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与希特勒比,究竟有啥区别?

2022-03-07 17:47:4712:51 534
声音简介

人性,就是最大的谋略。

我在前一篇中说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纵横捭阖的外交术。有位朋友给我留言说:小西,看了你的文章之后,了解了一点俾斯麦的伟大。我觉得抛开道义不论,小胡子(希特勒)在各国间纵横捭阖、为其国家谋取利益的造诣跟俾斯麦也差相仿佛,只不过最后失败了,成王败寇而已。不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说法。希特勒和俾斯麦差远了。因为希特勒没有人性。

不,我这里说的不是一种道德指责,我说的就是两个人战略造诣上的差距。因为人性,其实就是最大的谋略。

的确,分别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缔造者,俾斯麦与希特勒经常被很多德国史迷有意无意的进行比较:两个人都说过要用“铁与血”为德国谋取国家利益,在二战开打之前,希特勒瞅准英法虚弱绥靖的时机进军莱茵兰、合并奥地利、吞并莱茵兰、肢解捷克,这一系列兵不血刃的“纵横捭阖”似乎也很有俾斯麦遗风。

开战后两个人还都击败了法国。当然,这对德国人来说也许算是个常规技能。

在希特勒威望最高的时候,德国当时一些亲纳粹的保守媒体,也曾肉麻的吹捧过希特勒是“俾斯麦再世”,这比纳粹报纸直呼希特勒是“德意志民族救世主”也就要脸那么一点点。

但最终,俾斯麦以铁血宰相之名名垂青史,而希特勒作为反人类独夫民贼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这并非偶然。因为你在研读过两个人的传记之后,会发现他们的人性根基是不同的。

时间有限,我随便说个小例子说明一下:

1866年的时候,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因为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后膛撞针击发步枪,把还在使用老式前膛枪的奥地利军队打的大败亏输。

在一场战役过后,俾斯麦和当时的普军总参谋长毛奇(老毛奇)到战场上检阅战果,他们看到穿着白制服的奥军尸横遍野、血流漂橹。

这个时候俾斯麦突然转过头来,对毛奇说了一句:你知道吗?一想到我的小赫伯特(俾斯麦的儿子)将来要在这样战场上送命,我就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恐惧。

初听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感觉特别奇怪——一个叫嚣要用铁与血统一德意志的“战争贩子”,怎么会在自己一手挑起的战争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但你细想一下,会发现这个细节透露了俾斯麦的三个信息:

第一,他至少有起码的共情能力与预见力,看到战死的敌人,能够想到未来同样恐怖的暴力也许会加诸己方。

第二,他是一个正常人,像所有正常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儿子,本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远离战争。

第三,如果迫不得已,虽然贵为宰相,他也愿意像普通人一样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为国死战。

有了这三条,我就可以基本判断出,俾斯麦一定会是一个至少不离大谱、出大格的统治者。因为身为一个正常人,共情能力能够让他预判到另一个正常人会对自己的某个行为作出什么反馈。这就是一个靠谱外交家必备的一种能力。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不单纯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主张,更是一种智慧的处事原则。因为当你把太多的“不欲”施加给他人之后,必然会引起周围人的群起而攻之。将让你陷入彻底的孤立。

而防止自己陷入这种绝境的前提,就是你必须是个有人性的正常人,这样你的“不欲”也会精准的契合他人的“不欲”,你的预判和策略才能是有效的。

而俾斯麦是一个有共情能力、会舐犊情深的正常人,所以他能够在之后的外交中猜出对方想要什么,惧怕什么,什么是价码可以谈判,什么又是底线,不能触碰。

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俾斯麦之所以在普法战争之后,一改“铁血宰相”的面目,玩起了高超的大陆均势政策。成为欧洲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精准的在战争利益巅峰上套现收手的战略家,正在于他有对战争伤亡的那种正常人该有的怜悯与恐惧——这种心情让他预感到了一战的惨烈,于是本能的让德国再这个深渊之前停下了战车。

但这些能力,恰恰是希特勒这种人最欠缺的。

对希特勒的心理研究是一个自二战时代起就开始,至今十分庞杂的学问,这里我不赘述了。但你只需要知道他不是一个正常人就行了。

选他上台的德国人可能也能看出这一点。但一战的惨败,让德国人觉得自己被欺负的太惨了,必须选一个不择手段、不讲底线的狠人来统领。

可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希特勒不是一个正常人,这意味着他的一切外交谋略都不能基于以己度人的共情,而只能是一种基于实力主义的讹诈、恐吓和赌博。

