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代词(一)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笔记)

2022-09-18 12:51:4812:19 154
声音简介

第十二课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

古汉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等五类。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主要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自己及自己这一方的人的代词。包括“台 yí”、“卬áng”、“朕、吾、我、予、余”等。

1.古代汉语里,“我、予、余”三者在句中都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2.而“吾”一般只充当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中才可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

例1-我决起而飞。

例2-予默默无以应。

例3-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

例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例5-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例6-属予作文以记之。

例7-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例8-我勝若,若不吾勝。

例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例10-启予足!启予手!

例11-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例12-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分析:例1-4:充当主语;例 5-8:充当宾语;例 9-12:充当定语。

3.“吾”到中古时期,才可以在动词和介词后作宾语。

①东野与吾书。

[给我书]

②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

[和我]

(二)第二人称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是指代听话及他那一方的人的代词。常见的有“尔、女(汝)、若、而、乃”等。

(1)从语音看,“尔、女(汝)、若”和“而、乃”古音相近。

(2)从语法看,“尔、女/汝、若”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少作主语,不作宾语。

(3)从语义看,相对“而、乃”而言,“尔、女(汝)、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

例1-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例2-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例3-若入,前为寿。

例4-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例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例6-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例7-尽矣,吾语若!

例8-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 huán 兮?

例9-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例10-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例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例 12-里克曰:“曩 nǎng 而言戏乎?”

分析:例1-4:充当主语。例 5-7:充当宾语。例 8-12:充当定语。

(三)第三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常见的有“之、其、厥”等。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

[指代共叔段]

②桓公亲逆之于邻,而与之坐。

[译为“他”,指代管仲,齐桓公亲自在郊外迎接管仲]

③放之山下 。

[指代驴]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狼]

⑤“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之”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一般要提前,也有放在动词之后的]

2.“其”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 简答】

①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④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分析:例①和例②中的“其”充当定语,例③和④中的“其”充当主语。

3.“厥”的用法:大致与“其”相当,但只能作定语,不能作为主谓词组的主语。

①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②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

4.“之、其”:也可用于指代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方。

①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指代夫子,即“我”]

②士季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您”的意思,指代赵盾,听话者一方]

③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说话者自身,滕文公]

④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其”指代听话者,即赵太后。]

⑤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秦古汉中非人称代词,指“其他,别的”

]

5.其他用法:有时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

意思是“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

①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

②不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④狼日:“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用“二三子”“诸君”等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敬意,相当于“诸位、各位”。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分近指和远指。

1.“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①是谋非吾能所及也。

③斯季孙之赐也。

④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

⑤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⑨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⑩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⑪微斯人,吾谁与归?

⑫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例①-④:充当主语。例⑤-⑧:充当动词/介词的宾语。例⑨-⑫:充当定语。

“是”字作宾语,有时还放在谓语前。

①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①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

2.“彼、夫、其” 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简答】

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③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其他用法:“他、然、尔、焉、诸”等。

(1)“他”:旁指,表示某种范围以外的人或事物,“其他的”。也可写作佗/它,可作句子的宾语或定语。

①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②佗邑唯命。

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作谓语,表示“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

“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之)”;

“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

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相当于“生于是”,即“生长在那里”]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当于“投之于”,即“投放在……”]

三、疑问代词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大咖云集的宋代词人

本课程精选宋朝著名词人范仲淹、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李煜的经典词作。让孩子们探知宋词创作背后的意义,词人当时的处境,背后深远的意义。在孩子赏析的同时加强记忆更便...

by:金桔果课堂

宋代词话与传播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因此,宋代词话是传播词作词人词事的重要方式。但后人往往忽略了宋代词话传播功能而更多地把目光...

by:山西春秋电子书

唐五代词选(完)

按潘慎的“鉴赏辞典”的顺序诵读。

by:漪读点点

一代词宗 李清照

李清照为何能在文人辈出的宋朝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词究竟好在哪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是否一如世人所称颂的那样完美?她为何会在三年后另嫁他人,又在短短数月内冒天...

by:飞隼肃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