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心理学》1:你的经历和你的行为

2021-09-04 12:34:4614:26 104
所属专辑:每天朗读群
声音简介
今天开始我们来讲一本 2020 年 9 月 8 号刚刚出版的新书,叫《金钱心理学:财富、贪婪和幸福的永恒教训》(The Psychology of Money: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这本书的作者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现在是合作基金会(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以前曾经是华尔街日报的金融专栏作家。



你可能听说过豪泽尔这个人。咱们精英日课专栏曾经四次引用过他的文章,隔壁“李翔知识内参”也提到过他两次。这本书的书名有点俗气,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豪泽尔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这本书里有东西。

这不是一本讲投资理财技术的书。豪泽尔的特点是他喜欢探索历史的规律,能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考察事情。豪泽尔的视角很大,会用数据讲一些宏观的东西,然后探索宏观趋势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也许能让你对投资理财的事儿有一些更根本的认识。

这一讲我们说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决定你跟金钱的关系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智力和知识。

我们先看两个真实的故事。

罗纳德·里德(Ronald Read)是个普通人。他先在加油站工作了 25 年,然后在商店里当了 17 年的清洁工。他过着平常的生活,住的小房子是三十多岁的时候花 12000 美元买的。2014 年,里德在 92 岁上去世。



他留下了 800 万美元的财产。

里德把 200 万美元留给了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剩下的 600 万美元捐献给了当地的医院和图书馆。800 万美元遗产是个什么概念呢?2014 年全美国有超过 280 万人去世,其中净财产超过 800 万美元的,只有不到 4000 人。

里德没有买彩票中大奖,也没有什么花哨的挣钱方法。他只是不断地把自己微薄的收入投入到股市中。但他并不是炒股。他买了蓝筹股。然后就一直等着。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理查德·福斯肯(Richard Fuscone),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 MBA 学位,在美林证券担任高管。40 多岁的时候,福斯肯有感于自己已经挣到太多钱,就退休了。福斯肯送给自己的退休礼物是一个18000平方英尺的大房子,其中有11个卫生间、2部电梯、2个游泳池和7个车库。这栋房子每个月光维护费用就要 9 万美元。

但是福斯肯的钱其实买不起这么大的房子,实际上他是借了很多钱。结果 2014 年的时候,福斯肯因为还不起贷款,只好将房子出售。他卖房的价格还不到买入价的 1/4。

这两个人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是运气。我们专栏多次强调,极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换一个时代和国家,里德的投资策略很可能不会这么成功……但是我估计你能相信,投资理财不全是靠运气。这可能有点像打牌,有相当的运气成分,但是也有一定的技术。

然而福斯肯的故事说明光*懂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福斯肯很懂技术,如果你有很多钱,他会是你的很好的投资顾问。可是技术对*本人的*金钱决策的作用好像并没有那么大。

现实是有很多特别聪明的人,赚了很多钱,然后像福斯肯这样很轻易地就败光了。像这样的事儿会让你质疑,投资理财是真学问吗?要是一个工程师,只要受过几年训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干活就会干得很漂亮,他不会做出特别愚蠢举动 —— 那为什么理财知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呢?

豪泽尔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金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跟心理学有关系。

按理说,你的理财决定应该只跟你的现在和未来有关:你现在有多少可以调用的钱,当前有什么投资选项,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 这些都跟你的过去没关系,对吧?

实际并非如此。投资行为跟人的过去经历很有关系,这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能影响人的心理。



第二个道理是,年轻时的经历会决定一个人对金钱的认识。

我们专栏多次讲过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最重要的认识和理念,往往是在年轻时候形成的。这里面有窗口期。

我们讲德里克·汤普森的《引爆流行》的时候说过,人对食物的偏好是在童年形成的 [1]。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口味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哪怕你后来出国了,哪怕在国外生活几十年,你还是最喜欢家乡的味道。一个人对音乐的偏好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形成的,你在高中和大学喜欢什么音乐,你一辈子都喜欢那种音乐。而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是在二三十岁形成的。

萨波斯基在《行为》这本书里也说,一个人童年时候家庭所在的阶层,决定了他感受到的生物学压力,而且这个压力对他一生的性格、行为都有影响 [2]。

豪泽尔在书中引用了 2006 年的一项研究,是一份考察了美国消费者 50 年来的金融行为的报告。这个报告发现,人在投资方面的行为,跟他年轻时代的经历非常有关系。这种行为倾向呈现出一种代际特征。

你喜欢投资股票吗?这取决于你对股市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取决于你年轻时候,股市的表现。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两条曲线说的都是一个人从 13 岁到 30 岁之间这个认知窗口期内,标准普尔指数的表现 ——



如果你是 1950 年出生的,那么在你青少年这十几年的窗口期中,整个股票市场是一点都没涨。你从来没听到过周围有谁炒股赚了大钱,媒体也不怎么关注股市。你的成长经历里根本没有股市这个东西。那你三十岁以后,会热心地买股票吗?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 1970 年出生的,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你的青年时代,你目睹股市几乎涨了 10 倍,中间只是偶有波动,基本上一直都在涨!媒体整天谈论股市,你听了很多谁谁谁炒股赚了大钱、没“上车”的人悔之不及的故事……你会更认可股票是非常好的投资。

