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循环:我们深信不疑的谬论

2023-07-30 20:27:5315:16 3486
声音简介

因果循环:我们深信不疑的谬论
我们由一个三角形产生了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三个角加起来等于两个直角的和,只要我们的观念不变,这个关系就放之四海皆准。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观念无法触及远隔千里的物体。这种距离的特点决定了千百种不同的偶然性,比如有两个物体,我们依靠观念看上去完全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位置的变化,它们的形态或是数量就会发生变化。
例如,把一个铁杯子放到土里埋起来似乎不会出现什么情况,但如果埋上10年,那铁杯子肯定会消失不见。因此,从一个对象产生另一个对象的现象无法从观念上判断,也无法进行逻辑推导,比如,原因和结果就只能从经验中得出。
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现象——哪怕是最简单的现象——能用我们眼前的物质加以说明,而只能凭借经验和记忆才能预料到。
相似、相反、数量等可以用观念来判断,这也是可以确定下来的对象。这些关系中有三种是一看便可以出现的,准确地说,它们是直观的,不需要理性来分析。对于事物的性质,如颜色、温度等,当差别微小时,我们便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当差别变得巨大时,我们便不需要任何的分析和研究,只凭借感官系统就能分清楚。
即便是被公认为绝对正确的几何公式,如勾股定理,也是在一般想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并不具备客观的绝对性,也没法儿给我们提供绝对安全的保障。例如,很多数学家认为,没有两条平行直线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线段。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完全平行的两条直线,即便倾斜的角度多么微小,都不能保证这个定理的真实性。
所以,我认为几何学是有严重缺点的,理由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原理是通过逻辑归纳法得来的,或者这些原理是人的主观臆断,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无论是数学家还是哲学家,都喜欢用人们感官系统的错觉来掩盖自己的谬论,并通过模棱两可的观念为观察到的现象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推理只可以用来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不能代表事实。
在任何一个对象中,我们都找不出能使我们相信的东西。当我们依靠观察和经验发现它们在某一方面的关系是不变的时候,我们总是武断地认为,在分离它们与它们的结合之间有一个神秘的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找不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事实,即便我们实验十万次,我们也难以保证第十万零一次会和前十万次发生同样的结果。
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外界或者心理中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因、一个果,但是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因果关系是要满足必要的条件的,首先是接近关系,即两者的关系密切,看似不可分割。例如,车轮在马车疾驰的过程中掉下来是因为车轴断了。车轮和车轴的关系相当密切,它们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认为车轮掉下来是因为月亮,因为两者的联系非常远,没有接近关系。
在发生碰撞的时候,一个物体的运动被认为是另一个物体作用的结果,即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当前物体运动的原因。当我们集中注意力观察这些对象的时候,我们只发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很接近,并且它的运动比另一种运动要早。但当我们穷尽思考,也无法更进一步地分析具体的事件。我们现在就把问题归结到了原因的必然性上。
众所周知,如果我们认为一个新的事物或现象产生一定有一个原因的话,那么这个原因必须从经验和观察中得到。哲学中有一个一般性原理,即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要有一个存在的原因,在一切的推理之中,人们不需要列举任何证明,往往也不需要证实,就想当然地认为一件事物存在的必然性。其实,这个假设是相当片面的。
我们所观察的一切事实都来源于对观念的比较,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关系都类似,没有一个关系可以证明“一切开始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一个存在原因”这个最初的命题。而且,这个命题是绝对无法通过理性或经验来证明的,因为我们观察的各个现象都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任何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两个现象即便一模一样,我们也无法证明它们存在必然联系,更无法证明两个前后现象的因果关系。
对此,有些哲学家认为,肯定有事物不需要原因就可以被确定。但是,也有哲学家认为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要有原因,如果不是这样,那事物就是已经存在的,而且是在宇宙产生之前就存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过,谁也无法猜想出宇宙之前的事情,而且,一个没有任何原因绝对存在的事物并不一定不存在。
另外,也有哲学家认为,原因就蕴含在结果之内。所以,每一种结果都要有一个原因作为前提。结果和原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证明了一个存在就必然有一个原因。
如果我们没有发现每个事物产生都必须有一个原因存在。那么,我们的因果并不是从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得到的,也不是通过任何逻辑推理得到的,而是通过对事物想象的观察,利用经验归纳法总结出来的。问题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经验是怎样产生那样一种原则的呢?或者说,为什么特定的原因一定会产生特定的结果呢?
