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学原点阅读红楼梦诗词赏析~残菊.探春(第109期)

2021-12-31 21:02:3313:29 2492
所属专辑:红楼梦诗词赏析
声音简介
残菊
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馀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这首诗出自于《红楼梦》第38回,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实际已是危机四伏。探春写的这首诗,是菊花组诗收尾之作。贾探春选题《残菊》,暗示家族将以残局收场。
《忆菊》是菊花组诗的第一首,《残菊》是最后一首,这首尾两首诗中也有暗示。
露凝霜重,秋天已将结束,小雪的节气一来,就进入了冬天。这时的菊花已经残萎——“倾欹”即歪斜倾倒,“欹”在此读作“奇”,所以说“蒂有馀香”、“枝无全叶”。“落月”和“蛩声”,寒云”和“雁阵”,虽然哀伤,却也有点悲壮——似乎也能和探春未来远嫁海外的情形相关。最后更以“再会”和“莫相思”作结,使“残菊”这样一个本来可能是凄凉无限的题目,变得有了一点安慰和希望。这和小说中所写的探春 有远见有气概有决断的个性也相一致。
《菊花诗》以《残菊》作结,“总收前题之盛”(宝钗语)。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此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首联中,“露凝霜重”表明贾府所面临的危机日渐严重,大厦已摇摇欲坠,而众人无知无觉,还在宴赏作乐。颔联 暗示了贾府没落后众人的命运。“金淡泊”、 “翠离披”,既写出了往日金翠耀眼的繁华景象,又形象地刻画出了后来的破败情形,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难怪宝玉对这几个字也要 心服口服了。这一联写菊花,已经形容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颈联转而写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 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 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这让人们想起了在《红楼梦曲·分骨肉》中探春的:“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但是明岁的菊花,已不再是今年的菊花。正如甄士隐在《好了歌注》中所唱: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生如梦,而又不是梦;戏依旧在上演,而主角却换了又换,散场后的落寞,只能由当事人独自体味。
这首诗的前六句,渐次抒写了生命力极强的菊花,现在已是一片残败的景象,透露出探春对群芳悲剧命运的冷静洞察。但是,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她面对残菊并不颓废。
在尾联中,她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她是寄希望于未来的。
《菊花诗》与《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
菊花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是宝钗、湘云偶然想起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一种诗风的艺术风格。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雪芹的朋友)的好友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清代方泼颐的《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祖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 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触筹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jiáo鹿肉都写到了王公贵人的种种乐事,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靡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和同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它是寄情寓兴的,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比如薛宝钗的“忆菊”,就明显的是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从她的“册子”上看,后来虽一度“来新梦”,但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生活。脂评说,“湘云是自爱所误”(第二十二回),也与诗中所说的“傲世”相合。林黛玉的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等,则更说得明白;我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部原稿中写她的死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脂靖本第七十九回批语),则“登
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第十三回:秦可卿停灵于会芳园登仙阁。第十五回: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从“残菊”诗看探春,可知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临别时所说的“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 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那番话罢了。
周汝昌在《红楼夺目红》中有一篇“后会有期”的短文,认为 从湘云是八十回后秩稿中女主角这个层面看,探春这首诗的尾联,以及后来柳絮词中贾宝玉续探春词中有“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甚至宝钗《忆菊》中“慰语重阳会有期”,都是“隐去一段鲜为人知的散后重逢离又再逢的意外曲折重大的情节”,认为这些都是影射“宝玉、湘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一条线索”。
注解:
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馀香:实即“余瓣”,暗喻在这个贵族之家的荫佑下成长的那些美好的女孩子。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
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红楼梦》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百合_qxj

感谢(*^_^*)

猜你喜欢
正读红楼梦|读后感|红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所以古今中外解读者无数。但是这些解读往往两极分化,或者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把人物划分成不同的阶级去解读,导致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或者...

by:温暖如雁

红楼梦四川话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

by:海大富说书汇

红楼梦新谈 吴宓红学论集

吴宓与二十世纪红学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石头记之教训红楼梦之人物典型贾宝玉之性格论紫鹃王熙凤之性格红楼梦本事辩证红楼梦善本之新刊布胡适君之《考证红...

by:明月社

俞平伯《红楼梦辨》红学奠基之作

“新红学”拓荒之作!“新红学”奠基之作!

by:懿节堂

胡适《红楼梦考证》红学开山之作

红学祖师的红学开山之作!红学世界一切“奇思妙想”的源头!

by:懿节堂

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揭秘红学史

内容简介:揭开蒙尘的历史,了却红学史上一桩公案,佐证程伟元在《红楼梦》阅读、传播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曹雪芹没能在生前将《红楼梦》定稿,令世人遗...

by:九孰

周汝昌传 | 红楼梦研究泰斗、红学专家

红楼探佚、诗文鉴赏、书法理论,他一生著述皆为阐释中华文化之大美。尽管遭遇无数坎坷,他始终没有放弃《红楼梦》研究。

by:DJ_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