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针秘义 5.芭蕉神蕴

2022-10-17 22:00:2509:04 39
声音简介
三、内针秘义
5.芭蕉神蕴
《素问·异法方宜论》将九针确定为“从南方出”,九针何以要从南方出?南方火热,心之所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八正神明论》有“是以天寒无刺”之训,因针刺多半要在裸露中进行,如果在寒的的天气中裸露身体,就会有伤寒的可能。南方的天气炎热,即便冬天,也远不及北方的凛冽,这给裸露针刺而不被寒伤提供了天然条件。再者,针道强调上工守神,而心属南方,又主神明,似乎都为九针从南方出提供了一些依据。
虽然如此,心底里仍感觉这还不够,尤其从内针的角度,似乎还欠些什么!一日,南方的一幅景象突然在心中涌现,景象中突显出一片浓密的芭蕉林,虽然雨中的芭蕉大都用来描述凄凉,但此刻在我心中涌现的蕉林却伴着灿烂的阳光。也许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在南美智利的森林里会有较芭蕉叶更为硕大的叶子,但在我们日用熟悉的眼里,芭蕉叶已然堪称叶之最了。一片叶子由叶病及贯通连接叶柄的中央脉及侧脉和叶身构成,从一片叶,我们能知道些什么呢?俗云:一叶知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其实,要想从叶子里看出些什么来,仍是离不了阴阳这个纲纪、这个父母、这个本始,仍是离不了上述讨论的这些话题。以此观叶,叶身以中央脉为界,分为左右叶身,左为阳右为阴。由左右阴阳构成的叶身之所以如此硕大,源自中央脉的硕大。由中央脉自叶柄的这条路径,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蕉叶的“中”,蕉叶之广阔之所以几乎为诸叶之冠,乃是因为蕉叶的“中”亦是异乎寻常。从中的角度而言,亦几乎是诸“中”之冠。虽则此中非彼中,然中的蕴意,中化生阴阳、和合阴阳的妙用却是于芭蕉叶里展露无遗。
思行于此,不得不感叹于造化的玄妙!似乎针道的玄机,黄帝内针的奥妙,已尽写于芭蕉叶上!从此无怪乎九针要从南方出了!由芭蕉叶联想到了芭蕉扇,在《西游记》里,芭蕉扇是道门的要具。太上老君用芭蕉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更是连孙悟空都敌不过的宝物。去年有因缘到海南游历,专程去了位于海口南面定安县境内的玉蟾宫参访朝圣。白玉蟾为道门全真派南宗五祖,南海琼州地处偏远,我们只知道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名人会流放到这里,没曾想到,南宋年间竟能出了这样一位道门祖师,真是稀有难得的事。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沿着文笔峰南坡缓步而上。这时的我,内心起伏,煞是难静。一则不仅仅是要拜拜祖师,以了平生慕道之愿;更是要看看祖师手中的法器是什么?道具是什么?端的一个“道南正脉”,手中执持的是不是我心中先入为主的那个器物?!越是临近高处的祖师殿,心中越是忐忑。步入殿内甚至都不敢抬头,而是先在正中的蒲团上默默行了三个叩首礼。此时慢慢抬起头来,啊!祖师手中拿的正是我想的芭蕉扇!
我一直在想,允执厥中这四个字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道统,被视为上古圣王的传心之法,其实也是黄帝内针的精义所在!十分巧合的是,整个华夏大地,说“中”最多的要数中州河南。当然,河南人说的中是第三声的“中”,这个“中”确切的释义恐怕难以找到,但说出口时,大家又都明白。对于中(允执厥中的中)及中的作用,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稍稍合适的“道具”去勉强地描绘它?表达它呢?我在想,如果搬出上面的芭蕉扇,河南人会不会说中呢?!中之与两,不胜合,不胜分,分之为一,合之为两。中似为体,两似为用。无中,两无从出;无两,则不知有中。两为阴阳,万象不离于两,所谓执两用中,亦执两而有中,执两而见中。于万象中照见阴阳为执两,于万象中照见阴阳又无所偏倚更为执两!观芭蕉之叶,叶分左右为两,左阳而右阴。叶脉之为中者,既生于左,亦长于右,无所偏之,无所倚之,如是亦谓平等!平等则有中,平等则见中,平等而与性合,平等而与智会,平人则无病!
中国文化搞到最后,都是在两里面滚,滚得匀称了,不是青一色,或许有个样子出来!六祖惠能大师悟道渡江后,所作的第一番开示,便是针对跟追而来的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亦就是执两,执两实在也是两不执。或者也可思善、也可思恶,不过不以善为善、亦不以恶为恶。如此便可曰平等,平等了中自现前,平等了便是那本来面目!
内针的本来原本也是那中,倘能由此中的影子窥见那中,便是不枉人生一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的传承

by:医书汇

黄帝内针

第一次录书,不足之处,希望海涵。

by:希静而遗生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一部“以中为本,以平为期”的医书

by:不为良相_便为良医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by:同有三和中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