当我们从原因推理到结果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些原因是真实存在的,而要确定这个原因的真实存在,只可能有两个方法,一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即知觉,二是通过其他的原因加以判断。当然,我们也必须以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其他的原因,一直连续推导下去,直到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但事实上,我们无法无限制地推导,当超出了我们感官系统所涉及的范围,推导就到此结束。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感官系统和经验在确定事实上的决定作用。我们都相信恺撒大帝是3月15日在元老院被人用匕首刺杀,这个事实我们最初是从某些历史学家口中得知的,而这些历史学家也是通过翻阅史书古籍,让这些文字和符号信息进入他们的感官系统才知道的。而最初记载这件事的人是谁呢?他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目击者,有可能是恰好在元老院打扫卫生的杂役,或者是离恺撒距离很近的同僚,抑或恰好经过元老院的某个官员或平民。总之,恺撒大帝被刺杀这个时间可以看成是一个证据从一个证据中得来。我们顺藤摸瓜,就会知道最初那个用感官系统目睹这一切的人,而目睹这个行为就属于经验的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有因果联系最初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保存在记忆中。我们如果没有记忆作为依据,我们的推理就丝毫没有真实性。
不管一个哲学家或数学家有多伟大,他都不可能在发现一条真理时就对其深信不疑,而一定会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证明,不断验证这个真理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不过,无论经过多少次的证明,这些先哲所做的无非就是进行经验和概念的积累,并且以以往的经验和观察为依据。
当商业中出现较大的账目时,人们一般不会一一计算和排查,因为庞大的工作量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得不偿失。最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到某种规律,进行因果判断,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
其实,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是来自因果判断,并且在最后都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证据和概念。大自然不仅决定了我们的呼吸和感官,还决定了我们对于事实的习惯性判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全部推理都只是从本能和习惯中得来。确切地说,我们的信念在无形中左右了我们对于因果规律的认识,而我们却不自知。假设有人向我提出问题,我就会仔细回想我脑中所记忆的那一部分内容,最后做出回答或做出判断。但是,这个判断并不一定是事实,而是被我的思维惯性所左右。
我们的感官系统只能模拟一个真实事物的幻象,虽然我们无法通过任何理论来说明物体存在的真实性,但我们却不得不在这条路上行走。就像我们并不能确定明天的太阳会不会升起,但我们依然要假设它是升起的,并在前一天晚上想好第二天起床要做的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相信事物真的存在呢?
我们可以从感官说起,当对象脱离了我们感官的感知范围时,我们就无法对这些对象产生任何概念。当对象进入这个范围时,我们就会感知到,我们并不知道感知到的是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我们的习惯却将其默认为已知。
因此,我们的感官系统产生的任何一种观念都有可能是错觉或谬误,感官也不一定能区别我们与外界的对象。通过感官系统,我们可以知道写字用的纸是在手的外面,而桌子又在纸的外面,写字间又在桌子外面,窗外的大片土地又在写字间外面。因此,我们利用感官系统对外面的世界深信不疑,但是,我们的感官系统无法决定继续存在或者独立存在的概念。
知觉中的任何内容都无法成为一个基础,以让我们推理出那些无法被感官系统发现的另一种规律。但思维永远不会停止,当我们开始思维活动时,即便思维对象已经消失,我们心中仍然留存有某些幻象。就像是一艘被船桨划动之后的船,不需要不停地划动,它才可以自动航行一段距离。显然,这个原则借助习惯的力量,让我们相信物体是持续存在的。
我们虽然认识到这是事物实际存在的假象,但我们不愿意承认,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仍然会利用假设把这些间断的知觉同实际存在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这样,观念才具有强大的力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444911282

我只能做我所能做的,剩下的交给天意。

猜你喜欢
因果不虚

遇见玉历宝钞是你好运的开始,动动手指传播一下,就可以增加你的福寿

by:因果不虚f

因果不虚

《心地观经》云: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

by:妙玉my

不可思议的因果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by:观戏道人

因果经

本专辑主要讲因果律的运作方式,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掌握趋吉避凶的钥匙,而得以离苦得乐,解除身心的烦恼"因果镜"这是作者以心眼去观察,去透视宇宙万般现象赖以维持的架构...

by:金悦13

因果经

修心读书,值得珍藏。庄圆法师讲《因果经》

by:刘证德

因果录

历史因果录

by:157322233

因果录

节目主题:因果录主播是谁:白沐瑶适合谁听:普罗大众有缘者主播的话: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by:白沐瑶JJ

让我们哭着循环一百遍-野良

最后我们哭着把爱循环一百遍最后我们笑着把痛写了一千篇最后我们悔着把想念攒了一万年

by:流行风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