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大道,清静无为而无不为

2023-08-22 20:25:4614:48 4.4万
声音简介

天道的运行没有阻碍,所以万物能够生成;帝道的运行没有阻碍,所以天下能够归顺;圣道的运行没有阻碍,所以四海之内的能够信服。明白天道,通晓圣道,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推行帝王之德的人,都是自然而为,他们外表浑然无知,内心无不宁静。圣人的宁静,并非说宁静很好,所以刻意去宁静;而是万物不足以扰乱他们的心,所以宁静。水静,能够照出人的容貌;水平,能够作为衡量标准,高明的工匠都取法其中的道理。水平静尚且能够澄明,何况是人的精神呢?圣人的心宁静,就像一面明镜,能鉴照天地万物。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是天地的本源,道德的实质,故而帝王、圣人的境界就到此为止。到此为止则内心空明,内心空明便能充实,充实后便完备了。内心空明则清静,清静则自然运动,自然运动便有所得了。清静则无为,无为就能让做事的人各司其职了。无为则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忧患不会留在心中,因此能够长寿。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是万物的本源。明白这个道理去做君主,就是唐尧那样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去做人臣,就是虞舜那样的臣子。遵循这个道理处于上位,便是帝王天子之德;遵循这样的道理处于下位,便是玄圣素王之道。遵循这样的道理隐居闲游,江海山林中的隐士便会信服;遵循这样的道理治理天下,便能功成名就而天下统一。这样的人,静止时为圣人,活动时则为王者,无为却被万物尊崇,朴素但天下无人能与之媲美。

《庄子·天道》篇开头这段论述,着重强调“清静无为”的作用,由天道的清静无为,引申出帝道、圣道的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并非有心追求。清静无为,内心才能空明虚静,内心空明虚静,才能应物而不伤,应物而不伤,才能恬淡从容,才能如实的鉴照万物。如此一来,无论是身为君主,还是身为人臣,亦或是身为一个玄圣素王,即精神文化方面的领袖,都是无往而不利的。再来看下面这一段。

自然无为是天地的品质,也是天地的根源,明了这个道理的人,就是与天相合。以此来均衡协调天下,就是与人相合。与人相合,就叫做人乐。与天相合,就叫做天乐。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啊!调和万物却不是义,恩泽万世却不是仁,长于上古却不是老,覆载天地、雕刻出无数形态,却不是巧。这就叫做天乐。所以说:‘体验天乐的人,生时顺应自然运行,死后与万物化而为一。静止时与地阴一同沉寂,运动时与天阳一同流动。’所以体验天乐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外物牵累,不遭鬼神责罚。所以说:‘其运动如天,静止如地,内心安定则天地端正;鬼怪不作祟,灵魂不疲惫,内心安定则万物顺服。’这是说把虚静的心推及天地,通向万物,这就叫天乐。天乐,就是用圣人之心,来蓄养天下。

这一段主要讲天乐,所谓天乐,其实就是顺应大道的自然之乐,是一种无所牵累、无所挂碍的至乐。体验天乐的人,与自然大道共振共鸣,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内心是虚静恬淡的,精神是饱满充实的,外在的一切是无法入侵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从前舜问尧:“身为天子,你的用心怎么样?”尧说:“我不轻慢那些孤苦伶仃的人,不抛弃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忧愁那些不幸死去的人们,喜爱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同情那些可怜的妇女们。这就是我的用心。”舜说:“美好确实很美好,但境界不够大!”尧说:“那该如何呢?”舜说:“天动而地静,日月照耀、四时运行,昼夜有常,云行雨降。”尧说:“我真是搅扰多事啊!你,与天道相合;而我,只是与人事相合罢了!”天地,自古以来就是最伟大的,也是黄帝、尧、舜所共同赞美的。所以古时君临天下之人,做了些什么呢?如天地般自然无为而已。

