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2022-12-09 00:26:0266:39 60
所属专辑:喜欢诵读的阳台
声音简介
庄子养生
虽然庄子亦讲养生,但庄子讲养生和一般之养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之养生,都是为了追求长寿。庄子并不追求长寿,庄子只追求更好地活着。 庄子从不畏惧死,亦不拒绝死。因为拒绝死是不可能的,而畏惧死则使心灵遭受严重的压迫而不自由,从而使人不能更好地生。庄子真正所要追求的,只是精神的自由与自在以及心性的宁静与淡泊。 庄子宁肯贫贱而不愿贵为楚相,庄子对“惠子相梁”的鄙视,对宋商的嘲骂,对许由、善卷不肯为天下之君的推崇,对真人、至人、神人的颂扬,无一不是在标举一种精神,一种自由、自主、自在的精神,无一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宁静而又淡泊的精神生活。庄子对于生死所持的独特态度,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所以庄子哲学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抗议,一种物对于人的统治与压迫的抗议,庄子对于命与生死的态度,实际上表明着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对于自由、自在、恬淡的精神追求;庄子所张扬的实际上是一种生活,一种很有意义、很值得追求的精神生活。

幸亏还有庄子,不死的庄子,还有他的逍遥。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就像透过缝隙看白马奔腾而过,不过一瞬间而已。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争分夺秒。但庄子提醒我们,一生恍如一瞬,总要留点时间,看云卷云舒。珍惜时间并非利用时间,而是享用时间。

《逍遥游》首先是气象,大气象!开篇描述了一个极其宏大的梦幻场景。鲲化为鹏,飞向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则阳》中写,蜗牛左边的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触;右边的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蛮。这两个国家常年征战,死伤无数。《山木》中写,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琴瑟和鸣,是天地人畅,世间大美。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住在一大片森林里,也就只站在其中一枝。偃鼠在河中饮水,不过就只喝了一肚子水而已。粮食再多,也只是一日三餐。真正智慧的人,早就懂得给自己做减法。减去杂念,化繁为简,才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伴侣,亲人亦余悲戚,生者惟长歌当哭,安慰儿女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再后来,庄子觉得自己真的要与造化者相游了,他的心情很平静。

《庄子》佚文说: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弟子们又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庄子终于悠然而去,很有诗意。他超越了死亡,忘却了生命,精神是那样的愉快,一生是那样的可贵。世间几千年,唯老庄为仙也!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庄子与孔子的仁义
从格局上看,庄子讲天地万物,顺应自然,敬天爱人,淡泊宁静。孔子则讲家国天下,如何做人,二者之差见矣!

《骈拇》是《庄子》一书内篇的第一篇,意思是并合的脚趾,与文中提到的歧指就如同赘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此文主要阐述了庄子反对儒家“仁义”,希望社会能回归到无为而治、淳朴自然的观点。

文章篇幅不长,但观点鲜明。开篇就以人脚上双趾并生、手上长有六指,这些就像赘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毫无用处为例,说明对于人天生的品性和欲念来说,错误地推行仁义就好比人体上长出的多余的东西。比如各种华丽的衣服、美妙的音乐、倡导的仁义、优美的言辞,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人本身所需的限度,也如同人体上各种多余的赘瘤,并指出“这些都是多余的、矫揉造作的不正之法,绝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

何谓“正道”?庄子认为就是不违反事物各得其所而又顺应自然的真情。就像野鸭虽然腿短但不能续长一截,鹤的腿长但不能随意截断。所以,庄子认为“仁义”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是违反自然而人为强加的,这自然就是多余的。并且认为,夏、商、周三朝的社会问题和国家矛盾正是由于推行“仁义”而造成的。“仁义又为什么无休无止地像胶漆绳索那样人为地夹在天道和本性之间呢?这就使天下人大惑不解了!”在庄子眼中,正是仁义阻隔了天道与人性的直接相通。

另外,庄子认为仁义改变了人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庄子希望每一个人都是顺应自然的生也顺应自然的死,这种仁义的提倡和推行,使人的死不再顺应自然规律,而成了一种“有为”,这就是人性的改变。然后庄子接着说道,这四种人虽然事业不同、名声不同,而他们这种用生命作出牺牲以损害人的本性却是一样的。以此说明这种因为“仁义”而“有为”的各种牺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们都有损于人本应该顺应自然的本性。

最后,庄子阐述了自己对于人本性的看法:完美就是比各有所得更美好,完善就是放任天性保持真情,聪敏就是不管别人说什么而是能够内审自己,敏锐就是不管看到别人有什么而是能够看清自己。整体来讲,庄子认为人就应该关注自己,对于自己之外的人事物则不必放在心上,并且应该顺应天性,放飞自我。而且指出,盗跖和伯夷都是贪图达到别人所达到,而未能安适于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的人,这就是淫乱邪恶的行径。

