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 第34讲第2节 若有若无的境界

2022-05-10 16:53:5605:19 722
声音简介

《我说参同契》第三十四讲第二节   若有若无的境界


返回到先天的修持方法——“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他又提出“真人”,这个名称是庄子所提的,后世的道家道教把得道的才称真人。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道家另有一个名称,叫我们这些假人是“行尸走肉”。从这个名称,可以看到道家文化的价值观,一个人必定要修到超凡入圣,人生的价值、目的才算完成,才成“真人”。不然我们一辈子做人是白做了,是个“假人”。所以道家对于得道的人,不称仙也不称佛,而称真人。在这里这个“真人至妙”,代表我们本性自主,能够为心物一元做主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哪里呢?你要怎么样明心见性呢?必须要本身修到“金水相生”的境界, 也就是修到我们这个四大肉体,内外一片光明。所以“自有源头活水来”,生生不已了。

这个时候,你要了解还有个东西,是能变化的,能知道的。那个东西的代名词就是“真人”,人的生命根本。这个是道,在哪里呢?“若有若无”之间。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就是佛学讲的空。那是无吗?不对的,它的确有这个东西; 你说有吗?又是无形无相。所以,“真人至妙”这个时候出现了,“仿佛太渊”,深不见底像太渊,深渊加个“”字,不晓得有多深。这一个境界,佛学、道家有相通之处。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楞枷经》上出现的,叫做“钵头摩深险”,是同样的观念。

乍沉乍浮”,好像有好像没有,这样地去形容。后世有些人修道,把这些文句不做深入的理解,当成有形的境象了,把打坐时看到自己坐在这里的情景,当做就是这个境界。告诉你们,不管你走佛家道家、密宗显教路线,修久了以后,忽然会看到自己在打坐,好像自己在外面看这个肉体似的。你说离开了身体吗?没有。如果认为这个就是得道了,嘿!差不多到二号了,是精神分裂的状况。拿修行原理来说,这是分离境界,离魂的境界。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反而变成好事,因为晓得这个境界神魂是可以分离的。想常常修到这个境界还不容易啊!在座有好几位青年同学有过的,我说那也没有什么,这叫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有的。经常的话,可以修到阴神出窍,但仍非究竟。如果从此修,死后就成为鬼仙,在六道还是属于鬼道。所以现在有些扶鸾、画符的,说是济癫和尚来了,观音菩萨来了……其实来的都是鬼仙,小事准,大事保险不灵。

这个“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有些人读了这些道书,把那一种境界当成自己已经修成功了,身外有身了,这是大错而特错。这在道家叫做“左道之流”,不算旁门。不过我经常说,不要看不起人,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旁门是不走正门,走边门。边门虽然是偷偷摸摸进来,后门也好、厕所进来也好,总归进到这个房子里了。左道虽不是正道,是偏道,转了大半天,最后总会转回来的。许多同学东学西学,我都鼓励他赶快去学,左道旁门给他东转西转,把他转昏了,有一天清醒就回头了。所以这种书,读到这里很容易读错,特别提醒大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说参同契》

根据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网站资料整理。

by:东西精华协会

《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老师著作,此编辑系列是读诵,并非南老师原声。《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

by:源66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

by:南怀瑾大学堂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我说参同契》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

by:人好哥

我说参同契 南怀瑾

<<参同契>>这本书在中国整体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古人更直指<<参同契>>是千古丹经之鼻祖。这本书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真人,约出生于公元100年,距今...

by:浩润

南怀瑾 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怀瑾大师本人所经...

by:寻道有声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向南先生致敬《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怀...

by:城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