占领莱茵兰,合并奥地利,入侵苏台德,这三招之所以能成功,仅仅是因为德国当时具有的实力让他把欧洲吓住了、赌对了。可是赌无常胜,接下来,这种人性上的盲目,就只能导致希特勒一再出现战略预判失误:

因为他不懂人性,所以他想不到自己入侵波兰会在英法引起多么大的恐慌与愤怒,逼着两国原本绥靖的政府不得不对其宣战。

因为他不懂人性,所以才会幻想能够通过空袭伦敦的方式吓阻英国继续参战,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坚定了英方的战斗意志。

因为他不懂人性,以为入侵苏联可以在“破屋子上踹上最后一脚”,却没有想到,德国的入侵反而会成为了这个内部问题众多的国家团结一致抗敌的理由。

因为他不懂人性,在叫嚣“犹太人是非国民”、“法国必须遭到复仇”、“被俘所有苏联政委都必须立刻枪毙”这些话时,一点都没有想过自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公敌。让德国之后遭遇了别国残酷而彻底的报复。

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中塑造了一个伏地魔的形象,这个形象明显是暗喻希特勒这种人,罗琳在书中借邓布利多之口评价说:伏地魔的确会很多魔法,但他对这世界上最强大的那种魔法一无所知,这种魔法名叫“爱”。

因为不懂“爱”,所以“阿瓦达索命”咒一定会反噬。伏地魔的下场,注定是一切希特勒式的赌徒的下场。

是的,罗琳阿姨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魔法。而我说,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谋略。

像希特勒那样一个不懂人性或者已经丧失人性的疯子,他最大的弱点在于预判不到正常人的反映,所以所有决定其实他的自己心里都是没B数的,只能进行恐吓和赌博。

而这种疯狂的赌博中,早晚会一脚踏空,拉着自己的国家跌入泥泞的深渊中。

所以,要学俾斯麦,不要学希特勒,要懂得流眼泪,不要只会吐口水。

最后,请允许我再来讲俾斯麦的另一个段子吧。

1889年的时候,爱迪生派了一个叫魏特曼的小伙子到欧洲去,到万国博览会上去给他刚发明的留声机做广告。

临行前,精明的爱迪生嘱咐魏特曼,说你到欧洲以后一定要顺便去趟德国,拜访一下老宰相俾斯麦,最好让他给咱录个音,要是这样的明星人物能给咱录个音,那这广告效果杠杠滴啊!

于是,魏特曼就去了,老俾斯麦听这小伙子介绍完这个新鲜玩意儿之后还真呵呵一笑,答应了。

那么,在这段完全即兴的、也是俾斯麦给后世唯一留下的声音中,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非常有意思:

首先,俾斯麦开口就用英语唱了一段美国民歌《古老的殖民地时代》。

这本来是一首英国民歌,后来在独立战争时期,被美国人改编成了一首反专制反英王的爱国歌曲——也就是说,俾斯麦看到“有朋自美利坚来”,先即兴表演了一段“精美”以示友好。

而后,俾斯麦用德语吟诵了一首英雄史诗的一部分。

这首诗是讲述德国民族英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大帝的丰功伟绩的。——这是彰显俾斯麦的民族自豪。

再然后,俾斯麦用拉丁语唱了一首“Gaudeamus igitur”(学生歌)。

拉丁语当时还是通行整个欧洲知识阶层的公用语言,而这首歌是当时欧洲大学生毕业时常演唱的,尤其是1848年席卷欧洲的大革命中,它一度被当做革命歌曲所使用。

更令人吃惊的是,之后,俾斯麦居然又用法语唱起了《马赛曲》的第一段。

要知道,法国可算是俾斯麦所领导的德国的一生之敌,而《马赛曲》又是一首反君主制的歌,歌词中公然号召要“用暴君的污血,灌溉祖国原野”……

如此精法,如此革命党,身为一个德国首相真的好吗?

不知给他录音的魏特曼这个时候有没有惊呆。反正百年后的我们,在听到这些时应该已经感到非常吃惊了。

短短的一段录音中,俾斯麦用英、德、拉丁、法四种语言,分别“拟情”了美国公民、德国民族主主义者、欧洲知识阶层、法国革命党四种不同的情态。

录音中的这个俾斯麦,哪里还是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那个铁血、狡猾、极端保守、又极端实用主义的德国老宰相?这分明是一个特别“世界公民”,甚至特别“公共知识分子”的人么!

