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第十五章

2023-07-17 14:16:1211:57 6841
声音简介

第十五章

老子曾有如斯二言,意味颇为深长一

前一句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或帛书?四:“反也者,道之动也”),意指“道”的演动是循环往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限无止的逻辑模型,后来被黑格尔独立给出了详尽的逻辑学证明;这项证明诚属伟业,然而距离“绝对真理实在还很远,因为代表着“绝对真理的那个绝对精神”实体尚不自知其来由何在。此外,黑格尔还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即他完全不明白辩证逻辑仅仅是理性逻辑的低级段与初始形态,是从动物知性逻辑演进为人类理性逻辑的中间过渡型思维模式。这使得黑格尔学说的两大支点全都陷在了沙坑里,根本撑不起他那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详论见本书卷二第九十七章至第九十九章)】

但后一句话可能更为重要,不解其意则不足以查知包括人类逻辑禀赋在内的整个自然衍存之道的根脉,其言日:“弱者道之用”( G道德经》第四十章;或帛书?四:“弱也者,道之用也”),大意应该是说,弱化现象是“道”的展开和实现。不过,此言从未被系统理解,因而也从未被加以证明。从汉初、魏晋直到今天,对这句话的诠注歧义甚多,主要有如下五种解说:(1)、“道的本质无往而不在,但它的外部表现或作用方式却是柔弱的。(2)、用极其局促的舌和齿的关系”(见《说苑?敬慎》老聃与其师常摧的对话)来阐释。(3)、用“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见《佬子》帛书?十八)来阐释。(4)、用“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席书?十一)来阐释。(5)、用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帛书?四十コ)来阐释。我不能说这些注释全无道理,因为《佬子》各文本的论述的确十分含混(洋细讨论请参考我的其他有关著述)。然而,上述看法都不能解释这样一种现象:老子的“道论”"与德论恰好指向互为照应的两端,即恰好表达为对天之道”的柔弱“演动的猜测(是为“道),以及对人之道”的无为“应和的劝诚(是为“德”)。前者隐约而不自

觉地影射了递弱演化”的自然趋势(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七十六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等等,《道德经》直接论及“柔弱“凡十一处之多),后者朦胧而天真地提倡对属性增益”的人文反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等等,《道德经》直接论及无为凡十次之多)。不错,老子所谓的德”是“万物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帛书?十四),就是让人去遵守物德,但这恰恰再度表明老子的柔弱论”与无为论”是针对某种普遍自然律而言的,却不是仅仅针对个别的偶发现象或人类的特殊行为而言的。】

显然,在当时,老子本人亦无从为之提供论证,他的理论还仅仅处于混沌的猜想或模糊的隐喻之状态或阶段。然而在他借水论道的直觉感悟中却处处流露着对弱化效应的深刻体察,故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或帛书?四十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G道德经》第八章)。一般学者都认为,此乃老子论道的经典之谈,殊不知这恰恰是老子时代的局限(估希腊的泰勒斯亦然)。在2900年前,以直观的隐喻方式讨论终极问题几乎是整个思想界的通例,但也因此造成思者本人及其后人的理序混乱和理解偏差。不难想象,老子作为周王朝守藏史几乎就是当时东亚文明人类群的文化载体),应可直接看见两种社会生态截然不同的区别:即局限于中原一隅的文明进步社会之纷乱、血腥、扰攘和动荡的现状,以及遍布于中原周边的原始氏族社会之有序、安宁、清静和稳定的故态。加上他对自然现象的粗略观察,因而在其《佬子》一书中(汉魏之后衍篡为《道德经》八十一章传世通行本),率然表达了他对宇宙演化和人世变迁的粗略看法。他的深刻恰恰是出于他的原发位点或原始地位,即他站在事物的前端,足以令他直观地看见初期人文萌芽中显现的不良倾向,反倒是后来人,难免不让日益繁华的文明枝叶遮挡住了自己的眼光。】O:卷一自然哲学论《物演通论》第十五章(2)

