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5.为什么不建议择时?

2021-07-10 18:30:0009:52 15万
声音简介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3500 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稿件名字叫为什么不建议择时?,来自于花剌子模之旅。

我不建议做择时交易,哪怕它“看上去”很容易赚钱。

择时交易符合人脑的第一直觉。

如果我们将股价走势想象成一条蜿蜒向上的绳子,那么把它拉直后,其长度一定远远大过于绳子两端原有的高度差。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在这条绳子上不断地高抛低吸、低点买高点卖,最终收益将远远大于呆板的“持股不动”策略。

如再考虑股价下跌时痛苦、上涨时的快乐,投资者有更多动机试图预测股价、踏浪前行,最理想结果就是上涨都在场、下跌全缺席。这多美妙。

然而,如费雪所说,“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如果真能做到的话。

我将以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为什么这种策略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存在危险成分。

实验中,一名被试者坐在两盏灯面前,他唯一的任务就是猜测:下一次亮的是红灯还是蓝灯?这个实验将重复多次,最后按照总的准确率给予奖励。

在实验开始前,红灯亮的概率已被设定为70%,蓝灯亮的概率为30%,但亮灯的顺序却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只要玩100次,最后一定是红灯70次、蓝灯30次,但顺序却是杂乱的。

在进行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很快就发现,红灯的概率远大于蓝灯。于是,被试者逐渐认为自己发现了游戏的模式,并认为自己能知道下一次会亮什么灯。

结果就是,被试者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红灯,偶尔才会选择蓝灯。

理论上,被试者只要一直无脑选红灯,其准确率就能达到70%,但猜猜看,被试者的最终准确率有多少?58%。

在被试者反复玩了多轮游戏后,实验者截取了靠后的100次数据,结果发现被试者的准确率只有58%,比上述无脑红灯策略低了12%。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经过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就算不知道概率分布,也能感受到二者的概率差异,但他没有选择一直选红灯,而是不断地在红灯、蓝灯之间不断切换——他试图预测下一个灯。

也就是说,得益于被试者的预测,或者说是“直觉”能力,他最终准确率足足比“无脑策略”的准确率低了12%!

实验与股票投资的相似之处

(1)在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已得知亮红灯概率远大于亮蓝灯。

这像不像我们经过深度研究后,终于得到一个结论——某某公司非常优秀,长期来看,股票价格上涨概率远大于下跌,长期看好。

(2)即便已知概率差异,被试者依然试图通过预测,把红蓝灯顺序也猜出来,以博取更高分数。

这像不像我们在得到上述重要结论的情况下,虽然坚信某股长期大概率上涨,但依然不满足于持股不动的收益,认为自己有办法识别出即将而来的下跌,提前回避,甚至高抛低吸,以博取更高收益。

(3)这是不是也像极了身边那些(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看长做短"的人? 

股价预测会更糟糕

红蓝灯实验揭示了一个诡异现象:很多时候,人类宁可沉溺在对随机性的猜测游戏上,也不愿意坚持一个长期稳定策略(虽然很乏味),以至于让结果变得糟糕。

事实上,在真实股市世界里,”被试者“的准确率可能会更加低。

毕竟,股市里面的激励更加强烈,像一个增幅器一样放大人性里的贪婪和恐惧。股市里“正确”时的奖赏更大,人更容易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预测之功;而一旦“错误”,也更容易恼怒、羞愧和恐惧,而人一旦被这些不良情绪控制,往往不惜赌上更多以为自己正名。总之,相较于上述实验,股市里的人心更难平和。

这实在有些讽刺。我们经过充分、广泛甚至是艰苦的研究,终于得到来之不易的、并认为确定性很高的洞见,但到了下场操作时,却选择短线操作、炒波段、不断预测短期价格走势,这很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终的准确率和收益都将远不如老老实实持有所来得高。这还没算上交易摩擦和资本利得税,比如美股和港股。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我们会落入这种“愚昧可笑”的境地,被随机性所戏弄而不自知呢?

“就像自然界讨厌真空一样,人类讨厌随机性”

股票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短期尤是,正如红蓝灯亮的顺序一样。但人类内嵌的心理机制却倾向于认为这里面有模式,甚至是“无可救药”地认为必定有模式和规律。

人类的大脑能够非常出色地找到和解释简单的模式,并逐渐变成一种本能冲动。在演化过程中,人类的祖先正因为习得了充分利用小样本数据总结模式和规律的本领,才得以在自然界中获得极大的优势。

自然界有很多简单的模式,比如说雷声会随闪电而来,水草丰富处如果有异响可能是有蛇等等。

但人类的这一本领却使得我们在股市里面吃尽苦头——我们会在随机的海洋里企图寻找模式和规律,即便那里根本没有模式。所以预测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冲动,贾森·茨威格称这为“预测瘾”。