也许你们那一代人,都会对股市有相似的观念。当然这一切只是个非常粗略的描述,哪一代都有各种各样的人,而且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构、而不是散户驱动的,而机构更理性 —— 也许股市不在乎你对它做什么,但你关心的是你的观念让你对自己做了什么。

再比如说债券,请看下面这张图,说的是美国通货膨胀率 ——



如果你是 1960 年出生的,在你的青年时代,美元贬值了 3 倍。你的直观感受是物价一直都在飞涨,你会认为把钱留在手里、存银行、包括买低风险但是低利率的债券,都是最愚蠢的行为。

可如果你是 1990 年出生的,你青年时代的通货膨胀率就很低。你根本没见过什么物价飞涨,你印象中钱很保值,你会认为买债券是个很好的选择。

那你说不对啊,这几代人只要看一看对方的数据不就知道了吗?但是那没用。这个道理是你非得亲身经历才能建立深刻的认识。这就好像你很难说服爱听戏曲的爷爷奶奶改听嘻哈一样。



在美国人眼里,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是血汗工厂,应该抵制。可是对很多中国人,特别是从农村到富士康工作的这一代青年来说,那个工作还可以啊!而他们也许无法理解年轻一代中国人,比如说 00 后,为什么不接受那样的工作。

再举个例子,彩票。美国人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钱比电影、游戏、音乐、体育、书籍加起来还多。那最爱买彩票的是什么人呢?穷人。美国人大多都不富裕,有 40% 的人拿不出来 400 美元多余的钱。那么收入最低的人,平均每户每年买彩票花多少钱呢?412 美元。

也就是说,这些最穷的家庭,是把家里最后的余钱、把原本可以用于提供安全保障的这一点钱,都拿去买彩票了。你看这有没有点去街头搏命的感觉?这就是观念的差异。

你觉得这种行为很疯狂,他们可能认为这很理性。你过的那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像什么假期出去度假旅游,对美国穷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 而彩票,却能给他们提供唯一可能的机会。换作是你,难道你不想让生活有个希望吗?你没有经历过人家的生活,就不要轻易评价别人的行为。



第三个道理是人难以迅速适应一个新事物。

往自己的退休账户里存钱,是你所能做的最简单、最合算的投资。这笔钱可以抵税,而且你往里存多少钱,你的工作单位一般还会按照一定比例给你匹配多少钱。那为什么美国人不爱存退休金呢?

因为“退休”这个事儿,在美国是个新事物。1960 年代以前的美国人几乎就没有退休的概念,绝大多数六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得继续工作。社保给的钱一开始是非常微薄的,一直到 1980 年代才给到按今天标准是 1000 美元的水平,这点钱根本不够花。真正让一个年过 65 岁的人能靠退休金生活,那是非常近期的事情。

如果整个社会观念就没有存退休金这个意识,你很难说服一个人去存退休金。

再比如大学贷款。现在美国大学生贷款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有 1/4 的美国人都还在还大学贷款,很多人到四十岁还在还大学贷款。是,上大学很重要。但是如果算经济账,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可能不够能还上贷款的程度。那为什么人们不惜代价,宁可背负高额债务也要去上大学呢?

因为大学普及是很晚才发生的事情。人们的认知之中只知道大学生厉害,不知道大学生这个身份已经贬值了。这一代人的父辈们可没有还大学贷款的经历。

那咱们想想,现在中国有许多年轻人借贷消费出了问题,有的收入很低却借了几十万,甚至导致家庭悲剧。这是不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借贷消费是个新生事物呢?面对新事物,一部分人会过于保守,该借的也不借;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失控,不该借的也借。其实是大家都没有经验。

再比如买房。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独生子女将来一个人会继承三套房。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未来房价很可能会跌,也许只有少数一线城市例外。房子将不会是你留给儿孙最好的资产。那为什么人们还是非得买房呢?

也许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经历过房价暴跌这种事儿。人们的认知之中房价就不会跌。人们没有过切肤之痛。



这一讲的启发是你不能高估讲道理的作用。学到、算到、想到都很容易,但是感受到是不一样的。仅仅听说过股灾,和在股灾中赔光了资产、不知道回家如何向妻子儿女交代,这两种感觉对人的塑造截然不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金钱心理学

花钱是每个人天天在做的事。为什么花、要花多少、值不值得?你知道自己的金钱心理吗?这本书,打破你对金钱的迷思,让你学会聪明花费。

by:三少海龙

金钱心理学

全球狂销超300万册,在美国亚马逊理财类书籍排名No.1,不辣个人也认为《金钱心理学》是近年来最具有独创性,投资理财入门级书籍之一,它独创性是在于,让我们不必从...

by:咸不辣的读书圈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

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让你重新认识金钱,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找到那个真正“站着就把钱挣了”的幸福而成功的自己。你怎样看待钱,就会得到怎样的人生...

by:朱赛龙

半缘陪读《金钱心理学》

原创陪读《金钱心理学》

by:半缘孔方半缘心

《金钱心理学》终身黑白解读

有两件事无论我们是否对他感兴趣,他一定会影响每一个人,那就是健康和金钱。这里面搞钱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独一无二,也常常让人失去理智,每个人都有见解,但往往又...

by:终身黑白

金钱龟学心理

本书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向读着们展示当代的财商心理知识通俗易懂

by:一依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