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节:魏国的“回光返照”

2023-11-29 21:48:5220:49 479
声音简介

理论上在秦国一支独大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诸侯都是没有实力和秦国单独PK的。秦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土足够大,且粮食、人口潜力巨大的平原区最多,渭河平原、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洛阳盆地、太原盆地、川西平原、江汉平原、汉中盆地、洞庭湖平原、。。。。。可以说,天下半数的产粮区都归属了秦国;二是秦国的“耕、战”政策,执行的是最到位的。就资源的利用率和权利的集中度来说,秦国都是最高的,也就是说,秦国本身就是一台高效率的战争机器。这点甚至后世的任何朝代都难以望其顶背。只不过这种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耕战”体系,用来打天下固然可怕,但用来坐天下却是问题多多(弦崩的太紧了,容易断),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后来的汉帝国吸取教训,用儒、道两学来平衡社会结构,并由此建立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价值观。  既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对抗秦国,那么诸侯们唯一翻盘的可能性就是联合起来了。如果集中山东诸国的全部力量,还是可以从实力上压倒秦国的。就象长平之战,如果其他诸侯肯向赵国提供后勤补给,以赵国的战力和地形之利,完全可以在上党与秦国周旋到底,而不至于和秦国硬碰硬。只不过相比于高度集中的秦国,各怀心腹事的诸侯们,虽然都意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但秦国谁出头就先打谁的威胁,大多数时候都还是愿意看着别人去和秦国死拼。即使能够“合纵”抗秦,这种松散的联盟亦无法持久,往往一场战役之后,无论胜负都宣告解体了。  在秦国已经渗透到大梁西郊时,魏国终于有了国之将亡的感觉了。因为秦人这次是步步为营的将控制区延伸过来,而不是越地远征。如果让秦人站稳了脚跟,就算大梁城能够坚持个三、五年,被攻破也是迟早的事。所以魏国决心做一会盟主,挑头合纵,以抗强秦。想合纵的话,首先要给你的合作伙伴以信心,或者说能够有一个统帅,有过战胜秦军的经验。这个人选,当然非信陵君莫属了。虽然信陵君由于之前的犯上行为避祸于赵国,但并没有背叛魏国,他所需要的无非是一个安全保证罢了。现在的形势,魏国已经决心将国运交给信陵君去打理了,上任魏军以及联军主帅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不过这次合纵联盟中,并没有集中全部的山东诸侯。同样被秦国直接打压的韩、赵两国的加入,自不在话下。而之前在解邯郸之围中,已经主动出击过的楚中,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至于说燕、齐两国,就有些问题了。  自从秦国决心从变化形势多样的“合纵边横”游戏中脱身,执行目标明确的“远交近攻”战略后,地处中央之国最东部的齐国就一直是秦国战略盟友。秦国对于这个盟友的要求就是,并不一定需要你出手相助,但最起码要保持中立。而齐国也很满足于这种状态,尤其是秦国的那块飞地“陶”,从此再也不会以齐国为扩张方向了。从战略上来说,这种做法当然是非常缺乏远见的。只是面对纷杂的国际形势,能够“安全”的躲在后面,静观形势之变,这种诱惑不是谁都能挡得住的。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赵国独自抗秦,还是魏国此次的合纵攻秦,齐国都摆出了一付事不关己的态度。至于说燕国,他们则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暂时还没有恢复元气,所以也没有参与此次联盟。也许会有人感到奇怪,现在大家共同的敌人就是秦国,而从地缘格局上来看,秦国现在无论如何也不会和燕国发生正面冲突,然后是燕国的北境被东胡所攻破了?事实并非如此,燕国的这次其实败于赵国之手,不过起因却还是因为秦国。这个世界上雪中送炭的少,落井下石的却也总是有。在坐山观虎斗,并得知赵国的四十万精锐尽陷于长平之后,燕国感到自己向南扩张的机会终于到来了。问题燕国的动作还是有点慢(或者说观察的时间长了点),并不是在赵国新败于长平之时丢这块石头,而是在邯郸围被解之后伐赵(前251年)。