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节:都江堰与郑国渠影响力差异的原因

2023-07-16 20:21:1312:22 467
声音简介

相比都江堰工程一直为成都平原服务至今,郑国渠的命运就要坎坷多了。因为所有的引水工程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泥沙的沉积问题。对于秦国的统一事业而言,泥沙对于引水还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到了100多年后,渠道的淤塞就十分严重了。以至于后世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或部分疏通原有渠道,或干脆另择线路重新开挖了诸如:白公渠(汉)、三白渠(唐)、丰利渠(宋)、王御史渠(元)、广惠渠(明)、通济渠(明)、龙洞渠(清)、泾惠渠(民国)。  这并不能怪郑国当时的设计有问题,因为处理水利工程的泥沙沉积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包括三峡大坝在内的中国诸多水利工程也是一样,也正因为此,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水电工程建设都处于停滞状态(环保部门强力反对)。事实上在天然河道中建筑大坝,以引水渠中的泥沙沉积问题更为严重。后者如果被淤塞了,最多也就是不用罢了,而前者除了会改变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外,更有可能加剧大坝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不过在中国日益增大的能源压力面前,这种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会显现出来的后果只能被暂时无视了。所能够寄希望的,就是在今后数十年中,能够找到足够的替代能源,以逐渐减小水电大坝的使用率。  郑国渠之所以这么快消失,还在于他所引用的泾河水,含沙量极高。虽然这些泥沙没为为泾水象“河水”那样冠上一个“黄”的标签,但当混浊的泾水注入含沙量较低的渭水时, “泾渭分明”这句使用频率颇高的成语也就诞生了;另一个原因则是西----东而行的郑国渠,坡降又小,造成水流缓慢,泥沙的淤塞速度自然又加快了。  相比于郑国渠,都江堰工程的自然条件就要好很多了。首先相比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水土保持要好很多,因此岷江水的含沙比要小于泾水;其实岷江在进入成都平原前后的落差很大,流速较高,泥水沉积的速度也比郑国渠要慢的多。不过只要是河流,总是要携带泥沙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泥沙的排放问题,都江堰的下游灌溉水渠亦无法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一直润泽成都平原。而这一切,都与“都江堰”堰首工程的精妙设计有关。虽然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解读过都江堰的整体结构,但由于我的失误,对于其“无坝分水”的方式,以及分水、分沙的原理的解读并不到位。正好借这个机会可以再做一下说明,以让大家了解古人的智慧。  如果仅仅是为了将部分的岷江水,分流至成都平原腹地,那么在江水泄入平原之前,在河道的右侧打开一个缺口,并挖掘相应的引水渠就应该可以了。这项工程也的确已经做过了,在都江堰工程中,这个引水口叫作“宝瓶口”,而那块被分离出来,起着分水作用的山体,被称之为“离堆”。虽然在先秦的技术条件下,要想在山体之中切割出一个缺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没有火药,用的是火烧后再浇水,逐层剥离岩石的方式),但这种开凿于石质山体之中的分水口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坚固耐用,其分水岭(这项工程中的“离堆”)不至于因为河水的冲刷而湮灭。  虽然离堆的开凿可以让成都平原有水可用,但在解决水的流量和泥沙沉降方面还是存在问题。因此都江堰工程在离堆之北,又进行了一些辅助工程,而正是因为这些工程的修建,才真正使得都江堰工程成为了千年工程。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水“鱼嘴”的修筑。所谓“鱼嘴”,其实也是一个分水口,一个比宝瓶口更早一步分水的“分水岭”。之所以要在“离堆”之北再修筑一个“鱼嘴”,就是因为希望岷江水在流入宝瓶口之时,就已经分配好的水量,或者说保证流入成都平原腹地的江水,保持一个恒量。至于这个恒量是多少,惯于记录历史的华夏族(包括蜀人),会有准确的数据。按照过往的经验基本就是,枯水期水量的60%;丰水期水量的40%。  由于宝瓶口的宽度只有20米,宽度要远小于岷江的整体宽度,因此要让依靠这样一个小的引水口,将半数左右的岷江水引走,看似有些困难。不过即使我们只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也会知道,影响流量的实际是河道的横截面。而所谓的江面宽度,只是影响流量的一个数值而已。如果想让宝瓶口的进水,与仍旧依原路流入长江的江水,处在接近的数值,可以变通的方法就是将宝瓶口一侧的河道挖深(同时宝瓶口也要开业的足够深),以增大引水面。也正因为如此,当年要冰才会想到利用离堆之北的沙洲,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外两江。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封闭沙洲东侧的内江(鱼嘴东侧筑临时围堰),然后以人力将内江河道挖深。由于沙洲本身并不盐分稳定,因此在沙丘的东侧,靠近内江一面,需要构筑一道长堤,以保证河道的稳定性,这道长堤现在被称之为“金刚堤”。  既然沙洲之北的“鱼嘴”已经取代了离堆,成为了分水岭,那么它的稳定性也就变得很重要了(因为它在承受正面水流的冲击)。问题是以沙洲本身的结构,是无法和与天然形成的石质“离堆”相比的。现在我们当年可以用打桩,并灌注钢筋混凝土的方式来建分水堰,但在整个古典时期,你并没有足够的技术条件,建筑一条能够与地下岩石相连的,足够牢固的“鱼嘴”。可以肯定的是,李冰和蜀人,当年肯定尝试过以石头直接加固沙洲的方法,但即使你能搬运来千斤巨石,在强大的水流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因此最终构筑“鱼嘴”的材料,是一种叫作“杩搓”的“复合”材料。说它复合,是因为杩搓是由竹子和石头组成的。简单点说,就是用大竹笼装满石块。用这杩搓来构筑鱼嘴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增加材料单体的重量。收集小块的石头,并用竹笼包裹做成“码搓”,比开采、运输同等质量的巨石要容易的多;二是杩搓之内的石头并不是一个整体,石缝之间可以分流掉部分水流,这样就减少了正面的压力,增加了鱼嘴的稳定性。  虽然说用竹笼装石这种办法,来构筑分水堰,看起来不那么可靠,但它却保证了内江和都江堰工程的千年稳定。期间也并非没有朝代和官员,尝试用他们觉得更为牢靠的方式,来做分水鱼嘴,比如元、明时期,就曾用铁铸的龟、牛来做这件事,只不过最终都被冲的不知所终了。用杩搓这个土办法,虽然难看点,也会有损坏,但即使是损坏了,由于材料的可塑性强,也可以很方便的修补(为了保证这些“杩搓”能结合在一起,外面还会用木头交叉固定)。现在由于混凝土技术的成熟,在鱼嘴已经见不过杩搓分水的情景了,据说为了“思古”,还弄了两只铁龟、铁牛放在前面点缀。不过在每年“岁修”内河河道时,杩搓仍然是用来临时截流内江水的材料。而之所以要“岁修”内河河道,就和我们将要说到泥沙沉积问题有关了。    当年蜀人和李冰在修筑都江堰工程时,应该没有想到他们深挖内河水道的做法,还解决了泥沙分流这个世界性难题。因为根据弯道水流的规律,当江水流至分水鱼嘴时,表层水流会流向地势较低的“内江”;而底层水流则流入了外江。因此,质量更重的沙石也大部分随之分流入了外江,并按照原路流入了长江。而内、外江河道纵深的不同,还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个流量的问题。因为相比于窄而深的内江河道,外江河道就变得宽而浅了。由于二者几何截面的不同,水位越高,外江所流入的水流比例也就更大。从而形成了都江堰工程,枯水期4/6(内/外),丰水期6/4(内/外)分水的大致比例。  不过即使是内、外江的河道,因为河道截面的不同,可以很大程度调整岷江水的分水比例,但在丰水期,流入内江的水量,从整体上还是高于枯水期的,特别是在那种多少年一遇的洪水来临之时。通过内江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还是会有显著提升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江水流入宝瓶口之前,再做一项工程,以在丰水期进行二次分流了。这就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飞沙堰”。  所谓“飞沙堰”,就是在鱼嘴、金钢堤所在的沙洲之南,与离堆的接合处打开一个缺口,并构筑一道堤堰(材料还是杩搓)。这道堤堰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尤抱琵琶半遮面”,有时会露出水面,有时却又低于水面。当内江水位较低的时候,它能够起到和金刚堤同等的作用,让内江水平稳的跨过宝瓶口;而当水量过大时,多余的江水又会从堰顶漫过去,回流到外江之中去。更为精妙的是,由于宝瓶口的宽度有限,内江水流到此时会先冲击宝瓶口东侧的崖壁,再向西形成旋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那些在鱼嘴没有被完全带入外江的沙石,就会被甩过二次分流的堰体,飞沙堰也因此而得名。这项补充工程对于洪水季节的调水、调沙尤为重要,并且水流越大越急,排沙效果越好(离心力越大)。这点倒很象太极之中的“以柔克刚”,遇强则更强。当然,由于水流在宝瓶口收窄,还是会有部分泥沙在此沉积下来。不过依靠每年封闭内江的“岁修”,以足以用最小的代价,来保证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了。    之所以要今天要花时间再补写都江堰,并提到现在的水电大坝,不仅是因为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还因为它们之间的对比,告诉了我们,人类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理结构,以改善自身的地缘条件。但并不是每一项工程,都能够长久的起到正面作用,因此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我们所叙述的战国历史中,韩国已经在我的笔下先灭亡了。但在韩国这个龙套演员谢幕之前,濒死的诸侯们还曾经进行过一次联合反抗。这次的主角,并不是回光返照的魏国(魏国在信陵君死后,已经没有机会了),而是那个打不死的小强:赵国。明天,我们将要将目光重新转移到秦、赵两国身上。


