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针规范 一、识证(症)

2022-10-17 22:07:5609:35 29
声音简介
第三章 内针规范
从今日起,黄帝内针的传讲将进入第三个环节——内针规范。所谓规范,其实就是内针操作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初学的人,或者急于求成的人,往往眼就盯着这一章,恨不能一气学成!尽管黄帝内针的操作原则的确简单,三五天学会不是难事。但是,要想功夫纯熟,要想功夫上台阶,要想在针道里得些造化,还是得慢慢来,还是得一步步从前面两章开始。
首先,学习中医尤其是针道,不能不明传承。《黄帝内经》出世至少已经两千年,热闹也应有几百年,而现今各类的针灸教材、针灸书籍更是数不胜数。内关、合谷、足三里,人身的诸多大穴摆在那里,从我们出生起就带在身上。这些都是上等的“好药”,都是绝品,百分之百的道地,绝对没有污染!可为什么真正能用、会用、用好、用灵的不多呢?这就与传承有关。有传承与没传承完全是两回事,有了传承如何得到传承,又是关键的关键。我们花费了一个章节的时间来谈传承的问题,实在是因为经历了、感受了,不能不说实话!
再就是法理,法理一定要明,要认真参究。这一点得变着花样,反反复复。法理至简,不离阴阳,不离三才,然而必是参透了简,方能得其深广。
有了传承,有了法理,便如有了神灵,规范在手而能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传承,昧了法理,规范只是几条绳索,终将捆住自己。在进入规范前,跟大家啰嗦几句,权当作婆心苦口!
一、识证(症)
第二章中我们提到过仲景《伤寒论》的十二字薪传,“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重点不在病上,也不在脉上,而在证上。这是中医尤其是内针修习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现代知识体系里,一谈到医学,我们必然会想到病,想到脏腑,离开了病,离开了脏腑,便会无从下手。比如肺炎、肺结核、肺气肿,肺炎要抗菌消炎,肺结核要抗结核治疗,肺气肿呢?肺气肿没招了,只能对症处理。所以,在现代医学里,对症属于无可奈何,找不到病因只好对症处理。它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病上,而非症上。中医则正好反过来,它更多地关注于症的有无、症的变化。证与症的涵义不完全相同,过去更多的是用证,证可以包含症的内涵,而症则未必能够包含证。只是用久了,大家都不去细究,自然慢慢就相通了。
证是患者对身体问题的综合表达,这个表达既包括了症,也就是疾病的表现,也包括了病因,同时还隐含着机体针对问题所给出的自治方案。因此,证实际上涵括了病证,病因,病治,是三合一。对于证有了这用的认识,我们才不会轻忽它,才不至放过机体呈现的每一点蛛丝马迹。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辨证施治,才谈得上随证治之。当然,问题又来了,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不是证没了,病就好了呢?这实在是一个不易回答的复杂问题。但,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认为。只是机体对于问题的表达和呈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记得我在第二章谈及“谏议之官”的时候,曾引述过坤卦文言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案例。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因问题呈现或表达途径的障碍,从而导致积重难返的灾难发生。我们可以回顾第二章的相关内容,幸许能够理出一个头绪。
所谓证(症)还可以表述成是机体能够感受到的异常,而机体常见的证(症)不外酸、麻、胀、痛、痒、热、寒等,当然还有二便的异常、饮食的异常、呼吸的异常、睡眠的异常等等。如果证限于局部,比如身体某个部位疼痛,甚至某个区域红肿,那么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及下面将要细述的原则,可以立即知道方针。只是有些证的定位并不能如此清晰,如失眠,如恶寒、发热,失眠是头失眠还是脚失眠呢?这都不好说,只能说某人失眠了。不能定位的证则需通过定性来抉择,这就需求助于《内经》,求助于《伤寒论》。以失眠为例,这是当今十分常见的证,现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将它分成若干型,而从内针的角度,它是一个问题,就是阳不能入阴!阳不入阴怎么办?从阴引阳就能解决!你可以从厥阴去引阳,比如刺太冲,刺内关,刺大陵、劳宫;你也可以从少阴去引阳,比如刺通里、神门,刺涌泉;还可以从太阴去引阳,比如刺鱼际,刺太白、公孙,若是三阴同刺,一个三阴交足矣!从失眼的辨治,我们似能品出一些中医的味来。我们说哪一个是治失眠的穴呢?似乎没有!可穴穴又都能治失眠!唐初的许胤宗言:“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放在针道是再适合不过。只要不出法理,穴位的功用是由医者来决定的,功夫纯熟了,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如果仅限于干嘛,将某个功用与穴位绑定,那绝非针道的本来。中医的很多东西实际非常简单,我父亲常讲,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了。当然,一破也就不值钱了。好在我的愿不在于钱,而是要人人都能知、都能用,便就不在乎捅破它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by:同有三和中医课堂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

by:ElingHo的美好日常

黄帝内针

第一次录书,不足之处,希望海涵。

by:希静而遗生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一部“以中为本,以平为期”的医书

by:不为良相_便为良医

《黄帝内针》

针道有全神养真之旨,此针即彼真,彼真亦此针。师之本愿盖为大善。而中国文化追求美的路线载于《易·坤卦》之文言,其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by:彭艾梅北京十方缘义工