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发审委审核标准和上市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1-10-13 10:10:1014:19 1358
所属专辑:投资笔记
声音简介

注册制首先在上交所科创板落地实施的具体时间是:2019年3月1日,注册制在深交所创业板落地实施的具体时间是:2020年6月12日,修订过的《证券法》已经于2020年3月1日正式生效了。《证券法》第九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注册。未经依法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具体范围、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按照该法条,3月1日以后所有企业的上市都应当采用注册制,但是具体范围和实施步骤可以由国务院规定。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拟上市企业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主流方式肯定都是注册制了。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可以更客观地分析一下核准制的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我要申明,核准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我国资本市场必经过程,我们这里只是分析数据,而不是要评判制度,也是作为对PE投资PreIpo企业的一个总结笔记。如果没有核准制把好关口,还不知道韭菜会被割成什么样子呢。

几年前经“大发审委”审核的262家企业,上市之后的表现如何?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IPO应该如何审”提供一个实证的参考。业界对IPO审核边界的讨论和争议从未停息,但以计量、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清晰结论的尚在少数。当前A股市场股票发行制度正在从试点注册制稳步向全面注册制推进,但无论是审批制、核准制还是注册制,都面临IPO“如何审”的问题。

证监会首届“大发审委”2017年9月底上任之后,过会率呈断崖式下跌——审核通过率64.12%,远低于其他阶段。这届发审委,也被称为“史上最严发审委”。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方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立军、北京大学博士曹宇莲,在《当代会计评论》上合作发表论文《核准制下IPO从严审核的代价——最严发审委的发审效果研究》(下称“论文”),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较非“大发审委”时期的过会企业,“大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企业更可能出现业绩变脸,后期市场表现也更差。

“第十七届发审委上台之初,当时有一些‘4进1’、‘零通过率’等事件陆续爆出,市场一片哗然,整个资本市场震动较大。其实何止是4进1,我印象有一天6家企业否了5家,还有1家暂缓表决。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景,可以利用数据看这一政策转向对市场到底有哪些影响,是否真如政策初衷所说能够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这是当时这几位教授写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他们认为这项研究为中国资本市场加快推行注册制提供了实证支持。逐步实现专业委员合规审核、中介机构压实责任、投资者实质判断的注册制,建立市场主导的IPO市场准入机制,摸着石头过河、试点推行注册制、 先试点再推广应当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误拒”与“误受”的两难

IPO发行审核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怎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方面,严格的IPO审核可能有助于防止劣币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严格的IPO审核又可能将有前景的企业挡在门外。如何在“误拒”和“误受”两类错误之间权衡,是制度设计的难题,也是方芳等学者决定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的原因。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之后,监管部门审核从严,新设发审监察委、提高发审委委员任职条件、实行“选人、用人、监管”三分离等办法,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2017年9月底,首届“大发审委”成立。从本届发审委开始,不再有创业板和主板发审委之分,市场将由这63名发审委委员组成的发审委称为首届“大发审委”,阵容也是“顶配”级别。

第十七届发审委由42名专职委员和21名兼职委员组成。其中,来自证监系统的委员有33人,来自部委、高校、金融机构等证监系统外的委员有30人,接近半数。

“大发审委”以监管官员作为委员主体,对发审委委员的回避制度、惩罚力度和任期长度也做了更严格的要求,提出发审委委员需对通过投票并获得IPO资格的企业承担终身追责的制度,全方位对发审委委员的行为进行监察。

在从严审核导向之下,首届“大发审委”上任以后,IPO过会率出现断崖式下跌。截至2019年1月31日首届“大发审委”卸任,共审核262家企业,通过率64.12%,远低于2017年1~9月近86.09%的过会率。

严格的IPO发行审核制度可能意在通过加强行政管制力度,抑制IPO审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寻租、腐败等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误受”概率,以期更加公平高效地为市场遴选出优秀企业。然而,这一严格的制度设计真的能实现初衷,带来更高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吗?

针对这一问题,几位学者以2015年12月至2019年1月发审委审核的企业作为初始样本,对比“大发审委”审核上市的163家企业与非“大发审委”审核上市的606家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四个清晰的结论。

业绩变脸更多,上市后股票收益率更低

“大发审委”审核的企业,上市前财务表现好但研发投入相对更低、发行费用相对更高、上市后业绩表现相对更差、上市后股票收益率相对更低,这是前述论文得出的四个结论。

通过对比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的“大发审委”和非“大发审委”时期的企业财务指标对审核通过率的影响,以及这两个时期审核通过的企业研发费用和发行费用的差异,论文发现,首先,“大发审委”在终身问责制度下,更加青睐财务表现上营业收入增长率高的低风险企业,而研发费用高、发展潜力大、未来成长性高、风险高的企业成为审核趋严的牺牲品。

其次,高风险或规模小的拟上市企业,会选择退出审核,观望发审委审核动向;而剩下来选择继续进行IPO的企业,可能会通过相关手段,增加IPO审核通过率,这带来了发行费用的增加,部分导致了“大发审委”时期IPO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再次,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发审委的风险规避行为和企业发行费用的增加,使得看起来“优秀”的企业在业绩上可能已经是“强弩之末”,上市后更容易出现业绩变脸。

论文指出,发行时间延长增加了拟发行企业的公关费用、机会成本等,结合其他文献,这可能会使得上市后大股东出现资金占用和提高现金股利等行为,带来更差的业绩和市场表现。

方芳等研究认为,“大发审委”更为严苛的审核标准和终身问责制度,可能提高发审委对过会企业的财务和盈余水平的要求,使得拟上市企业更有动机去粉饰其财务表现。另外,由于发审委更倾向审核通过低风险、低成长潜力的企业,企业上市后的业绩增长更弱。