图片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闲聊都江堰

都江堰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又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国家首批...

by:老卢闲聊

成都-都江堰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票价描述成人90元,学生、60-69岁老年人持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观光车往返15元,单程10元。路线:碑亭-...

by:恋景旅行APP

都江堰景区讲解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游客朋友,欢迎来到四川成都,来到“世界水利文化鼻祖”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mín)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距今已有2...

by:风景在线导览

刘建华|《岁时都江堰》

他,痴痴爱着古老、优雅、时尚的都江堰。他爱这座城市爱的深沉执著痴迷甚至“盲目”。这是写给都江堰最美的“流水账”;这是写给人生四季最美的“流水账”。

by:倚天问剑

四川成都都江堰大师讲解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科学家是如何造就世界上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的?都江堰邀您来参观。此讲解包含:伏龙观-前殿、喷泉、堰功道、二王庙大殿、二王庙后殿、秦...

by:大师讲解

秦国一统天下的秘密战略——都江堰

这座牛逼的水利工程建于泰国时期,如今依然起着核心作用,是什么样让它维持2000年风雨。

by:恋景旅行APP

李冰传|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被蜀人尊为“川主”

李冰是战国晚期秦国的蜀郡守。他主持修建的全世界现存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的岁月仍运转如常,灌溉面积超过800万亩,奠定了成都平原“天府...

by:天地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