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宝藏-第一章-01节 想象面前人人平等 90 后 70 岁的一天

2022-01-07 19:20:5405:49 326
所属专辑:时间的宝藏
声音简介

   一边是“人间不值得”,一边是渴望岁月静好。想要和 60 后一样的晚年,90 后怕不是在做梦?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 150 位年轻人,畅想自己“70 岁的一天”。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竟是:

   “什么? 70 岁?活不活得到还是个问题。”

   “我认为我活不到 70 岁。”

   “我会和天使生活在一起,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挂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至 2019 年年末,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 77.3 岁。此前有官方预计说,到 2030 年,国人预期平均寿命将达到 79 岁。

   但是,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能否活到 70 岁”,而在于:这一天对于 30 岁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遥远到虚无缥缈。

   好吧,万一活得到呢?

   仍有 25 人表示想象不到,或坚持自己“活不到 70 岁”而拒绝作答。其余 125 人,也许是出于对提问者的礼貌,强迫自己对遥远的这一天做出了具象化的描述。在个性问题之外,提问者设置了三个固定问题:


   一、70 岁的一天和谁在一起?在哪里?做什么?

   二、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会说什么?

   三、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会寄什么?


   先来看一下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此次调研的受访者全部是 90 后,他们多是调研人员的朋友圈熟人,而调研人员也以 90 后为主。为了有参照系,我们也邀请了少数其他年龄段的人。最后得到的有效参与者有 125人,按年龄段划分如下:

   天命组 60 后(49~58 岁)5 人,占比 4%;

   不惑组 70 后(39~48 岁)3 人,占比 2.4%;

   而立组 80 后(29~38 岁)19 人,占比 15.2%;

   早熟组 90 后(19~28 岁)94 人,占比 75.2%;

   好学组 00 后(9~18 岁)4 人,占比 3.2%。

   再来看下受访者给出的答案:


   70 岁住在哪儿?

   28 人未明确居住地或无法从其描述中判断出居住地。其

余 97 人中,92 人描述的是居家养老的场景,仅 1 人认为自己

会住在养老院,1 人在医院的病床上,1 人在寺庙出家,2 人

想要在旅途中度过余生。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老人住养老院的比例也很难超过 5%。我们这次小范围的调研中,希望居家养老的比例为 92/97=94.8%,居然完美拟合发达国家的数据。


   居家养老的 92 人中,有 5 人明确表示要有一个院子,3人想住在山里,2 人想住在海边。当然,我们也祝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70 岁谁陪你?

   8 人明确表示 70 岁时会是独自一人生活,44 人未提到陪伴或情感寄托。余下 73 人中,26 人想要有伴侣陪在身边,14人提到其他家人,9 人提到孙辈,17 人提到朋友,10 人想要养宠物,各有 1 人提到同事、学生。另外,有 2 人想象会有

仆人伺候,1 人想要阳光、沙滩、美女相伴。

   还有几个有趣的点:

   1.9 个提到孙辈的人中,2 人是 60 后,占该年龄段的40%,余下 7 人全部是 90 后,占该年龄段的 7/94=7.4%。有一点出乎意料,毕竟,很多时候 90 后会被贴上“自私自利不婚不育”的标签。当然,这个统计结果,也可能是因为 90 后

占受访者的基数比较大。

   2.幸福的晚年,除了健康和财富,情感陪伴和精神寄托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传统亲朋好友的陪伴外,我们发现了两种另辟蹊径的形式:2 人想要修禅礼佛,与佛祖相伴;1 人表示有游戏就很满足,因为游戏是他的命根子。


   70 岁在干啥?

   除了“吃饭睡觉”这类维持生命体征必需的活动外,被提到最多的单项依次是:

   看书:21 人;

   旅游:19 人;

   散步:14 人;

   运动锻炼:13 人(其中 2 人是重度爬山爱好者);

   还有 13 人提到要自己做饭(其中 1 人要写一本食谱作为传家宝)。


   有 17 人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中 7 人工作、2 人种地、3 人学习、3 人写作、2 人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有 78 人忙于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其中出场率最高的是:

   种花:10 人;

   喝茶:9 人;

   打游戏:8 人(其中 1 人在疯狂打游戏);

   聚会:7 人;

   聊天:6 人;

   广场舞:5 人;

   棋牌类:5 人;

   种菜:4 人;

   看电影:3 人;

   听音乐:3 人;

   另有一位 30 岁的女性律师打算组建一支摇滚乐队,一位23 岁的桥梁工程师想要自己养蜂喝蜜。

   只有 1 人提到要看电视。

   另有 3 位财迷朋友:2 人忙着投资赚钱,1 人到处收房租。


   对 70 岁的自己说什么?

