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七)

2022-09-01 20:05:5110:12 46
声音简介

第十八章(七)

整段生僻字词注解如下:

“父作之”:指父亲王季(姬历)为文王开创了基业。“子述之”:指儿子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完成了统一大业。“缵(zuǎn)”:继续,继承。“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这里“大”字古读“太”。“绪”:事业。此指前人未竟之功业。《诗经·鲁颂·閟宫》:“缵禹之绪。”“壹戎衣”:即歼灭大殷(商朝)。因为“壹”同“殪(yì)”,歼灭。“戎”:大。“衣”:“殷”之误读。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据《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另一说,披挂战袍伐纣取胜夺得了天下。“末”:老,指周武王的晚年。“追王”:后代加封先祖以“王”的称号叫“追王”。王,动词用法,即尊……为王。“期”:指一整年。“丧”:丧礼,指处理死者殡殓奠馔和拜跪哭泣的礼节,古为“凶礼”之一。“期之丧”:一周年的守丧期。

此段经文大意如下: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

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葆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未竟之事业。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平民)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来安葬,儿子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儿子按大夫的礼制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的礼制,从庶人实行到大夫为止。为父母亲服三年斩衰丧的礼制,一直实行到天子。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之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子思引夫子这一长段言语,旨在阐明孝理、孝义。重点有三:

其一是“父作之,子述之”:如果是利民之业、利国之业、正义之业,为人子者,需如王季(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周成王(姬诵)等父子、兄弟、叔侄、君臣那样,代代传承前辈之遗愿,竭力完成前辈未竟之事业,此方为真孝也,方为真忠也,方为真诚也。此真孝、真忠、真诚,显于家族者,为完成父辈们未竟之事业,此为忠孝外层之意义与价值也;显于社会天下者,则实现了人性之最大彰显与落实,此为忠孝内层之意义与价值也;显于身心生命之内者,德化人生与昭明良知贯通于生前死后之终生,此为忠孝密层之意义与价值也。忠孝之极秘层(第四层)之意义与价值,即心性永远持守其内涵与属性而不失,以实现儒家圣贤们与佛家如来们之法身圆满成就,或曰终极归宿之圆满成就,或曰仁之在其自己之圆满成就,或曰良知之在其自己之圆满成就,或曰忠孝之在其自己之圆满成就。

其二是“周公成文武之德”:儒家或曰华夏文明,始终紧扣着德性与人性。德性(佛性)的核心是无我前提下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一味地牺牲自己以成就他人;人性的核心是公平原则与正义精神,无论是于自己还是于家国,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完全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包括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达成此目的。所以儒家之士是包括文士与武士两类的,夫子本人就亲自指挥过几次战争和军事行动,且于己十分不利的局面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获全胜。周孔二人,皆是“成文武之德”,将文治武功发挥到极致之圣才。后世儒生,或能文而不能武;后世武夫,或能武而不能文。此皆非华夏之正统。

其三是“父母之丧,无贵贱”:丧礼或因身份之高低而有别,但丧礼作为孝心之外现,则无别。任何人皆需尽孝心、明孝理、践孝行,并用此孝心、孝理和孝行来提升自己、净化自己和觉醒自己,同时也以此来淳化家风与乡俗,使民心归厚也,使乡风淳朴也。

孝与忠、孝与诚、孝与敬、孝与义、孝与礼、孝与乐,名相不同,理趣无别,一而已也。是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如需《〈中庸〉心要》电子书,可发邮件至2394925010@qq.com索取。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