当然,这个时候的赵国仍然面对秦国的巨大压力和蚕食,但已经可以稳住阵脚的,因此燕国的这次南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燕国希望在赵国临死之前也分一杯羹也并不为过。毕竟秦国一旦灭了赵国,接下来就会与燕国发生直接的地缘冲突了。能够在此之前为自己多获取些缓冲之地,也算是务实的打算。只不过燕国对于形势的判断,还是不够精确。出击的时机不是最好(索性和秦军联手,倒也能达成目的)是一方面,对于赵国的战争潜力也存在误判。要知道,赵国虽然在南线遭遇了惨败,但在北线还有数十万用了防御匈奴的军队。即使邯郸有失,赵国也还是有能力向北退却,以滹沱河为防线和秦国继续周旋下去。即使是这块中山国故地再失,赵国也还有机会退守“北三郡”(后来也的确如此),也就是说,赵国并没有那么容易亡。这块石头除了引火烧身以外,并没有太大意义,即使赵国因为燕国下的这块石头而支撑不下去的话,难道面对更为强大的秦国,燕国就更加有机会了?除掉燕国和齐国,这两个并没有直接与秦国接壤的国家,现在信陵君可以统帅的有四国联军了。不对,其实是五国联军,因为鲁国并不是最后一个最灭掉的二流诸侯,还有一个不倒翁式的国家:卫国也加入了这次合纵攻秦的行动中。虽然以卫国现在的体量来说,已经基本可以归入城市国家的行列了。也许有人会感到遗憾,觉得少了燕、齐两个国家,联盟的力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其实并非如此,一个联盟的战力如何,与成员数量并非总是成正比的,与其吸收一些貌合神离的成员,不如将能够同仇敌忾国家团结在一起。想想如果有齐国这样的不坚定分子加入,那么无论是进攻或防守,齐国所负责的那个方向,很有可能会被秦国通过政治手段攻破,从而导致整个军事行动失败,会有多可怕。  现在的局面,无论是三晋,还是楚国,都与秦国的控制区大面积的相接了,根本无法象燕、齐两国那样,还能抱着偏安的想法。而从四国相加的综合实力上来说,并不比秦国差,真能四国同心的话,赢面还是挺大的。在具体的战役中,统帅的个人威望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就象在这次合纵中,信陵君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用他曾经大胜秦军的经历,来团结联军,使他们的战力能够发挥到最大。当日赵王用赵括也是看中了赵家曾经在阙与主动出击,大胜秦军的经历。不过那时的局面,并不适合赵军出击决战,更何况已经被秦军料敌在先,并进行相应的部署了。而现在,从战略上来看,秦国虽然沿河、济两水,向东切割取得不了少战果,甚至已经蚕食到了中原腹地的大梁之西,但这也让秦国这个突出部暴露在三晋的战略包围之中。从防御的角度看,秦国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秦国能够继续通过外交手段,离间三晋,集中力量攻击一国,那还是有绝对优势的。不过现在,对手们已经重新联合在一起了,并且联合的比以往更紧密。  最终的结果是,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与秦军决战,并大败秦军。对于联盟一边来说,要的并不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他们需要的是秦国退守到大家都有安全感的战略平衡线。因此这次攻击,并没有就此终止,而是将秦国压缩至函谷关才算结束。也许乘胜追击,一举攻破函谷关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这就是四塞之地的优势所在。即使不能总是在攻击行动中得手,但在防御中却总是能够拖垮对手(打架也是这样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你的抗击打能力)。山东诸侯合纵攻秦,打到函谷关下也不是第一次了,结果基本都是无功而返,这一次也不例外。相比集权管理的秦国来说,联盟在时间上并不占优势。或者说联盟的时间越长,之间出现裂痕或被离间的可能性就越大。除非这个联盟之中,有一个成员有着绝对的实力和领导力。而现在,魏、赵、韩、楚联盟显然不是这种情况,因此能够将秦国逐出华北平原,逼退至函谷关,也算是完成任务了。而在这次攻秦的同时,赵国在西线刚刚被秦国吞并的晋阳城,也乘势脱离了秦国的控制。    从信陵君窃符救赵(前257年),到这次五国合纵击秦(前247年),魏国算是迎来了一个政治高潮。两次战役的胜利,似乎让魏国看到了中兴的迹象。但实际上,秦国的战略优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说信陵君被历史推到了前面,成为了魏国乃至山东诸侯抵抗秦国的希望,那么接下来的的秦国也将迎来一位战国的终结者:秦始皇。