论文作者认为:“限于样本企业上市年限短的特点,特别是‘大发审委’审核通过企业的上市年限最长也只有六个季度,无法比较上市后的长期业绩表现,本文以中短期盈利能力的变化衡量业绩变脸。”,业绩变脸指标采用的是“上市当年年末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之差”。

最后,在市场表现上,研究发现,IPO企业上市前后业绩的变化导致投资者对企业估值变化,股票的市场表现更差。

上市后10~60天的短期数据和上市后90~120天的中期数据,以及240天的长期数据,都显示“大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企业市场表现更差,“大发审委”审核标准没有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认可。

论文认为,“大发审委”在严格的审核制度下,不需要对否决的企业承担责任,但是需要对投赞同票并成功上市的企业承担终身问责。因此“大发审委”倾向减小自身风险,更青睐盈利能力强和财务风险小的企业,忽略拟上市公司的未来成长性。

在“大发审委”时期近半数申报IPO的企业被发审委否决或撤回申请,在预期不明确的条件下申报企业付出超额成本,投资者作为市场投资标的的接受者也同时付出了代价。这既是行政管理部门螺旋式渐进改革的成本,也是资本市场各利益参与主体从行政管制到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付出的学费。

“新股发行审核制度从政府主导的核准制过渡到市场主导的注册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摸着石头过河、试点推行注册制、先试点再推广应当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谈到这里,对这篇文章及其观点的介绍,已基本完成。最后来说说我的看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人常第五次会议通过,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人常第六次会议通过。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则是1990年11月26成立的上交所和12月1日开始的深交所,在我国,行政的窗口指导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中国的国情。也就是在这一特色下,带来了核准制把关宽严标准的不一,导致了企业上市的窗口期特别重要,甚至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A股历史上有过9次IPO暂停,最长的1次是2012年10月~2014年1月,空窗期长达15个月。这个阶段有很多拟上市公司发生业绩下滑,也许从此就在市场竞争中一蹶不振,而如果在当时拿到了融资,可能基本面就会发生正向利好的变化。毕竟真正拥有核心科技、非你莫属、无你不可的企业是少数,相当多的偏下传统的企业主要还是在一定区域、一定细分行业里做得还不错,但也面临着比较激烈的竞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年的滴滴和快的只要有一方的资金投入不够,那就会化身为网约出行的历史,再也不会出现在当代舞台。最后的结果是两强合并,进入资本市场,也算是一个好的结果。这一点,也正与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有一定契合——严格的审核制度和问责机制,迫使委员们或多或少地出于自身风险考虑,选择了偏保守的倾向于严格的标准,但这类企业往往上市后的成长不足。

但很多投资界的人士,也许会质疑:审核标准与企业上市以后的路径,尤其是市值波动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甚至有没有相关性,都认为值得商榷。这确实是个问题,毕竟262家企业只占到A股的6%左右,而且市值的波动也有偶发因素,也有资金驱动因素,还有突发影响,比如疫情,比如拉闸限电。做这份实证研究的都是经济学者,他们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些,但经济学的模型也确实需要从粗放到精细,从看出一点趋势的数据入手,到建立完备的体系。而且,估值本身就是个玄学,有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市场都未必能发掘好公司的价值,也同样的有那么多黑天鹅和灰犀牛,在他们真正爆雷前,市场都给了他们很高的估值。我在投资悖论中就曾经提到过,力挽狂澜的管理团队往往低调不为人知,而善于做PPT讲故事的,往往深得二级市场青睐,直到韭菜们真正被他们描绘的梦想所窒息。

有一个研究方向其实面很狭窄,但是可以挖得很深,但是需要学者们有一点献身精神——那就是研究A股历史上的所有的退市的问题企业,不包括那种被吸收合并的优质标的,只针对由于财务造假、内控失效或者业绩连续下滑等企业,从它的IPO入场那一刻开始做数据分析,比对他们的财务报表,是否都存在应收款比例高,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高,现金流紧张,比对他们的管理团队结构,学历、年龄,履历乃至婚姻状况,比对他们在IPO时候发审委或者交易所提出过哪些质疑,后来企业的回复是怎么样的。。。如此种种,肯定能够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只是怕得出出乎学术范畴以外的结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谈谈佛

让每一次的分享更有价值。

by:理的自在生活

谈谈死

纪念母亲

by:o不迁集o

谈谈亚冠

为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优秀的亚冠比赛成绩点赞!同时分析了它取得好成债的三个原因:a有底蕴,有良好的传统b今年裁判执法打压的厉练c有崔康熙指导这样一位好教练。最好...

by:有声的鹿麓

审核概论

CCAA考试审核概论教材讲解

by:梦里月燕

审核概论

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书

by:美丽道芝

审核概论

认证认可人员考试必读书!

by:牛晟

谈谈方法

勒内·笛卡尔谈谈方法全本雨中狐狸朗读版,家常读书制作。

by:旗天下

可以谈谈

「在阅读、实践与复盘中成长。」这档节目是在可妈忙于博士毕业,因而没有太多时间能拍视频的情况下诞生的。节目的随谈度与自由度比较高,更适合在通勤、独自吃饭、健身、家...

by:听友512951331

二人谈谈

二人谈谈是由两名喜剧演员:熊掌、史密斯,自制的一档漫谈类节目,每期节目都会聊聊现在大家关心的话题和分享主播们的趣事与观点。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微信添加二人站小助...

by:漫才组合二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