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十五)

2022-09-19 15:44:2312:46 34
声音简介


第二十章(十五

)儒家显然没有像佛家这样,先将义理分开阐述,最后汇三归一。儒家始终“一以贯之”——只有一个良知,没有三个良知;只有一个仁,没有三个仁。但儒家极高明之处在于以一摄三,含三为一。“安而行之”,三身自在其中矣;“安而行之”,汇三身为一身(法界体性身)自在其中矣。何为“法界体性身”?心性之在其自己之谓也,心性之主体性和自在性之谓也。以儒家言之,即“大而化之”之谓也,“大成至圣”之谓也,“仁心无己(以仁为心,即以仁为主人)”之谓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谓也。

简言之,无我之我不是企求而来的,而是通过长期地认同与安行于“我未生”或“我已死”之状态,自心性中自然而自发地呈现出来的。无我之我不是后天塑造而来的,乃是心性本有之自主性与自在性之本身。践行(修行)者只管一味地将无我持续下去,心性自会呈现出无我之我。因为心性之主体性和自在性只有在修行者的持续无我状态中,才能呈现出来。心性之所以一直呈现不出来,正是因为被凡夫顽固而强大之自我(小我)封锁和压迫着。自我消融一分,心性即彰显一分。自我之消融与心性之彰显永远是反比关系,这是被儒佛道等全人类圣学所共认的生命之理。此义理不因种族、学派和时代等任何因素而改变。



“或利而行之”:此与中士相对应。“利”者,宜也,理也。合理即合宜,合宜即合利。是故,利、宜、理,含义一也。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取决于其是依个己情绪而行事,还是处处依理而行事。做事依事理而行,学儒依性理而行,学佛依空理而行,等等。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皆能自觉自愿地依其理而行,此乃人格或曰心智成熟之标志也。

“利而行之”虽然尚未达到无我之境,但也并非如凡夫那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姑且名之为“依大我而行”:比小我、私我、自我超升了一层,但尚未进至全然无我之境,处于中间的过渡状态。比之于一般人,通达大我之境已经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升华了。

“或勉强而行之”:“勉强”者,造作也,有为也,机械也,自我当家作主也。此是心智成长之起点,道德觉醒之萌芽,与其对应的是“困而知之”。从生活的处处碰壁中开始反省,从人生的困顿窒息中幡然醒悟,由是发愤学习,努力成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夫子所言之“愤”“悱”之状,是对“困而知之”之“困”字最为生动之形容。

虽于困顿之中,于愤悱之中,幡然醒悟,发心向学,躬身实践,但由于凡夫背离心性太久,溺于自我太深,身心染污太重,心智异化太甚,于起步之际、成长之初,难免处处生硬机械,有为造作,手足无措,顾此失彼,狼狈不堪,若干年下来,可能未见明显改善,未见显著成就,难免初心动摇、信心丧失。于是振作起来,询之于师,质之于经,痛加反省,切实用功。如是反反复复、摇摇摆摆,渐渐走入正道。成长之路上的种种曲折与惊险,唯有自己最为清楚。恰如前人所言,其中百般滋味、万般情绪,尽在酒中,尽在泪里。

万幸的是,我们毕竟开始了“勉强而行之”,踏上了成长之路,开启了觉醒之门。需知还有多少红尘客,困顿终生,碌碌一生,也没能“勉强而行之”。佛曰“一阐提人”无可救药,此之谓也;子曰“朽木不可雕也”,亦此之谓也。



“及其成功,一也”:无论是获得经验知识,还是获得良知智慧,人类有一个通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为无论我们所求何物,求则必得,不求则不得。“勉强而行之”日久,定然升进至“利而行之”;“利而行之”日久,定然升进至“安而行之”。是故所有的学者和行者,无论起点是高是低,只要持续不懈,最后所有人定然达至“生而知之”,定然都是“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生知、学知、困知,皆属于知之范畴;安行、利行、勉行,皆属于行之范畴。生知相应于安行,学知相应于利行,困知相应于勉行。千年之后的阳明先生将此概括为“知行合一”。虽然于孔子时期,经验知识和仁智(般若智慧)已经有了区分,但区分之意识不甚强烈,多数时候还是将这两个迥异之概念混同使用。直至北宋五子出世,才正式区分出“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并分别给这两个概念以清晰的定义和适用范围。自北宋至明代中期之阳明先生出世,期间已历三百多年,这两个重要概念早已伴随着儒学之兴盛流传至家家户户,成为每个读书人反复学习和思悟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学习典范的阳明先生不可能于此从未留意过,即阳明先生必然深知这两个概念之定义与内涵。当阳明先生在给其“心学”里最重要的概念“知行合一”之“知”下定义时,他明确指出,此“知”指孟子“良知、良能”之知。如是,则阳明先生“致良知教”之格物致知,其所格之物,乃心中之物也(即内在之五毒与私心杂念也);其所致之知,乃人人本有之良知也。如是,则《中庸》所引夫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之“知”,只剩良知之知,不再包含经验知识在内。如是,则自阳明之始,华夏文明只剩“致良知”之道统传承,再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学统流布(实则于阳明之后,“致良知教”因缺乏深切著明之弟子弘扬而顿然中断。故于先生之后,学统与道统全部湮没无闻,直至于今,五百年来再无圣者出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的讲话。

by:喜马拉雅小红花

二十大党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2年10月22日通过主播:侯焜(云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录音:张建昆(云南广播电视台...

by:喜马拉雅小红花

二十人讲二十大

“二十人讲二十大”栏目是中央团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的新实践。20名青年教师,通过20个短视频,从不同角度阐释党的二...

by:中央团校

十五条狗

★十五条狗拥有了人类的心智,从此,他们当不了人,也当不了狗★斩获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坎贝尔文学奖三项大奖★智慧究竟是灾难,还是礼物?以狗生映照...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落谁家⑸?[1]词句注释⑴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作“十五夜望月”。宋本《王...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祸妃十五岁

【内容简介】她,本是嘉国的公主,隐姓埋名过着普通姑娘的生活,因为联姻踏上了前往雅国的和亲之路。他,乃是雅国的皇帝,幼年前往嘉国开始了质子生涯,因为满腹野心迎娶曾...

by:蓝心爱配音

岳麓书湘十五讲

专辑简介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

by:喜马拉雅城市文化

未来十五年

雅克.阿塔利在这本书中对未来世果做了一个全景式的预测,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世界未必能延续目前的繁荣稳定,在2030年左右人类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

by:赛茹宇领读经典

八月十五迷案

中秋月圆杀人夜中秋月圆,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却为何命案频发几名老人离奇死亡凶手到底是谁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能埋藏在心底几十年……八月十五迷案

by:杰子不精

十五暝的月台

宝岛歌王叶启田【十五暝的月台】睽违11年经典再创只要我们还会再见,那么所有的分离都是短暂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首与全世界接轨让老老少少...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