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子夏为莒父宰,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

2023-08-16 13:27:1213:10 49
声音简介

欢迎收听《国学讲堂·论语最新解析》。今天学习《子路》篇,第十七章: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解析:子夏为莒父宰:莒(jǔ)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本章承接前面几章,继续论述为政者应该如何治理国家。本章提出的“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观点非常有名,时至今日依然经常被人们引用。孔子在本篇前面几章说过:“‘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治理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即使短期有成效,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小地方,都应该有长远规划,遵守“道”,实行仁政,推行教化,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前些年,我国的个别地方片面追求高速发展,结果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教训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除了“治国”以外,对于我们的学习和修身也是适用的。《礼记·表记》:子曰:“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意思是:孔子说:“仁的难以达到由来已久,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做到。所以有德行的人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让人家感到惭愧。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是以自己为标准,而是以中等水平的人为标准,使知道努力的人有所劝勉,不知道努力的人有所羞愧,以便共同实行圣人的教诲。用礼来约束他们,用诚信来团结他们,用恰当的仪容来文饰他们,用合乎身份的衣服来影响他们,用朋友之间的劝勉来鼓励他们,这都是为了使他们专一于为善。”很多人的性格中都有急躁和自私的一面,“欲速”和“见小利”正是人性的两大弱点,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就是“急功近利”。圣人和君子修为深厚,能够做到克己复礼,我们普通人只有牢记圣人的教诲,自觉向君子看齐,才能做到一心向善,始终如一。在《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三畏”,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学习《子路》篇,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便告发了自己的父亲。”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你说的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解析:吾党有直躬者:直躬者:直身而行的人,也就是正直的人。其父攘羊:攘:盗窃,窃取。《说文解字注》曰:“攘,推也。推手使前也,古推让字如此作。”而子证之:证:举证,告发。本章历来争议很大。在这里,叶公提出了“大义灭亲”的思想,而孔子的思想是“父子相隐”,二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本章体现了孔子由“亲亲”而“仁爱”的思想。有人据此认为,孔子轻视法治,儒家“父子相隐”的伦理原则是现实生活中徇私枉法、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认为,“亲亲”是仁爱的立足点。儿子告发父亲,是为不孝,对父亲不孝就难以做到对君主尽忠,整个社会的伦理纲常都会受到破坏,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去告发父亲偷羊。请注意,孔子这里说的是“直在其中矣”,孔子并不认为父子相隐就是“直”,就是符合“道义”的,但是这种做法是符合“仁”的,我们不能把仁和义完全对立开来。在父子相隐之后,儿子还可以把羊偷偷放回去,从而对父亲委婉劝谏。《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父子相隐”体现了孔子的中庸和权变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曰:“曲则全,枉则直。”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董仲舒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五常之道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如果单纯从“义”来说,亲亲相隐是有私心的,大义灭亲则完全出于公心,但是这种对与错完全对立、非此即彼的做法是危险的,会导致亲情的破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孔子“父子相隐”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权变,而且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编订的《新序·杂事五》: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叶公好龙”实际上是子张对鲁哀公说的一则寓言,讽刺的是鲁哀公好士人而不礼遇。也有人解读为,“龙”就是孔子的化身。鲁哀公好士而不用颛孙师,不正与叶公子高好士而不用孔子如出一辙吗?叶公与孔子论政的第二年,楚昭王想聘用孔子,并封赐七百里国土,但是公子申(令尹子西)认为,让孔子拥有七百里地并且还有一群精明能干的弟子,这不是楚国的好事!楚昭王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反对重用孔子的虽然是公子申,但是叶公不支持孔子、没有举荐孔子显然也是事实。说是后世的儒家在刻意抹黑叶公,编造了“叶公好龙”的故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朋友们,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

钟茂森博士是金融学博士,融汇儒释道,他解读的论语,别有风味。

by:沈德斌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儿童

诵读国学经典,开启幸福人生。

by:踏雪寻梅

醉梦江湖赤子路

一杯之酒,醉卧横生;月下独酌,广迎四海。持刀执剑,枪弓短棒;拳脚相交,行云流水。抚琴落子,音律对弈;行书笔墨,名誉五胡。神医救治,妙手回春;风卷残云,鬼斧神工。...

by:自在大明公

子夏易传

作者:卜子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学生,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

by:善意流传

《论语》子路第十三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一些大德告诫说: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

by:空灵巧儿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子路》篇。

by:君子吉

功夫哲学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路第十三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