这则对话中,尧所说的,其实就是儒家的仁心,把爱心推至天下的每个人,这固然很美好,但作者认为境界还不够大。老子曾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当刻意地去施加仁心的时候,就说明人心中的大道失去了,自然秩序被打破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回到这个世界原来的样子,每个人心中都有道,不用刻意去施加仁爱,人们的生活状态,就像四季运行般自然有序。下面这则寓言,其实也是表达类似的意思。

孔子打算往西去,把自己修的书藏于周王室。子路建议:“我听闻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老聃,引退在家,先生您想要藏书,可以试着去找他帮忙。”

孔子说:“好。”

孔子去见老子,但老子不答应帮他藏书,于是孔子向老子介绍起六经来。

老子打断他的话,说:“太过冗长了,愿闻其重点。”

孔子说:“重点在于仁义。”

老子说:“请问,仁义,是人的天性吗?”

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则无法成功,不义则无法生存。仁义,的确是人的天性,有什么问题吗?”

老子说:“请问,什么是仁义?”

孔子说:“内心和乐,兼爱无私,这就是仁义的表现。”

老子说:“哎,快别说了!说什么兼爱,不是太迂腐了吗?说什么无私,那本身就是私心。先生不是想让天下得到治理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常态,日月原本就散发光明,星辰原本就排列有序,禽兽原本就成群,树木原本就直立。先生你放任德性而行,遵循大道而走,已经足够了,又何必在那费神费力地标榜仁义,就像敲锣打鼓去追寻逃亡之人一样呢?哎,先生你扰乱人的本性啦!”

这则寓言中,老子批评了孔子推崇仁义的行为,认为刻意去兼爱无私,本来就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本身就是私心,是对自然本性的一种扰乱。标榜仁义带来的后果,就是假仁假义的盛行。日月照耀、星尘排列、禽兽成群、树木直立,世界本就在有序运行,人的自然本性能够指引人的行为,何需多此一举,徒增虚伪烦乱呢?我们继续看下面这则寓言。

士成绮去见老子,然后质问他:“我听闻先生是圣人,所以我不辞远道而来相见,上百天的路程,我脚底已然磨出厚茧,却未敢停歇。然而,现在我看你,并非圣人。鼠穴中有剩余的蔬菜谷物,你丢弃而不知爱惜,这是不仁;生物熟物已吃用不尽,却还在不停的积攒聚敛,这是不义。”

老子表情漠然,不予回应。

士成绮第二天再去相见,对老子说:“昨天我讽刺了你,今天我内心反省过了。你昨天为什么不生气呢?”

老子说:“那种智巧神圣的人,我想我并不是。昨天你说我是马,那我就是马,你说我是牛,那我就是牛。假如有这样的事实,别人给了我相应的称呼我却不接受,这等于再遭一次祸患。我接受是自然地接受,而非为了接受而去接受。”

士成绮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蹑步向前,问道:“该怎样修炼自己呢?”

老子说:“你神态高傲,眼睛放光,额头高昂,口舌善辩,姿态高调,就像一匹被拴住的马。你蠢蠢欲动却强行矜持,你发起动作时无比迅速,你东张西望地审视一切,你聪明外露而骄傲自负,凡此种种情态,皆不能取信于人。边境中这样的人,名字叫做窃贼。”

这则寓言中,老子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他是真正的无所挂碍,并不是假装,或者刻意去让自己不在乎。别人称呼他是牛是马,那是别人的事。何况,“名者实之宾也”,名都是次要的,实才是最根本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名号都是人定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可以把任何东西称之为“指”或者“马”。反观士成绮,明显带着严重的主观偏见,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评定谁仁义与否,是不是圣人。他被一些本性之外的东西给支配着,表现出智巧外露、高傲自负、精明警觉的状态,给人一种不可接近、不能相信的感觉。总的来说,这则寓言突出的是老子得道者的品质,就像大道一样内敛深藏、自然无为、无功无名无己。下面这一段,也是讲得道者的品质。