综上来看,庄子就是明确反对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这有损于人的本性,是各种社会问题和国家频繁动荡的祸根。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遵循自然规律,安适在自己淳朴的本性中,就不会再有各种社会问题和国家问题,个人也能达到逍遥自由的境域。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辩证思想,指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本质上是同一的。既然如此,对于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提倡“仁义”是因为社会上很多人“贪欲”重,但不能以此说明,人产生各种贪欲是因为“仁义”思想的提出,并认为没有仁义也就没有了贪欲。其实仁义和贪欲都是出于人性,是人类为了让社会发展得更好而人为定义的,并形成了我们要遵循的社会价值观:提倡仁义斥责贪欲。仁义和贪欲两者之间并非某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也就不存在的关系,如果想让仁义和贪欲都不存在,那只能是从人的本性上就消灭它们,但这样做反而成了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庄子认为儒家提倡的“仁义”是从虞舜就开始的,是虞舜拿仁义为号召而搅乱了天下,天下的人也开始为了仁义争相奔走。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在虞舜之前的社会反而是自然淳朴的理想社会,百姓只是为了生活的必需品而忙碌,没有其他更多的精神层面的诉求,也就自然没有了私利和贪欲之心。不过,这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来看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这是规律决定的,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因素就可以改变或阻挡,如果有人真的想要这么做,也终会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所以,从庄子反对儒家“仁义”思想这一观念推至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庄子将道家思想的无为和追寻个人的逍遥自由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翻开历史,我们发现,那些读懂庄子的人,都怡然自得。李白读了庄子,写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苏东坡读了庄子,虽感慨“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却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陶渊明读了庄子,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庄子淡泊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臣来请他做官。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精美的布匹把它包好放在盒子里供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尊贵呢?还是愿意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大臣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也宁愿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现实之中,人们追求名,追求利,人们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叔本华说:“人的本质是一团燃烧着的欲望。”没有了这欲望,人就没法活下去。
这些,都是欲望。
每个人想怎样过他的人生,这也是欲望,就包括想要活着,这都是欲望。欲望是人的本质,但欲望有好有坏,有些欲望,能让人成为更好的人,有些欲望,能将人拖进深渊。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自己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各种欲望的奴隶。

如果站在珠峰之巅,地球不过如井底。俯瞰河山,就不会为花草凋零而耿耿于怀。如果翱翔于宇宙,我们的地球,甚至是银河系,也不过沧海一粟。在更高的维度上俯瞰人生,世间种种都变得渺小,就没有什么事想不通了。
众生皆苦,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从生活的“爱,恨,痴,嗔”中得到解脱。怎样阻挡命运的乌云?怎样洗去所有沉迷?让我们跟庄子一起,做一场“心斋”,洗涤心灵,参悟人生的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雨果曾说过:“所有的人都被分为奴隶和自由人,过去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话,他就是个奴隶,不管他是政治家、商人还是学者。”

在庄子看来,活着是偶然,死亡是必然,万物齐一,道法自然,明日不可待,昨日不可追,活在当下,只管痛快!人活天地间,逍遥又自在。做个俗人,贪财好色,一身正气,匆匆人生上帝己死,只有庄子,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你没读庄子!

我一直觉得敢写庄子的人都是不要脸,耍流氓的,几十年以来,我始终诚惶诚恐,又如坐针钻,他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刚开始恋爱,想男朋友来,又怕他乱来,所以迟迟未敢动笔,但是庄子就如同我的情人,像一支箭在我的心尖上颤栗,白天一刻不停的不安,夜的到来都是庄子铺就的沙滩,那些美好的梦,庄周梦蝶,鲲鹏展翅,让我无法自拔!所以斗胆提笔,羞耻下文。在他通透的灵魂对照下,我看到了孔子的苟且偷生,孔老二穷其一生的方案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不外乎求功名利禄,从格局上看,庄子如太阳,悬于中天,孔子逐名利,苟且如蝼蚁。所以有了庄子,就为兵荒马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出口,为卑鄙而丑陋的红尘照进阳光。
原谅你这一生不羁洒脱爱自由,

战国烽烟,兵荒马乱,你安守一方,在你的精神世界邀游,百家争鸣,众荷皆喧,你独善其身,日月同辉。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捧起你的思想和灵魂,如白昼之光,高悬于顶。你的思想始于宇宙之端,故能容下万物,上下五千年,熙熙为名,攘攘为利,你本布衣,独守清寒,一吐一口锦绣,你的思想一出现就是阳光,万古不灭!天不生庄子,黑夜无绝期。
我没有见过上帝,但我读过庄子,尼采说过
上帝己死,但庄子永生。庄子的精神是高贵的,是高级的,他提倡的自由,淡泊不正是今天我辈内心的呐喊吗?他是灵魂的氧气。他能使你在千年不化的冰川雪岭里,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他能使你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发现迷失的航向。庄子以后无大师,庄子万古不朽!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庄子的智慧之旅|南怀瑾讲庄子庄子

《庄子》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文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君主人臣都从中研修帝王之术、用兵之道、谋略之学,后人齐身...

by:三峡漫谈

庄子公开课|庄子

【内容简介】庄子是中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善于将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

by:大秤砣儿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by:尘尘读书

庄子

义工介绍:大家好,我是谢卿,一名在校大二学生,热爱参加公益活动,曾经参加过社区和校内志愿者活动,希望通过阅读和配音来帮助更多的人。开篇介绍: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by:了凡积善之家FM

庄子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

by:小宝陈繁荣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

by:王佑伦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