   排除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以及审题不清的 16 位受访者,余下的 109 人:

   37 人为自己送上祝福和鼓励;

   37 人给了如何度过幸福晚年的建议;

   9 人列了自己 70 岁时要做的事;

   5 人希望 70 岁时回首往事,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1 人有些伤感,想尽快走完自己的一生;

   10 人感谢自己辛劳一生、努力活到 70 岁;

   仅有 1 人想要对自己的伴侣说一声“谢谢”。

   还有 9 个典型没话找话说的朋友,他们的留言是这个画风:“我还活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没想到能活这么久啊”……


   给 70 岁的自己寄什么?

   101 人写了要寄送的东西:

   21 人寄照片;

   15 人寄出的物品显示了对健康年轻态的渴望;

   10 人寄送财富(现金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7 人寄日记;

   6 人寄书;

   5 人寄了亲友的信物;

   4 人寄信件;

   3 人寄食物;

   2 人寄时光穿梭机;

   2 人寄电子资料;

   2 人寄活体快递:1 个寄了一只狗,1 个寄了迪丽热巴。

   24 样物品仅被提到 1 次:

   有些平平无奇,比如衣服、沙发、吉他、茶杯等;

   有的令人动容,比如“老婆见我第一面时候的笑容”;

   有的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比如一只机甲、全套任天

堂系列产品;

   有些人提前想好了与世界告别的方式:送自己一瓶敌敌

畏、一艘投水用的船、一口棺材;

   还有 1 位年轻人未雨绸缪,担心老了物资匮乏,想把现

在用不到的东西都寄过去。


   各年龄段有何特点?

   好学组 00 后为最佳励志鸡血组。本次调研,唯一一位提到希望 70 岁完成阶层跃迁的选手,就出自这个组。还有一个10 岁的小姑娘,贡献了本次最佳励志答案:

   “最近我正在看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书中写道:世上分人,第一种是自燃型的人,第二种是接近火源就能被点燃的人,第三种是即使火也燃烧不了的不燃型的人。读到这里,我便问起了我自己:你属于哪种人?我毫不犹豫地告诉自己:我会是第一种自燃型的人!所以,70 岁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辛勤地工作。”

   对未来抱有最多梦想的也是来自这个组。

   90 后·早熟组,竟然是岁月静好派。这一组人数最多,但答案多有雷同,下列词云大致能反映整体情况:


90 后脑海中“70 岁的一天”


   而立组 80 后和 90 后大致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有人提出了“组团养老”的设想。

   不惑组 70 后,样本太小,仅 3 人,略过不谈。

   天命组 60 后,虽然受访人数也很少,5 人,但看他们的答案,可以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特质。这个年龄段的人,正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相较于 80、90 后空泛的喝茶聊天聚会旅游,他们描绘的 70 岁的生活,更加实际。

   总体来说,除了 00 后,其他各年龄段对“70 岁的一天”的描述没有显著差异,毕竟想象面前人人平等,而现实的差别是:60 后即将过上种花养草、喝茶聊天的退休生活,90 后不可避免地为可能的经济下行,以及已经如此迫近的老龄化社会而焦虑。

   好在,90 后似乎自有 90 后的法宝。从我们对各代人的特征观察来看,90 后年轻人属于从小被“黑”到大的一代,成年后,这一届年轻人 get 到一个迥异于其他年龄段的技能——“自黑”。油腻秃顶、空巢老人、焦虑、丧、佛系,这些“自黑”大旗竟然都是 90 后先扛了起来。

   一边把“人间不值得”挂在嘴边,一边畅想着“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这就是 90 后。

   特别清醒的,亦有之。比如,有一位这样和我们说道:

“尽管在岁月静好中退休养老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了,可是又怎样?怎样都是愉快的一天!”

   以下,我们选了 19 个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与大家分享。除了个别标点符号外,笔者并未改动被访问者的原话:


   1.28 岁,女,影视从业者

   希望在一个通风透气、充满阳光的小庭院里,和当时最爱的人在一起(估计到那时候,还是不会停止恋爱的)。起床,叫醒老头子,做早饭,一起吃饭,手牵手说说话,在院子里逛一逛,打理打理花草,斗斗嘴,做晚饭,牵手听着蛙

鸣看月亮。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这一生,辛苦你了,希望你现在还会撒娇。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每个爱过的人留下的信物,不要忘了他们哦。


   2.28 岁,女,编辑

   70 岁的时候,在上海,和爱的人在一起,有各个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见面,一起搞搞事情。如果有儿女的话,希望能偶尔来看看我。我会经营一家社区面包店,朋友们常来喝喝茶、吃吃点心。在面包店里开个小课堂,希望我们这些老伙伴们还能发挥余热,给附近社区的小朋友们开一些小课堂。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 感谢你,努力活到 70 岁。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张今年拍的一家四口的全家福。


