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猴痘、登革热…救了几万人,她还是被忘了

2023-07-03 23:28:1513:09 85
所属专辑:ins生活
声音简介

新冠肺炎、武汉霍乱、猴痘病毒…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

但因为李兰娟和李兰娟们的存在,我们有了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

疫苗一针一针地注射进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就有了对抗病毒和不安全感的武器。

李兰娟女士和她背后的无数个李兰娟们,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

2020年春节,武汉。

73岁的李兰娟,穿着白色的隔离防护服,在ICU病房里忙前忙后。

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摘掉戴了一整天的口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面孔。

被防护服闷的通红的脸,和被口罩压出深深印记的皮肤。

ICU病房,几乎是集中了整个武汉病情最严重的病人。

进入“红区”查房,是李兰娟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她要面对面地与新冠肺炎患者交流,观察他们的病情。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她要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病人的情况,这有利于她更迅速地制定出准确的治疗方案。

如果从空中俯瞰武汉当时的医院,必定是大片大片明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的白色。

那是无数个临时建好的隔离病房,和穿着白色隔离服穿梭在一间间病房之间的医护人员们。

李兰娟游走其中,看起来和普通的大白别无两样。

为了方便团队里的人互相辨认,她在防护服上用马克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了让充满消毒水味道和蔓延着恐慌气息的医院多一点人情味儿,她特意让同事写上了“加油”两个字。

除了深入ICU病房,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李兰娟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白天,她穿着白色防护服走进医院,是普通的医护人员。

深夜,她换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是一名研究病毒的科研人员。

面对一个未知的病毒,所有科研人员都很棘手,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成功在一个月内分离到三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成功分离病毒毒株,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有了种子株,就可以培育疫苗株,制作疫苗了。

在和病毒争分夺秒地研究中,李兰娟还发现阿比多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自此医护人员终于有了治疗的方向。

我们也终于在病毒肆虐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点微光和希望。

李兰娟和她团队的努力,为生活在巨大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带来了一点点安全感。

李兰娟与她的团队

昔日市井泼辣的武汉,因为这场急剧降临的疫情,陷入了冷冻。

未知病毒带来的恐惧笼罩在这座城市的上方。

2020年春节前夕,武汉高速路口堵满了想要逃离这座城市的车辆和人群。

李兰娟女士那年已经73岁了,她买了一张去往武汉的火车票,逆流而上,奔赴前线。

2020年新年刚过,李兰娟每晚只睡三个小时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

作为一个身体倍儿棒的年轻人,晚上睡三个小时,我第二天都虚得不行,更何况一个73岁的老人。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短短60天内,武汉ICU病死率显著下降,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李兰娟团队关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和研究成果被写入国家诊疗方案。

2020年春节,有些赛博朋克,人们围坐在家中的电视机前,一边恐惧,一边狂欢。

那天夜里,李兰娟女士在机场的候机室里吃完了午夜的最后一顿饺子。

这样的时刻,不只是新冠疫情蔓延的2020年。

事实上,中国每一次的重大卫生事件,李兰娟都准时守候在那里。

2003年,非典。

当三名到达杭州的乘客被确诊为非典病例时,浙江正式开始了和SARS病毒的战斗。

当时的李兰娟正奋战一线,她果断又精准地下达了三道指令:

1、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2、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

3、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

然而,这三道现在看起来无比正确的指令,在当时却让她陷入了舆论的风暴中。

当时的中国,正在被一种未知且巨大的恐惧笼罩。

SARS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扩散,试图侵入中国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全国各大药店的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几乎全部脱销。

每家每户都整箱整箱地囤食用盐,醋的价格也暴涨到了二十多块钱一瓶,有的地区甚至卖到50块钱一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难以想象李兰娟发布这三道指令需要多大的勇气,又会遭到多大的阻力。

质疑的声音络绎不绝,各种问题和指责向她扑面而来:

公开确诊病例的信息会不会造成社会的过度恐慌和民众的反应过度?

和患者接触过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感染,如此大规模地隔离,是不是一种粗暴的、武断的行为?

各种声音纷纷扰扰,来自民众、来自媒体,来自上层的压力。

但李兰娟没有动摇,她认为“太平世界”的假象终将瓦解于现实,人们可以控制信息的传播,但疫情的扩散不会停止。

她坚持,该做的隔离一定要果断实施,相关信息的公布同样要果断。

李兰娟没有花任何时间去解释自己,而是和病毒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

她连夜给浙江卫生部长、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争取支持,一夜的时间里,所有接触者全部被找到,1000多人都进行了有效地隔离。

结果印证了李兰娟的判断是正确的。

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地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她在全国创造了科学隔离的样板。

这些在非典时期积累的科学的隔离措施和阻断病毒传播的经验,也被成功地应用到了武汉的抗击过程中。

“存在人传人”、“尽快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武汉应该做到不进不出”,这些最关键的建议,便是我们的李兰娟女士提出的。

在李兰娟团队的科学指导下,武汉迅速下达了封城的决策,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大幅度扩张和蔓延。

危急关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面对各种声音,李兰娟的坚持和果敢,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

在网上搜索李兰娟这个名字,你会发现她有着无数光鲜亮丽的title:

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

但李兰娟不活在这些名号里。

她真实地生活在病房中,生活在疫情最前线,生活在每个只睡三个小时的分离病毒毒株的夜里。

她的所有成就,都来源一种纯粹的爱,对医学的爱,对人的爱。

其心若兰,心系苍生。

心系苍生,因为懂得人间疾苦。

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父亲患有眼疾,不能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全靠母亲卖山货来养活一家人。

母亲经常背着一麻袋沉甸甸的山货,在大山之间行走30多公里,赚到的钱只能勉强维持家用。

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也很照顾这个家境困难的女孩子,李兰娟妈妈出门卖货的时候,经常叫她来家里吃饭。

贫穷且困窘的童年,让李兰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不易,却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善良。

高中毕业后,由于遇上文革,没法升学,于是她回到了老家,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

乡里的父老乡亲,因为终日干农活,腰部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被腰痛折磨,李兰娟看在眼里,就在备课之余,自学了针灸,为父老乡亲缓解腰痛。

她看了很多医学书籍,自学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于是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为了给大家省点药钱,李兰娟经常上山去采摘各种药材进行分类研究,每种药材的疗效和用法,她都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村里400多户人家,她都有求必应,只要找到她,不管刮风下雨,她都一定亲自上门诊治。

李兰娟爱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也爱那片土地中和她一起生活的人们,所以她想让她的家人、父老乡亲从病痛中获得哪怕一点点解脱。

她爱医学,拥有了医学知识,她就拥有了把自己的所爱之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能力,这带给了她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医生。

从此,李兰娟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仿佛开挂了一般。

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地来,SCI论文一篇接着一篇地发,中国几乎所有的传染病学教材都是李兰娟主编,称她为医学泰斗当之无愧。

与这些成就伴随而来的,是一个个奖项和称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的奋斗,李兰娟终于从村里的“赤脚医生”摇身一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名号变了,地位变了,可是她从医时的初心却没有改变。

一直以来,她的目标,都仅仅是成为一个好医生:仁心仁术,治病救人。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中国,病死率高达80%。

当时不到40岁的李兰娟,拿着3000元的起步科研经费,成立了自己的团队,专门研究人工肝。

经费捉襟见肘,她一边盘算着怎么省钱搞科研,一边应对国外各种专家的质疑,还要深入临床进行观察和实验。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兰娟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人工肝技术,给重型肝炎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

十年的时间,李兰娟做到了。

这项成果普及应用之后,李兰娟并没有第一时间去申请专利或者马上发一篇论文,而是选择了每年办几期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这项技术通通教给大家,向全国进行推广。

为的就是,让咱们尽早享受到这项成果的福利,让更多的肝炎病人尽早摆脱病魔的控制。

其心若兰,心系苍生。

当初那个贫穷的农村女孩,被家乡人朴实无华的爱意所温暖,这份爱在她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而后,她用这份爱改变了无数病人的命运。

非典、H7N9病毒、新冠肺炎,每一次重大卫生事件,李兰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对人的爱,对医学的爱,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马达,是她内心最原始的驱动力。

疫情凶猛,已经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三年过去了,这场战役,还没有结束。

但因为李兰娟这样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我们有了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疫苗。

疫苗一针一针地注射进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就有了对抗病毒和不安全感的武器。

非典时期,曾留下这样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采访:

有一次救护车拉来了一批转院来的非典病人,护士长张积慧站在医院大厅里大喊“所有护士!过来接人!”。

她一连喊了好几声,没有一个护士出来,直到过了几分钟,才有护士陆陆续续从护士站跑过来。

后来,张积慧问她的护士们“为什么早上那么紧急的情况没有立刻出来,你们在等什么?”

年轻的护士们流着泪跟她说,她们一听到有非典患者,腿就软了,不是不想出来,是站不起来。

这样的例子,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每一天、每一家医院里,都在发生。

这些大白们,在脱下白色防护服以后,不过就是戴着口罩行走在街头的你你我我,他们并非钢铁之躯,他们只是普通人。

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素养,在鼓起勇气的每一天里,和病毒对抗。

在战斗还没有结束的今天,李兰娟女士和她背后的无数个李兰娟们,依然在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战斗。

记得点个【在看】,李兰娟和李兰娟们应该被我们看到。

这些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骄傲的偶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霍乱时期的爱情

51年9个月零4天,感天动地的爱情

by:妍声魅语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节目内容:分享自己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个人感受。主播介绍:一个超级喜欢马尔克斯的马粉,马尔克斯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所以称自己为“炒码粉”适合人群:20——45...

by:壹8書屋读书社群唐

更新完毕|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不会

by:一颗柚子的世界

霍乱时期的爱情2023有声之夜

2023有声之夜海选参赛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爱情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等待了五十三年零十一天的爱情经历。以此演播致敬作...

by:天佑其声

霍乱年代|战火下燃烧的青春

【内容简介】初次参加地下组织的大学生王小羊,为送达日军即将实施细菌屠杀的绝密情报,在鲁西大地上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奇特遭遇。作品逐一描写了共产党抗日军民、国民...

by:DJ严冬

每天读经典|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霍乱时期...

by:高山大海米酒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