魏国的这次小高潮,如果按照传统史学的观点,不如认为是“信陵君”个人的政治高峰。似乎是因为这个“英雄”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扭转了关东诸侯一味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过这个小高潮对于魏国来说,不如说是一次“回光返照”。在信陵君死后十八年(前225年),魏国终于还是亡于秦国之手了。这个时间顺序,让我们感觉到魏国的生死的确是系于信陵君一身,亦或信陵君如果活的长一点,魏国的国运也能够长一些。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信陵君救赵成功的大背景我们已经交待过了,秦国刚刚打完了一场战国史上最为艰苦的消耗战,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本身就有些强弩之末的感觉了。秦国的政治家也并非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长平之战后,并没有立即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邯郸。如果不是后来秦、赵双方谈判破裂,秦军也没有这么快就打响邯郸战役。所以说,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典时期的国家对抗,最终打的都是一场后勤战。你的资源和补给能力,能够决定你是否能在长期对抗中,占据优势,这也就是所谓的“战略优势”。  如果从潜力和制度来说,秦国的战争恢复能力无疑是诸侯中最强的。不过秦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需要对更高的效率,已快点结束中央之国的分裂局面。在诸多提高效率的方式中,有一种改变是最具战略眼光的,就是通过人力适当的改变地理环境,以提高生存质量和生产力,而这其中,“治水”又是最主要的方式。当年的大禹治水,以及魏、赵、齐等国在黄河下游修建大坝的行为,都可以归为此类。而地处黄河中游的秦国,相比于华北平原的诸候们,受到水患的机率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如何处理水利方面的问题,也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过这并不代表秦国就不需要和“水”打交道了。因为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你需要有一些辅助的水利工程,以让那些流淌在天然河道中的水,均匀的覆盖在平原之上,为秦国的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在历史上,秦国分别在他的两大粮仓: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前者就是我们前面已经解读过的“都江堰”工程;而后者则是我们即将要解读的“郑国渠”。这两项工程对于秦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秦国的粮食产量保守的估计也就此翻了一倍。如果我们把都江堰修筑的时间和郑国渠开建的时间,与信陵君两次战胜秦军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关联,两项伟大工程的建设时间恰恰都是在那两次战役之后的第二年。而秦国的战略重心由在前线的攻城略地,转到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粮食产量,进而提升国力上,可以说是从长平之战中所得到的另一个收获。正是通过长平之战,让秦国真正看清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是粮食不足,赵国也不会冒然出击)。鉴于在今后的征服过程中,类似的大规模攻坚战还会有很多次,秦国需要事先作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实属明智之举。  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都江堰工程的修筑,更多的是有蜀国当年打下的基础,以及利用了当地人才的原因。而关中“郑国渠”的修筑过程,就要曲折的多了。这项秦国国内的工程,甚至牵扯到了国际政治,并将韩国给卷了进来。而这一切,都要从秦始皇登基(前246年)那年说起。