   3.35 岁,中学教师夫妇

   两人一起到东郊森林公园散散步、坐一坐,回家吃午饭、小憩,下午喝喝茶、看看书。在有自理能力的前提下,不考虑住养老院。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健康是福(男);永远保持童心(女)。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束美丽的花(女);一本爱看的书(男)。


   4.30 岁,男,高校教师

   70 岁时希望在杭州定居,和爱人一起做饭、看书、散步、听音乐。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 70 岁之前的每一天成就了现在的你。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张现在的自拍照。


   5.18 岁,女,大一新生

   70 岁的我,应该和爸妈(那时候 108 岁)姐姐(80 岁)住在华尔街,我会是和普拉达女王一样的人物,早晨起床(先给自己打个气,每天只吃一粒米),沐浴着晨光喝一杯咖啡,开车去见我的好友,买各种大牌衣服,看秀,吃好吃的东西。这个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或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别墅里,过安静的生活,也挺好的。


   6.54 岁,男,工程师

   趁着最近一段时间休假,正在老家翻新旧房子。退休了和老婆回来住,种点蔬菜,养养花,再养只小狗,定期去看看两个女儿和她们的孩子。会选择一些地方(国内的和国外的)去旅游。当然我自己在老家会打打小纸牌或小麻将(嘿嘿)。70 岁后应该是与世无争、平淡悠闲的、老顽童式的生活。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再活 70 年。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双名牌运动鞋(继续锻炼身体)。


   7.46 岁,男,建筑工人

   70 岁在老家,6 点起床,种地。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 我还活着。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健康祝福。


   8.35 岁,男,创业者

   70 岁的时候和老婆在一起,在山里写作。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人生才刚刚开始。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照片。


   9.51 岁,男,中小企业主

   70 岁的时候,应该在公司上班,和未来接班团队在一起。看他们的工作计划,看日报、月报、年报,各个现场转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会,留一半的时间给自己到依山傍水的城镇去享受大自然,包括美食。让回忆慢慢成书……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我要在梦幻中安逸地老去!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年少时的信件。


   10.23 岁,女,市场运营

   70 岁的时候,不确定会在哪里,我觉得应该是在一个很安逸很舒服的地方,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经常聚会开 Party。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一直开心。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套特别漂亮的衣服。


   11.35 岁,男,政府机构

   70 岁,在中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起床晨练,看书上网,午饭,出门访友,晚上看看新闻,休息。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好好面对每一天。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本书。


   12.27 岁,男,工程师

   70 岁的一天,应该和爱的人在一起,在哪里就随缘了。

自然醒,洗漱完,吃饭,做些简单但是有意义的事情,饱满一天,不饱满就发呆,找人聊天。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努力活到 70 吧。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封信。


   13.29 岁,男,创业者

   那时的我应该还是一个“老粉红”,应该还在中国,不确定是不是上海。有想过无牵无挂地移民,但现在觉得无论中国怎么样,我都会参与它的发展,继承它的传统。70 岁普通的一天,应该是和老伴儿一起度过的,如果够幸运的话。估计自然醒是早上 6 点多了,买点豆浆大饼给家人,遛达一会儿再回家。由于惜命怕死,应该不会继续剧烈运动,网络应该还是离不开的,生活的主题应该是两人共同的爱好或者玩乐。可能的选项有桌游棋类益智,花草和猫咪,看书,玩游戏。晚上早点睡。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保命要紧。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那时候可能缺钱吧,但是也不知道现在什么东西那时候值钱。 那么就寄一些塑封保存的照片之类的吧,记录下现在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活,因为可能有动乱或者灾害或者自己粗心丢了一些东西,也许老了想再看看。


   14.30 岁,男,研发工程师

   70 岁,也许会在上海,也许一个人,也许和相爱的她在一起。起的时候很早,出去遛个狗,回来做个早饭,亲一下老婆,一起吃早饭,出去买菜,逛集市,看到商场有促销就逗留看个热闹,在外面吃个午饭或者在家做,下午出去徒步,

或者约好友去咖啡馆,晚上回家看电影。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老婆见我第一面的时候的笑容。


   15.27 岁,女,企业职员

   70 岁和另一半在一起,生活在苏州。早起散步逛逛公园,做做午饭,下午和朋友喝喝茶看看书聊聊天,做晚饭,散步唠嗑。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过好当下,珍惜每天的日子。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年轻时的相片。


   16.27 岁,男,码农

   70 岁,希望可以在海边或山间的小屋里,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吃吃饭看看书,怎么开心怎么来。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have a good day。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寄一句话:别留遗憾。