但股票市场和人类过去所生存的环境有很大不同的一点是:自然界没有这么密集的随机性;而股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和随机性富集的系统。人脑经历这种高度随机性的历史还太短了。神经经济学对此已有很多讨论和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被试者被告知“灯亮的顺序其实是随机的”,他也依然会在大部分时候猜红灯的情况下,偶尔预测下一盏是蓝灯。这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人类的大脑很不善于处理随机性。

举例来说,如果实验中出现了连续15次红灯的情况的话,被试者几乎无法抑制住自己猜下一盏灯是蓝灯!——即使他知道下一盏亮蓝灯的概率其实还是只有30%而已,他也要试上一试。在那种情况下,人已经变得非常冲动和”自信“。掷硬币也常是如此。这也就是著名的“赌徒谬误”。

“知道学派”和“不知道学派”

可能有人认为上面的实验只不过是驳斥了短线操作中的择时、炒波段而已,对于那些基于整体市场景气度和宏观层面的因素而做的评估、预测和相应的“大择时”,应该还是很有道理、“很值得做的”。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CFA的体系、商学院还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颇认可“自上而下”的分析思路。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有时候被用于选行业和选股,而有时候被用于择时。这篇文章主要谈择时这方面。

霍华德马克思说他碰到的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属于“知道学派”的,而这个“学派”的人的典型特征是,认为经济、利率和市场的未来趋势对于权益投资非常重要,并且认为这些未来趋势都是可以掌握的、可知的。他们也乐于和人分享关于上述这些方面的观点,“尽管准确预测的价值本应重大到不可能有人原因无偿赠送的地步”。他们共同享有的标签是“自信”。

而“我不知道”学派的人的共同标签是“谨慎”——尤其是在面对宏观未来时。他们普遍相信"未来是不可知的,也是不需要知道的,正确的目标是抛开对未来的预测,尽最大努力做好投资”。

不建议宏观择时

我认为我们最好也加入“我不知道”学派,即使可能会因此失去“预测成功”而受到追捧的机会。

宏观因素不仅非常难预测,而且它们和特定个股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难把握。它们之间往往也不是线性关系。

可能回忆一下2019年美国国债利率下降、2020年的新冠疫情、近半年来的通胀担忧等情况,再回溯当时我们对股市整体和特定给的预判是否应验,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巴菲特等价值投资大师要让我们忽略宏观。

大多数人依据宏观判断而作出卖股票的决定,其实和公司本身及价值无关,就只是为了回避可能的下跌而已。这里会起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下跌可能根本没有发生,也可能是时机不对,而你却卖掉了。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真如所料发生了下跌,那什么时候接回来呢?

理论上说,接回股票的时机最好是其跌势停止的时刻,但这一时刻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才会清晰。投资者往往在“等股价跌得更低的时候买回的”期待中错失买回的时机。正如费雪所言:“即使空头市场真的到来,我几乎没见过有哪个投资人来得及在股票回升超越卖出价以前,买回同一只股票”。

在股市投资中,长期来看,最值得倚赖的就只有公司及其价值本身。“至于那些因为种种猜测、推论、臆想而起的恐惧或期待,只要全都一概不理就行了。”

面对随机性和复杂关系,人类止不住要寻找简单的模式、也抑制不住预测的冲动。

在头的实验里,被试者如果能承认自己无法预测下盏灯、如果能甘愿舍弃掉剩下的30%的准确率的话,他就能获得70%的准确率,而不是58%。虽然这一70%的准确率离【perfect】很远,但却是我们所能够到达的【good】。

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我们的无能,实际上反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预测能力。我们接受错误,以便能够减少错误。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我们不知道,上;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知道,病。

伏尔泰说“Perfect is the enemy of good”, 完美是美好的敌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No丿matter

非常好!

No丿matter

非常好!

风筝_dy7

不择时那在牛市顶端买入吗

asdfzxcvwsx

如果人人都是巴菲特,我觉得不需要择时;择时也不是凭感觉猜颜色

猜你喜欢
为什么为什么

本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by:猫等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为什么

hi,我是琥爷,关注我的公众号littlexiaomuma,一起感受这奇妙的世界吧~

by:琥爷奇语

什么为什么

妈妈在怀孕打架时算群殴吗?眼镜没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为什么手机可以联网?如何问一个让AI也答不出的问题?.............?

by:有声至尊宝

为什么

我想过为什么我知道那答案或许是我的幼稚对你有所隐瞒抱歉我又一次的让你再哭泣我本来可以不放你走再拥抱你...

by:华语音乐

为什么

当我放开你的手滚烫的泪肆意流落当你转身离开我翻腾的心日夜折磨别再问为什么我用沉默送你远走

by:华语音乐

你为什么不富裕

搜索微信公众号:项目研究所每天剖析一个成功项目背后的成功之道,希望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项目灵感和对各行各业最新的认知洞察,以及有条理、有逻辑的成功项目思维方式,看...

by:钱鸽的财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