怎么会这样呢?

仔细想想,你会觉得这可能才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俾斯麦人格——正因为俾斯麦有着充沛的知识、宽广的眼界,能够“拟情”所有他的伙伴和他的对手的心态,所以他才能够准确的推断对方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从而在外交中制定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策略。

能够在精神层面上理解并拟情几乎所有对手,让俾斯麦就像《火影》里开了写轮眼的佐助一样,能够预判对方所有的预判。

这样一个国际博弈棋手,真的太可怕了。他怎么可能不赢呢?

这已经超过了《孙子兵法》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叫能“与对手共情”。或者换个咱中国人熟悉的词,这叫“伟人胸怀”。

所以,正因为俾斯麦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世界公民”,所以他才能成为最好的德国宰相。

但是,录音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录音的最后一段,俾斯麦话锋一转,说了最耐人寻味的一段话。这段话其实只录给一个人听,这人居然又是他的儿子赫伯特。

他说:“赫伯特,你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度,无论工作还是饮食,尤其不要过量饮酒。”

在这段简单的话里,俾斯麦似乎又变回了一个老父亲,在那里对着儿子絮絮叨叨。

可是这背后的心思,细想之下又让人感动。聪明的俾斯麦显然意识到,眼前的这台机器,他给这个世界留下声音的难得机会,而自己总会先于儿子离开人世(此时距离俾斯麦逝世还有九年),到那时,俾斯麦希望自己的儿子还能听到自己对他的这些嘱咐。

……

对这段话,你可以用苏东坡评价曹操的“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但我觉得鲁迅先生的那句诗更贴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是的,几千年的成王败寇史,让很多人在思维中产生了一个误区:我们往往喜欢把英雄崇拜与枭雄崇拜甚至流氓崇拜混同起来。

很多人会认为对于那些叱诧风云的大人物来说,杀伐果决的能力、巧计百出的智谋是第一位的,广博的见识、充沛的知识是第二位的,完整的人性、健康的良心似乎是最不重要,甚至对于成就伟业有害的。

但事实也许刚好相反,我们看看那些一流的伟人与英雄,他们最先有的往往是充沛的感情与健全的人格,而后再再其上包裹广博的见识、充沛的知识,有了这些之后,再去培养自己的能力。

这个过程是不可颠倒的,如果一个民族所崇拜、所信托的,是像希特勒那样一个有着诸多能力,却唯独残缺了内心的人,那么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这份信任付出代价,眼看着这位枭雄用狂赌将他们带向一个无尽的深渊。

所以,有一个健全的英雄观,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如此重要。

这里,也算回答读者的一个问题吧。她问我:小西,如果你未来有个孩子,你希望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我希望他首先是一个因人格和道德健全而善良的人,而后是一个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博雅、幽默、有趣的人,最后如蒙上天眷顾,他最好再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成功的人。这三个祈愿中,越往前,其实越重要,遇到后面,反而越无所谓。

- - - - -

全文完本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欢迎关注。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德意志第二与第三帝国)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是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

by:98戒烟

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但统一了德意志,更创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特殊性格。有人说他把德意志帝国变大却把日耳曼人变小,也有人说他以后德国人...

by:徐徐道来Felix

希特勒

《解读希特勒》是德国一部非常有名的关于希特勒的著作。该书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用散文方式,以平和的心态,从客观的角度,就“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

by:史海拾贝

俾斯麦传记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

by:彭城观月

解读希特勒

关于希特勒的一切依然能吸引世人的眼光,而有关他的是非曲直仍然有待解读: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颓废艺术家一跃而成为“才华横溢”的政治家的?他上台之后在德国创造了...

by:三锵瑞秋

刺杀希特勒

如果希特勒遇刺身亡,有多少生灵会免遭屠杀,有多少冲突会得以幸免,有多少苦难会完全免除?历史上没有哪个领导人能像希特勒那样成为如此之多刺杀行动的目标。希特勒很可能...

by:箭羽狼烟

解读希特勒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一部让“魔鬼”原形毕露的“照妖镜”。是哈夫纳对德国近现代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最后总结。

by:竺山河

俾斯麦传(德)

《俾斯麦传》德国作家艾米尔•鲁特维克,20世纪最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俾斯麦不仅是德国近代史上最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仅统一...

by:姥姥和牛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