图片

郑国渠示意图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成语叫作“饮鸩止渴”。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每次看到这句成语来,就会想到韩国和郑国。注意了,这里所说的韩国,不是现在的“大韩民国”,而是二千多年前位列战国七雄的“韩国”;而这个郑国也不是曾经在战国初期“小霸”过的郑国,而是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  就韩国的地缘条件来说,算是战国七雄中最差的,可以说稍不留神就被周边的大国吞并了。我至今记得年少时看过的一个电视局中的情节,里面的韩王经常仰天长叹:韩国的天实在是太小了。其实韩国的天地小,只是一个问题,最关键的是他的位置实在是太居中了。正好处在秦人西出黄土高原的通道之上。因此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韩国人在外交之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所想出的,最为“强大”的招术,就是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去游说秦国修建一条连接泾、洛两水,能够灌溉关中平原东部的水渠。这项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昨天所提到的“郑国渠”。  韩国人之所以会想到去帮助秦国解决农业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向秦国示好。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韩国人所想的,就是用这一项布耗日持久的大型工程,拖住秦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让秦国暂时无力向东扩张。而对于现在的秦国来说,在经历过十多年的密集战争后,也的确耗费了大量的储备资源,需要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提高农业效率上来了。郑国为关中平原设计的灌溉方案,无疑是非常有诱惑的。因为关中平原虽然有渭水东西穿越。但渭水的位置注定是在关中平原的最低处(否则那些支流也汇不进去),而整个关中平原,其实是由沿渭水两段向南北延伸的大片阶梯状平原构成的,也就是所谓“台地”(当地渭之“原”)。这种地形使得水量最大,海拔最低的渭水,并不能够引水润泽整个关中平原。  郑国所设计的方案是在渭水的两在支流泾水和洛水之间,沿关中平原北缘的高地挖通一条干渠。相当于在此克隆一段“渭水”,截流一部分本该直接流入渭水的泾水,经由郑国渠,注入洛水(初时洛水直接流入黄河,后来黄河改道就成为了渭水支流了)。这样做的诱人之处在于,郑国渠的地势较高,可以沿干渠向南修筑支渠,依靠自然落差均匀的灌溉渭水以北,泾、洛两水之间的土地。而在丰水季节,郑国渠还可以起到一定分流的作用,降低渭河水泛滥的危险。  由于郑国渠能够让关中平原的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进而提升粮食产量。正希望提高农业效率的秦国,自然也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开始了这项工程。这一年正是秦始皇登基的那一年(前246年)。从韩国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疲秦之计,而从秦国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条提升国力的好方案。后世之人,大多认为韩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到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但站在韩国的角度看,这也的确为他们多获得了几年生机。因为以秦国当时的情况,如果要马上开启统一六国之战,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需要时间来进行新的战力储备。不过如果秦国要想灭掉现在的韩国,获得一个东进的支撑点还是很容易的。也许韩国还能够指望在遭受秦国进攻时,得到其他诸侯,特别是三晋的支援。但现实情况是,在遭遇秦国这么多年的攻击后,韩国的资源(特别是人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消耗。控制区也已经被压缩掉了一半。很有可能在秦军的第一波进攻中就亡国了(韩国没有赵国那样的战略纵深,真要是国都被攻破,就等于完了)。  不管怎么说,韩国这次“饮鸩止渴”的举动,最多也就是为韩国多争取了几年时间。而郑国渠的修建,却加速了秦国统一整个中央之国的进程。也正因为如此,秦国在发现郑国修渠的动机不良后,却仍然让他继续完全这项工程。用郑国当时为自己辩解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最终,秦国花了十年时间修成了郑国渠(前236年),其所灌溉的区域,粮食产量也由此翻了数倍。而渠成之后的第三年(前233年)。已经感到将要迎灭顶之灾的韩王只能祭出最后的法宝,向秦国称臣,并将战国最为著名的法家,韩国贵族:韩非(子)送到秦国,希望他能够在政治上影响秦国,给韩国留一口气。不过已经准备用中央集权的体制统一中央之国的秦始皇,显然并不会走当年周人的老路。三年之后(前230年),韩国成为了秦国统一道路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尽管郑国渠道在秦国的统一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他的历史影响力和知名度却不如同一时期的“都江堰”工程。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因为二者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有大的分别,而在于二者在设计上的区别,决定了他们在后世的命运。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明天我们会继续解读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平说战国|魏国霸权

平说战国第二部,承接第一部《三家分晋》,以首先强大起来的魏国为主线,介绍魏国的兴衰。涵盖时代,从魏文侯即位、河西开始到马陵之战,魏国丧失霸权这近百年的历史。三家...

by:平说平论

2022二建建筑魏国安精讲班

添加微信:ZMXT1224免费获取课程、讲义及相关资料

by:芝麻助考

2022二建建筑精讲班魏国安

+薇信:2532866676领取更多免费视频课程及讲义

by:2532866676

一级建造师-建筑-魏国安

如果音频内容太多,来不及记笔记。可以添加老师Weixin:18039213103,免费领取讲义和查看相关视频。【重要通知】:新思维一级建造师培训火爆招生中...

by:建匠新思维网络课堂

2021一建建筑基础直播班魏国安

薇信:2532866676欢迎领取更多课程资料高清视频讲义题

by:注册一级建造师

2023年二建建筑-基础精讲班-魏国安

2023年二建建筑实物精讲课程15次课,浓缩了整本书所有考点,助力一次通关。

by:CONFUSION

【魏国安】2021年二建建筑实务精讲

2021二建建筑口诀http://m.ximalaya.com/quanzi/dongtai/808051482021二建建筑思维导图http://m.xima...

by:一枚建造师

【一建建筑】精讲强化班-魏国安

欢迎订阅考证必备:【一建建筑】精讲强化班-魏国安

by:自由考证

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本文原名:三国狂士楚歌汉末名士祢衡,擅辩才,敏于文,年仅二十就已得到名士孔融的赏识,和他成为忘年之交。此人一切皆好,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恃才放旷,狂妄毒舌。他曾...

by:横空出世林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