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要》连载-第四章(一)

2022-06-18 17:02:5612:24 74
声音简介

第四章(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此两段为《中庸》第四章全文。此两段是孔子从修养(工夫、践行、修持)角度论“中庸”,与上一段“中庸其至矣乎”不同。“中庸其至矣乎”是从本体论或从境界论角度论“中庸”。“中庸”可以从本体论、宇宙论、境界论、工夫论、体用论等这些主要角度来阐述和指示。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此句是接着上段“民鲜能久矣”而来。那么为何“民鲜能久矣”呢?至圣说那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知”与“智”通假。“智”复与“愚”相对。“知(智)”在孔子的辞语里,以及在整个数千年儒家的学统里,既指先验智慧(先验知识),也指经验智慧(经验知识),很多时候同时指先验智慧和经验智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世学者带来了困惑和麻烦:信奉先验智慧者,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将这句话诠释成先验智慧;固守经验智慧者,又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将同样一句话诠释成经验智慧。这就成了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中庸”是心性本有之重要属性之一。虽然有娑婆世界(经验世界、现象世界、他在世界、二元世界、物化世界),但此娑婆世界根源于清净世界,是由心性直接呈现或间接呈现而来。无论是直接呈现还是间接呈现,皆由心性呈现而来,则无争也。既然是由心性呈现而来,必须含有心性所有之内涵与属性,当然也就处处含有“中庸(中和)”。由是而知,无论是在经验世界,还是在先验世界,无论是在现象世界,还是在本体世界,“中庸(中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就是典型的“以中为用”“以中为道”或曰“守中为度”,简而言之,就是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过或不及。只要过或不及,就违背了中理。违背了中理,就违背了道理,违背了真理。违背了真理,必败。修养道德(唤醒、彰显和强化德性良知)是如此,成就世间百业(积累和运用闻见之知)同样如此。换言之,追求般若智慧需时刻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追求经验智慧亦复如是。儒者有时候又称呼“中”为“度”,常言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内圣之修养和外王之百业),定要时刻参悟一个“度”字。把“度”掌握好了,做什么成什么;反之,“度”没有拿捏好,哪怕是很好的事,必然失败。这个“度”是什么呢?就是“中”。修养有修养的中(度),人生有人生的中(度),治国有治国的中(度),为学有为学的中(度)……任何事都有各自的中(度)。找到了此事的中(度),就是找到了成功此事的“诀窍”。由此而知,生活与人生,身心内外,大到天地万物,一切皆在中(度)里,得中(度)则得万物之精髓,则无有不成。能成事者,必善于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不能成事者,必然不善于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知者过之”一句中的“知(智)者”不是指大智慧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小聪明人,如果是真正的大智之人,那他一定已经学会了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那还会出现孔子所批评的“过之”之病吗?故此句中的“知(智)者”只能是世智辨聪之辈。

道家称“中”为“火候”。火候与度完全同义。世间凡夫(孔子称之为“民”)难以悟中、守中、用中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知者过之”,小聪明耍过度了,“愚者不及也”,愚笨者无有恒心,浅尝辄止,火候不够,难以成事;若深一层地看,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没有得到学统和道统上的明师教导与训练;再深一层地反思,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切实地践行良知,没有真切地唤醒德性,没有走上德化人生之路,身心没有获得实质的净化与升华,能力不够所致。犹如婴儿举不起巨石,那是因为他没有这个力气。同理,我们之所以无法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那是因为我们能力不够。因为我们能力不够,所以我们没法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复因我们没法守中、悟中、执中、成中、用中,导致我们能力愈发弱小低下。如此恶性循环,如同死结,终生难解。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此句“道之不明也”与上句“道之不行也”不同。“不行”意为不能获得实现和落实,即俗语说的“行不通”“不能行”。“行”是践行之义,落实之义,身体力行之义。“不明”意为心智未开,身心混沌。“不行”自实践面说之,“不明”自意志面说之,虽有不同,但能力不足,不能守中、悟中和用中,其义一也。此句之“贤者”与上句之“知(智)者”一样,“知(智)者”非指大智上智明智之人,而是指世智辨聪之辈,此句之“贤者”同理,指世间小贤之人、机巧之辈。小智小贤之人有一共同之处,就是很会左右逢源,审时度势,虚伪善变,精于心机,巧言令色,不讲原则,没有操守,一切以有利于我为准。与“贤”相对者曰“不肖”。此句之“不肖”与上句之“愚者”相似,以今语言之,指那些脑子一根筋、呆萌傻愣、缺心眼之人,也含才能不足、品行不佳、没有出息等义。

无论是知(智)者,还是愚者,无论是贤者,还是不肖者,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过”或“不及”——不能守中、悟中与用中。“不能”者,能力不够之义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心要》连载

中华文脉与道统之正宗——儒家,不共之价值与意义之所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给予了准确之概括:内圣外王。儒家内圣之义理架构,通过伦理觉醒以实现道德觉醒;复通过道德...

by:一缕儿阳光

《〈中庸〉心要》连载

“中者,天下之正道”不仅是孔孟一贯之正道,程朱一贯之正道。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无不自觉地恪守中道,认定中道为唯一之正道唯一之光明大道,非此...

by:清珠6868

《〈中庸〉心要》——潘麟先生

如何从经典中学到生命的智慧?修炼人生的至德?潘麟先生的《〈中庸〉心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诠释经典的全新角度。他从生命学的视域探寻中国传统从“治心”到“治世”...

by:读给神听

中庸

中庸原文诵读

by:善德巨在

中庸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薇x“哲學II藝術”攻重浩​

by:朝彻見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