   17.28 岁,女,程序员

   70 岁,和天使生活在一起,因为可能已经挂了。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好好待着吧。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82 年拉菲。


   18.25 岁,男,金融分析师

   70 岁的一天,在瑞士,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看太阳,聊天。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感谢你的奋斗。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片银杏叶。


   19.28 岁,女,财务

   70 岁,在无锡,和家人在一起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一日三餐,晨暮日常。

   对 70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要好好活着。

   给 70 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只狗。


   在这个调查做完一周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一些年轻人在冷静之后,开始换位思考。

   比如,有一位受访者回头找我们说:“可能我们和老年人之间,相互都是不可理喻的吧。”为什么呢?我们很好奇。于是,她说了一个细节:

   “比如,那一天,我和我妈一起去买菜,出门都很开心。我看有卖新鲜的韭薹,很想吃。一想这对肠胃挺好,我妈多年老胃病,吃这个也挺不错。结果她非拦着不让买。我以为她嫌贵,就说我付钱买没关系,她就此生气了,回家路上半天不理我。我以为过一阵就没事了,但快到家的时候,她突然发起脾气来,我实在是莫名其妙。第二天我才知道,她不想买韭薹是因为嚼不动,而不是嫌贵。我把对老年人‘抠搜’的标签摁在了她身上,这大概让她很难过吧。在路上发脾气是因为我走路步速太快,她跟我一起走很累很着急,所以生气了。如果我从她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可能问题就会不一样,

毕竟,将来我也要老的。”

   这个反馈让我们理解到一个之前并未显现的道理——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老年。所以,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认知,诸如“轻信、固执、不可理喻”,大概属于一种刻板印象。

   包括“弱小”,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偏见所裹挟。

   过去,类似刻板印象并不会被凸显,但在超老龄社会,当 3 个人中就有 1 个是老年人时,刻板印象恐怕就要引发更多的代际冲突。

   笔者再回看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在本次调查的回答中,“吃美食”“看书”“环游世界”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仔细一想:对于大多数老人的牙齿、视力以及疏松的骨质来说,这些事是很难毫不费力去“享受”

的。旅游更是一件需要时刻注意安全的事。

   心力、智力和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所以,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够格外清醒地迎接自己的退休生活。在本次调查中,很多年轻人想要和爱人、子女一起走完余生,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种简单朴素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奢侈——我国有大约 1000 万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他们在变老的过程中,将逐渐忘记自己 60 岁、40 岁、20 岁时发生的事,最后只留下婴孩时期的记忆。

   在日本,被称为“富裕一代”的 1945~1949 年生人,不少已面临破产危机——刚退休不久的日本老人,不仅要供养长寿的高龄父母,还要为在经济低谷期无法找到工作的“啃老子女”提供经济支持。2018 年 4 月,日本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发布一项调查说,在退休前的 50~64 岁正式员工中,约 80% 的日本人希望在退休后“继续工作”。       但是,在我们的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认为,退休就意味着不必工作,只有 2 个人提到自己会继续工作下去。与此同时,几乎没有人考虑过,目前习惯“月光”的经济现实,是否能支撑那么美好的晚年想象。

   好在,想象面前人人平等。想到这一点,又稍稍愉快了起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时间的宝藏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60岁及以上者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已接近中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超过...

by:华夏基金

松岭宝藏

莲花生大师亲授空行母益西措嘉之宝藏口诀

by:小桃子和小香蕉

松岭宝藏

《松岭宝藏》是莲师于九世纪驻留藏地时,所授伏藏教法第三部,其开示对象是较有经验的修行者,强调见地以及有缘念与无缘念此两种禅修的合一。是三部合集中指导内容最为细腻...

by:明恩学苑

宝藏之谜

【内容简介】宝藏——它的价值是两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费用;悬疑——它为什么隐藏在一系列的神秘地方;历史——大明朝的建文帝在对抗燕王的战争中,他的第二套计划是什么...

by:朱小伊

育儿宝藏

节目主题:育儿知识分享主播是谁:空空女适合谁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育儿达人、家庭教育执行者主播的话:有我陪伴,育儿路上不孤单!家有萌娃,与其成长。有欢乐...

by:空空女_北辰

挣钱宝藏

一部良心作品!免费哦!!!小说情节跌岩起伏,小说角色活灵活现,紧扣事件脉搏,高品质音频!!绝对震撼您的心灵。欢迎您的关注和订阅。。如果喜欢请给作品点赞,点赞,点...

by:晓侠在线

宝藏小说

这里面是一些不同的小说(但非原创)

by:椿娜

宝藏之谜

孙殿英打开慈禧陵墓之时,那慈禧竟然还有心跳和呼吸。而我得到的这张一号法币,可能隐藏着东陵宝藏的秘密

by:耳朵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