江模式”先后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并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自2021年起,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全面升级,皖浙两省携手共进,努力将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打造成中国最美山水风景带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7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合肥、安庆、宣城先行试点。自2018年起,全省全面推开,推深做实林长制,建立起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2019年10月,首个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12月,林长制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林长制改革已成为安徽省重点领域改革八大品牌之一,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改革案例。2021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林长制由安徽推向全国。3月,安徽全面启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暨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


安徽把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明确提出“水更清、岸更绿、产业优”三大目标,纵深推进以“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2020年,长江流域安徽段水质优良比例达90%,比2015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权责清单的“安徽模式”


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中央明确要求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安徽以此为契机,加强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着眼转变政府职能,精心打造权责清单的“安徽模式”。


2014年10月,安徽省级的政府权责清单公布施行;2015年3月1日前,市县政府权责清单陆续公布施行;7月1日前,乡镇政府权责清单公布施行。至此,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全覆盖。9月,安徽下发《关于制定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细则的通知》,各地、各部门根据《通知》要求,针对保留、取消、下放、转移、前置改后置审批等不同类别的政府权力事项,逐一制定事中事后监管细则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建立健全“1+X”监管制度体系,实现了对政府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标准化监管。至此,全省总体一致、上下衔接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持续精简权责事项,安徽建立了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2017年省政府先后两次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出台《省级政府权责清单目录》。至2018年,安徽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省,省级权责事项从初建清单时的1712项精简至1448项。2019年,再对省直19家单位43项权力事项进行调整,共减少权力事项37项。安徽全面优化政务环境,“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皖事通办”平台、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不断完善,省级行政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保持全国最少。


安徽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权责清单为抓手,由点带面,逐步突破。总体上,既注重各级政府内部的权责匹配,又强调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联动,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深化。从效果上看,促进了政府权力精准定位,优化了政府权责配置,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公务人员权责意识、服务意识得以加强,政群关系更加融洽。


在“放管服”改革中,安徽创制的“权力与责任相互对应、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深度融合”的权责清单“安徽模式”,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今日安徽,已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三权”“三变”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以后,安徽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率先探路“三权”“三变”改革,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


2016年10月,党中央决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改革的第一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安徽是全国最早开展确权登记颁证的试点省份之一,2008年以来就在全国率先以村为单位开展试点,并率先探索土地整理、建设用地置换、土地流转办法。2016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三权”分置改革的第二步是在确权基础上,推动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安徽积极引导农民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偿转让土地。制定实施办法,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具体条件作出详细规定。


安徽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显著。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流转率4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以上,为进一步实施“三变”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在“三权”分置改革的同时,为了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更好激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安徽率先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


“资源变资产”,就是让农村集体资源通过一定形式投资入股企业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资金变股金”,就是将各级财政投入农村的各类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企业等经营主体,按股份比例获得收益分红。“农民变股东”,就是农民自愿以自有耕地或林地的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以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资入股到企业等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参与分红,让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参与人和受益人。


2016年8月以来,安徽全面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资产增值的长效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好人安徽”


自2007年中央文明办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中国好人榜”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以来,安徽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安徽上榜人数自2008年以来连续12年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上榜总数1491人。“安徽好人”由个体到群体,由“盆景”到“风景”,由风气到风尚,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好人安徽”正成为安徽闪亮的道德名片,成为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样本。


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安徽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高度重视公民的思想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在2012年10月,省委就出台《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民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好人安徽品牌。2013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安徽好人”主题实践活动。2014年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要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和道德提升互相促进。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宣传安徽好人诚信企业,办好安徽好人馆,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将各类模范个人表彰信息作为诚信信息录入信用档案。2016年实施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等六个专项行动。2017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领域各项建设。2018年,全省启动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充分发挥群众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好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争相效仿的道德榜样和看齐对照的价值坐标。


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安徽围绕全国“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为统领,评好人,学好人,当好人,做好人,形成了“人人推”的全覆盖评选机制。“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同步开展各级好人评选,行业部门开展各类“最美人物”“岗位标兵”等评选活动,当选总数达100多万。


创新安徽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红色基因,也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潜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省战略、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秉持“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4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全面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安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滨湖科学城获批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系统推进,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初具雏形。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九章”量子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先后出台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型省份政策,大院大所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等系列政策,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全国推广的全创改“安徽经验”累计达到13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2021年一季度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首次突破10万件大关。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科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559家,较2013年净增6541家,居全国第10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逐渐加强,在全国率先采用“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16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24000余人次。


践行“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三严三实”重要论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安徽把学习践行“三严三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做到聆听在先、学习在先、贯彻在先,在学习践行“三严三实”中始终走在前列。


3月14日,省委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大会,强调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以“三严三实”作风为保障,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3月21日,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从4月开始,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以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三严三实”集中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自觉践行,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正气正风,在全国率先掀起“三严三实”学习教育热潮。


2015年4月,按照党中央部署,省委紧扣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主题,抓好学习教育、解决问题“两个关键”,把握从严要求、以上率下、讲求实效“三个要求”,高质量做好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四个动作”,有效解决了一批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全省上下形成自觉学习践行“三严三实”的浓厚氛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安徽坚持不懈学习践行“三严三实”,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三严三实”植根灵魂、融入血脉,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入。2016年,全省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2017年至2019年,全省先后部署开展了“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2019年至2021年,全省以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连续3年部署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打好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攻坚战、持久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了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总量达到3.9万亿元,从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在全国位次大幅跃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由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


创新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协调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9%。合肥都市圈扩容提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持续深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标全面实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获批建设,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绿色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


开放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范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开放平台能级大幅跃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明显,成功举办三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


共享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达12个、居全国第2位,入选中国好人总数1491人、居全国第1位,中国好人安徽最多。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

主播:袁方

剪辑:秀丽|审听:江淮杂志 张想想

编辑:陈珺  丁艳|复核:秀丽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百年党史潮青年

百集微纪录片《百年党史潮青年》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湖南省委...

by:喜马政在听

党史百年天天读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由共青团河北省委员会出品,共青团沧州师范...

by:河北共青团

百年党史百日读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凝聚坚定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

by:布吉党建

百年党史·青年说

《百年党史·青年说》按照点面结合、时空结合、雅俗结合的原则,在近年来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合适的故事,分为人物、事件、地区、档案四大专题,...

by:广东人民出版社

漫画百年党史.开天辟地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为“漫画百年党史”丛书卷,通过手绘漫画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的...

by:浙江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百年党史·青年说(粤语版)

《百年党史·青年说》按照点面结合、时空结合、雅俗结合的原则,在近年来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合适的故事,分为人物、事件、地区、档案四大专题,...

by:广东人民出版社

百年征程|讲给青少年的党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今天的青少年是实现第...

by:青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