乍一看,老子所谓的道似乎游离于存在之外主宰着存在,其实更根本的哲学动机在于对游移不定的存在本身给以某种柏拉图式式的确定性把握,或者说是对把握不住的存在本身提出了这样一种独到的质疑:存在者何以趋弱?趋弱者何以续存?【出于对这个问题的考量与迷失,老子的社会理想呈现出极为反动的特征,他强烈希望人类的生存方式返回到非文明或前文明的动物亲缘社会或原始氏族社会中去,即所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G道德经》第八十章)的那种状态。他倡导“复归于朴”、“复归于其根”、“复归于无极”(道德经》第十六章和第二十八章),倡导“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甚至明确提出“弃智、“绝学”(《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反人文或反文化主张,其目的都在于让人类避免堕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危境,他问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足见他的反动之思“正与他的“趋弱之道相呼应。这既显示了他的深刻,也显露了他的幼稚,幼稚在他居然认为人的行为可以超自然的游离或反自然的调动,当然,这种失误与其粗糙的°辩证自然观”不无干系。】

这质疑从此竟成为千古不解或千古不察的哲学玄难。【这个疑问被长期掩藏在老子的含混论说和后人的纷纭注释之中。仔细梳理一下,应该可以为上述玄远而幽暗的“老子猜想”或“老子疑难”总结出这样几条头绪:其一、“柔弱”是“道的实现方式,即所谓弱者道之用;但老子尚未在逻辑上将其贯通,故而不免闪烁其辞,结果只把它表述为蜻蜓点水般的散乱论点。其二、无为”是“德”的实现方式,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但老子尚未明晰为”之属性与弱”之道用的内在关系,故而举出“物德”之效,硬把强存者的“无为”推荐给只会越来越“有为的

人类弱存者。其三、把人文现象排除在“道与“德之外,故而提出“弃智绝学”的呼吁;就是

说,老子认为人类的文明化进程是走上了偏离“天道自然律的歧途,是“失道”和失德”的表

现(见《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所以才极力主张“复归于朴(道)”,这是老子哲学最严重的

缺陷。其四、终极理想是“反动“的或“倒行逆施”的,即所谓“小国寡民”之向往;这是老子道论唯一合理的归宿,也是老子学说特别可爱之所在,虽然未免显得有些过于天真,却至少表明他对“弱演之道”已有所觉察,并对文明社会的危化发展趋势亦有所觉察。其五、“返朴朴归真或“复归于其根”的幻想导源于辩证法,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就是说,恰恰是因为他无法超脱原始辩证逻辑的束缚,所以才导致他会真诚地相信,返回到“结绳而用”的原始生存状态是可能的。从上述各方面综合起来看,过去人们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很可能发生了极大的偏颇。】

化解这一质疑也许正是化解一切哲学困惑的自然机制之所在。

于是,就必须对自然弱化衍存效应给出系统的解析和证明。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道德经》第十五章

愿全世界所有的人事物祥和平安富足喜悦自在!

by:1318709tamp

第十五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十五条狗

★十五条狗拥有了人类的心智,从此,他们当不了人,也当不了狗★斩获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坎贝尔文学奖三项大奖★智慧究竟是灾难,还是礼物?以狗生映照...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第十五章:文章营销系统

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来取利的。

by:妙巴

两京十五日

大明太子朱瞻基的疯狂历险记

by:南京青书社

祸妃十五岁

【内容简介】她,本是嘉国的公主,隐姓埋名过着普通姑娘的生活,因为联姻踏上了前往雅国的和亲之路。他,乃是雅国的皇帝,幼年前往嘉国开始了质子生涯,因为满腹野心迎娶曾...

by:蓝心爱配音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落谁家⑸?[1]词句注释⑴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作“十五夜望月”。宋本《王...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

by:小黄同学讲故事

八月十五迷案

中秋月圆杀人夜中秋月圆,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却为何命案频发几名老人离奇死亡凶手到底是谁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能埋藏在心底几十年……八月十五迷案

by:杰子不精

岳麓书湘十五讲

专辑简介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

by:喜马拉雅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