先生说:“道,往大了说,没有终点,往小了说,没有遗漏,所以万物皆具备。广大啊,其无所不容;渊深啊,其不可测量。赏罚仁义,是精神的细枝末节,不是至人谁能确定呢?至人拥有天下,责任不是很大吗,却不足以牵累他。世人争权夺势,但至人却不掺和,处于无所挂碍的境界,不会追随外物,洞彻万物的真性,能够持守本根,所以超脱了天地,忘怀了万物,精神未尝有所困扰。贯通于大道,契合于本性,摆脱仁义,摈弃礼乐,至人的心自然能够安定。”

这一段,讲大道无处不在、无所遗漏、无偏无私的品质,讲得道的至人无所挂碍,心灵世界像大道般辽阔空明,不受外物搅扰,不被世俗牵绊。我们接着往下看。

世人所珍贵的,是那些论道的书籍,书籍离不开言语,言语有其可贵之处。言语所珍贵的是意识,意识是有所指向的。意识所指,是不可以言传的,但世人却因珍贵言语而流传书籍。世人虽然珍贵之,我却认为不足以珍贵,因为他们所珍贵的并非真正可贵的。看得见的,是形与色;听得见的,是名和声。悲哀啊,世人认为通过形体、颜色、名号、声音,就足以获得大道的真相吗!事实上,通过形、色、名、声是不足以获得大道的真相的,知道的并不会刻意去说,刻意去说的并不完全知道,世人哪里能够辨识呢?

其实这一段,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道可道,非常道”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论道的语言文字有很多,但真正的大道,却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所以,真正领悟大道的人不会去说,而那些大谈特谈大道的人,反而对于大道的认识是有限的。总之,大道在言传之外,需要个人领悟。文章的最后,作者列举了一则寓言,为我们进一步说明。

桓公在堂上读书,名为扁的轮匠在堂下雕凿车轮。

轮扁把椎子凿子放下,走上去问桓公:“敢问,您所读的是什么言论?”

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轮扁说:“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只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轮人怎敢议论!要是有说法便罢,没有说法你就得死。”

轮扁说:“臣以臣所做的事来观察。雕凿车轮,慢了则太宽松不牢固,快了则太紧涩难进入。要做到不快不慢,得心应手,凭嘴巴是说不清的,这里面有一定的诀窍。这诀窍臣没法跟臣的儿子讲明白,臣的儿子也没法接收,所以臣已经七十岁了还在这雕凿车轮。古人和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的,就只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这则寓言很形象很精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做某件事能得心应手,为什么?“无他,唯手熟尔”。熟练可能是原因之一。但还有些情况,也不是熟不熟的问题,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不到,再熟练也没用。这种感觉无法捉摸却又真实存在,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道其实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真正领悟,读再多论道的文字,也是枉然。这里作者告诉我们,要破除本本主义,不要过分迷信书籍。

那么,至此,《庄子·天道》篇就介绍完了,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爱圆源

因为他是从源头流出来的内容,所以越听越幸福,越快乐,越有味道,我们本身就是那个平安永恒爱无限。

爱圆源

这就是开悟之后悟到的内容。或者是说源头的特性。以此修行,必定觉醒。

李醒行

请问主播读的是哪个版本的庄子解读,想买

听友275409981

语速慢一些就更好了

骑游漫时光 回复 @听友275409981

可以自己调整

时刻准备着_fr

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慢慢地悟

猜你喜欢
蝉解《庄子》:天道之书

蝉大侠全新解读《庄子》33篇,轻松把握庄子思想精华!

by:蝉大侠

庄子的智慧之旅|南怀瑾讲庄子|庄子

《庄子》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文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君主人臣都从中研修帝王之术、用兵之道、谋略之学,后人齐身...

by:三峡漫谈

庄子公开课|庄子

【内容简介】庄子是中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善于将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

by:超级无敌航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